第五百零七章 杖責袁術,大軍抵達
接下來的十數日時間,戰爭雙方都陷入了短暫的平靜。
項明率軍回援滎陽一帶,其餘士兵就在汜水之畔結營,以防止敵軍突然渡河進行反攻。
這就讓原本計劃主動出擊的拓跋宏落空了算盤,當他興沖沖地追擊敵軍,準備趁他們分兵之際從背後突襲之時,絕大部分聯軍士兵已經渡過了汜水。
他衝殺了一陣尚未渡河的敵軍,卻也只能算是無奈之下的泄憤,敵軍顯然看透了他的打算,在汜水之畔駐軍,讓他沒有任何更進一步的機會。
不過,此計總算也能減緩一下敵軍進攻的腳步,也不算是徒勞無功。
司隸是更早實行增社均攤制的地帶,存糧自然更多,因此董卓與鮮卑軍完全不懼與對方打持久戰。
李儒所言不假,敵軍看似聲勢浩大,卻多為沽名釣譽之人,一旦拖到秋冬之季,不可能保有多少戰鬥力。
恐怕,到了那時就會開始有主動退出聯軍的諸侯,再拖一月,聯軍便再無威脅,劉辯的掙扎,終究會淪為笑話。
而項明率領騎兵也沒有取得什麼戰果,鮮卑派出統領軍隊之人也是能力出眾之人,聽聞敵軍派兵來援,便撤離了聯軍視線,如果無法對方圓數百里的地帶進行來回反覆地搜查,還真的難以發現敵軍的蹤跡。
項明也沒有打算真的耗費精力去追殺這路敵軍,雖然敵軍數量上萬,但都是輕騎,最多只能對糧道進行干擾,沒有辦法攻略城池。
若是他們襲略村莊,也難免會露出馬腳,要想真真正正地隱藏行蹤,他們就什麼都做不了。
他們唯一能做的,便是耐心等待,在自己率軍與宇文成都等人對戰之時,從後方襲擾。
充其量算是一個隱患,並非威脅。
而當劉辯大軍到來之後,從背後襲擾的行為無異於自取滅亡,甚至,如果他們不能在聯軍進攻虎牢之前回到關中,便會成為遊盪在司隸東部的無根之萍。
派遣任意一員猛將帶上些許騎兵,都足矣滅了他們,所以現在根本沒有必要對這支敵軍動手,還平白無故浪費了自己的時間與精力。
就是這樣,項明抵達了滎陽,見到了險些壞了大事的袁術。
按理來說,以袁術麾下的人才能力,也會對敵軍可能劫糧有所防範,不會落得這般後果,但項明了解之後才發現,歸根結底,還是袁術的大意毀掉了大好局勢。
袁術實在是太過驕傲,穩居後方的他根本不相信敵軍能夠對後方的自己產生威脅,因此鬆懈了下來,對於麾下的勸解置若罔聞,甚至當項明的軍令抵達酸棗之後,也遲遲未能動身。
不止如此,為了爭奪軍功,他還分出一部分兵力渡過雒水,想要趁著河內郡防禦薄弱之際,收復河內,從而獲得更多的利益。
這就分散了運糧部隊的力量,給了敵軍以可乘之機。
而進攻河內郡的部隊進展也並不順利,萬幸沒有遇到鮮卑大軍的他們,卻也遭遇了汲縣守軍的頑強抵抗,未能攻下這座縣城。
項明得知袁術的愚蠢行為之後,大為惱怒,當即以軍法處置後者,顧及到對方四世三公家族的顯赫身世,免除了袁術的死罪,卻狠狠杖撻袁術三十,讓對方丟盡了臉面。
當然,在項明看來,對於袁術完全可以算是他咎由自取,若非袁術的鬆懈,也不至於被敵軍乘機截斷糧道。
而且,損失也不像戰報那樣,幾近於無,為了保全自身安危,在遭遇敵軍進攻之時,袁術第一時間逃離了戰場,雖保全了多半糧草,卻仍有不少被敵軍摧毀掠奪。
被敵軍截斷糧道,加上一定程度上謊報軍情,這都是毋庸置疑的事實,換作旁人,已經是人頭落地。
袁術自然是不會心服,他雖然不至於不將項明放在眼裡,但顯然對項明沒有兄長袁紹那般尊重。
不過,縱使他認為罪不至此,也絕對不敢有任何不滿情緒表露出來。無論是官職或是名望,項明都遠在袁術之上。
他雖有袁家身世,卻在身份上不如對方,換而言之,就算項明想要軍法處決於他,也是有恃無恐的。
以往的他,還可以仰仗袁家的庇護為所欲為,可現如今董卓當權,將袁家在雒陽的根基毀掉,致使盛極一時的顯赫袁家,現如今只剩下他與袁紹兩根獨苗。
四世三公,現在只不過是一種名望上的優勢,若是吳侯真的殺了自己,恐怕除了會遭受些許非議之外,不會有什麼損失。
他並不認為,自己那名庶出的兄長會為了自己與項明為敵,甚至自己一死,對方便可以獲得袁家遺留下來的全部餘蔭。
包括名望,包括人脈,袁紹將應有盡有。
為了不使這種情況發生,袁術只得咬緊牙關,看似坦然地接受了項明的懲罰。
至於他心中是否因此記恨上了項明,除了他自己之外,誰也不知。
但項明卻並不在意袁術的怨恨,對他而言,袁術不過是跳樑小丑。在這個即將到來的大時代之中,甚至連冢中枯骨般的一方諸侯都難以成就。
自己若與這種人一般見識,會平白降低自己的檔次,正所謂虎狼不與螻蟻爭利,便是此理。
在此之後,袁術被項明停止了一切職務,遣返回酸棗養傷,只給他留下一千士兵保證自身安全,余者全部併入聯軍,以作懲罰。
事實上,對袁術的懲罰還是極輕,行刑的士兵也懂得輕重,若是尋常士兵耽誤了戰機,三十軍杖可以將人打成重傷,但若是袁術受刑,其中便有了許多可以放鬆的空間。
袁術名義上是返回酸棗養傷,實則是不願繼續在前線丟人而自己做出的決定,項明也不願繼續看到如此庸碌之徒丟人現眼,也就推波助瀾同意了袁術的請求。
在解決危機之後,項明除了另派士卒押送糧草,便在滎陽城內等待劉辯大軍的到來。
終於,在十數日之後,劉辯與曹操率領大軍繞過嵩岳,來到了滎陽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