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楚史亂國志> 第五百零六章 合兵之策,回援滎陽

第五百零六章 合兵之策,回援滎陽

  戰報到此戛然而止,情報之中並未提及劉辯接下來的打算,但項明心中清楚,這隻不過是劉辯自尊心作祟罷了。

  送來情報之人不是項明麾下的士兵,而是劉辯一方的探馬,若說這條情報劉辯未曾過目,項明是絕對不會相信的。

  之所以將那一方戰場的戰況以情報而非詔令的形式傳遞至自己案前,正說明了劉辯不願直言他的想法。

  既然軒轅關難破,那麼想要更改戰略,唯一的突破口便是虎牢關這邊,雖然情報之中沒有一句透漏劉辯的意思,但其心意卻是昭然若揭。

  劉辯心中所想,必然是集結聯軍之力,兵合一處攻破虎牢關,直抵雒陽。

  穎川與虎牢關之間,只隔著一道山脈,若是合兵一處,甚至用不了十天時間,遠比攻克陽城的時間要短。

  畢竟虎牢關雖同為一座雄關,卻遠不及軒轅關那樣的得天獨厚,無論關中有多少敵軍駐守,都難以發揮出最大的效益。

  相比之下,兵合一處才是當前最佳的戰略。

  戰爭,就是不斷轉變戰略的過程,現在鮮卑入局,就要轉變一種打法,集中兵力攻克虎牢關才是上策。

  不過,情報之中不但沒有主動提及合兵之事,甚至字裡行間的意思,是讓項明率先提出合兵。

  劉辯作為帝王,倘若因為久戰不克就主動要求合兵,難免會落得天下人口舌,為了不使自己威嚴受損,這條建議絕對不能由他提出。

  而自己攻城略地,雖然也在短時間內難以攻克虎牢關,卻相應地獲得了不小的戰功,橫向對比的話,難免會有功高震主之嫌。

  換作任何一名帝王,都不能接受臣子功績遠高於己,更不用說劉辯這樣高傲以至於有些孤高的天子。

  就算此刻一時落魄,也不會因此妥協,從而喪失了屬於自己的驕傲性格。

  若劉辯只是一名平平無奇的尋常天子,擁有這種性格只能是庸人自擾,可那畢竟是大漢歷代帝王功績最高的一位,這種性格也就變成了一種優點。

  或許也可以將此稱之為器量。

  當然,對於劉辯的器量,項明完全可以選擇熟視無睹,別說是已經失去正統的劉辯,就算是漢武在世,對於羽翼已豐的他來說,也不過爾爾。

  就算是天子,也別想從他手中爭奪功績。

  可他略一思考,權衡利弊之下,還是決定姑且按照劉辯的想法行事。

  一來,他本就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攻克虎牢關,加上袁術運糧失利,導致他這一路大軍的實際情況遠沒有取得的戰績亮眼,若不能暫且修整,或許後果更劣。

  就算士氣高漲,此刻也不得不減緩攻勢,著重解決糧草問題。

  二來,軒轅關的地形優勢太過顯著,若劉辯一直採用強攻的手段,必將折損大批的聯軍士兵,拖得時間太長,甚至真的有可能導致討董戰爭的失利。

  為了戰爭勝利,合兵幾乎是必行之事,就算是自己主動提出,也大概率不會折損自己的名聲。

  三來,這條消息確實能夠堅定自己的想法,既然要等待大軍到來,便沒有必要如此著急地進攻虎牢,現在回師滎陽,解決後方那一股敵軍也就順理成章。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略微順應這位被廢天子的心意,畢竟這麼多年都已經偽裝了過去,並不差這一時的表演。

  諸侯並起的時代可以預見地即將來臨,但項明絕對不願做那木秀於林的存在,在當前的情況下,還不是和對方鬧僵的最佳時機。

  更不要說,在這場戰爭結束之後,項明還有最後一次利用對方的打算,為了不節外生枝,當下還是順應對方為好。

  「也罷,就最後迎合一次你的心意。」

  項明看著案上的戰報,微笑著喃喃道。

  當即,他叫過傳令兵,傳達了一條軍令:

  「由於敵軍截斷糧道,導致大軍軍糧不濟,但糧草並未被敵軍摧毀,若返回馳援,則還有挽回的餘地。」

  「因此,眾將士當收拾行囊,鼓舞士氣,回師滎陽,以擊垮那群截斷糧道的敵軍。」

  「某以吳侯之名,向眾將士保證,無論最後結果如何,就算是殺馬為食,也斷然不會少了你們的糧草。」

  這道軍令一出,原本惶惶不安的士兵反而變得安定下來,對於人類來說,未知永遠是最為可怖之事,一旦知曉了事情原委,有些東西反而不那麼可怕。

  軍糧告急固然影響極大,但這位主將並沒有激進到堅持進攻虎牢關,而是及時回援,並對他們加以保證。

  就算不是項明從揚州帶來的士兵,對於吳侯這種做法也只有尊敬,就算有個別士兵慌亂於即將斷糧的消息,也被各自的統領或同袍暫且壓制,沒有形成大規模的騷亂。

  在下達軍令之後,項明隨即書寫一封書信,算是雙方心知肚明下的「求援」:

  「臣奉君之令,率軍東向進攻雒陽,期間攻略數城,雖略有勝績,卻未敢居功,心懷坦誠,以盼正君之名。」

  「然戰場之變,瞬息千里,縱臣百般謹慎,仍舊是在得勝之際為敵算計,截斷糧道,無奈之下,只得回援滎陽,致使延誤戰機,是為臣之過矣……」

  「敵軍甚眾,尚兼據虎牢雄關,以臣麾下之力,欲想攻克虎牢,其難猶如登天……」

  「……故臣斗膽請天子增派援軍,以解此方戰場之危,臣項明拜謝……」

  又是洋洋洒洒近千字,或許是項明最後一次放縱劉辯的行為,所以將姿態放得很低,字裡行間皆是請求對方出兵之意。

  他相信,劉辯絕對不會愚蠢到將這封「求援」信大肆宣揚,最多只會一筆帶過,不會對自己的形象造成多大的損失,所以,用些謙卑的言辭也沒有所謂。

  除非,劉辯想要將自己徹底地推到對立面上去。

  雙方都是聰明人,誰也不會做出這種不討好的事情,這次求援也不過是相互心知肚明的一次表面功夫罷了。

  在一切都安排妥當之後,項明便帶領大軍,朝滎陽方向回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