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五章 戰鬥開啟,刻意決堤
十多里的距離,雖然中途要越過大伾山與雒水之間的坎坷地帶,但對於全軍騎兵的鮮卑大軍來說,也不過是須臾之間的事情。
如若不是一邊查探敵軍是否有所埋伏一邊行軍,這速度還要快上幾分,總之,不到半個時辰,大軍轉過一處樹木叢生的小丘,就看到了前方不遠處,集結在一處的敵軍。
實際情況確實如同今晨那名士兵通稟的那樣,敵軍人數不少,黑壓壓的一片,少說也有上萬人。
而且,他們有意地用戰旗高台等物阻擋來自這邊的視線若不上得近前,根本看不到他們在做什麼。
令探查更加艱難的是,他們與敵軍中間,並不是什麼草木茂盛的地帶,而是一片平坦。
平坦到,這邊出現什麼風吹草動,另一邊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這或許也是為什麼,自己派出的士兵未能獲得半點信息的原因。
並不是他們無能,而是此事確實太過艱難,別說他們,就算是拓跋宏自己,都沒有辦法知曉敵軍陣列之後的情況。
隱隱地,他猜到了敵軍為何選在這樣一個地方進行布局,平坦到沒有任何遮掩的地帶一方面可以防止己方發現異常,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決堤后的大水按照他們預想的方向流動。
凡大河決堤,洪水只能確定是朝著下游奔涌,但想要控制水勢,便是仙人手段。
至少,有史以來沒有人能夠做到控制水流的走向。
但這也不意味著水流完全不可控制,至少,能夠利用地形在一定程度之上控制一下大水蔓延之勢,不至於在第一時間便危及到成皋南部。
而這,可以給敵軍主力爭取到充足的時間撤離至安全區域。
所以,選擇此處作為謀划之地,算是一種一舉兩得的做法。
不過,這種做法在拓跋宏看來,反而成為了敵軍失算之處。
就差一點,敵軍便可以完成布局了數日的計劃,最多再過兩三個時辰,大水便會奔流到成皋城下。
如果……不是自己及時洞察到了敵軍算計的話。
現如今,自己率大軍出城阻止敵軍放水決堤,想來,也是敵將未曾預料到的一重因素。
固然,平坦的地勢對於敵軍有諸多優點,但在此時,反而成為了己方的有利條件。
早知道,自己身後儘是騎兵,八萬大軍一趟衝鋒下來,一切阻擋在他們身前的,都將支離破碎。
而且,這平坦的地勢為他們儘可能地縮短了衝鋒的時間。
無論敵軍修築的堤壩是何等規模,若是想要積攢到足夠阻礙己方大軍出城的那種程度,尋常堤壩都會被衝垮,至少,也不是那麼輕易便能夠掘開的,少說,也需要花費一柱香的功夫。
這點時間,足夠他率領大軍衝殺而來,阻止敵軍的行動。
由於敵軍隨時都有決堤放水的可能,拓跋宏並沒有猶豫太長時間,簡單地觀察地形,發現並不像是有所埋伏的樣子,便下令全軍衝鋒。
當象徵著衝鋒的號角被接連吹響,八萬大軍便以雷霆萬鈞之勢朝著敵軍陣列衝殺而去,不打算給敵軍更多反應的時間。
然而,早早得到命令,統領著這兩萬人馬的胡程提前已經有所準備,甚至說,他正在等待著鮮卑大軍的到來。
一聲令下,排列整齊的大軍迅速後撤,露出了身後修築三日的堤壩。
與此同時,撤掉了架設在堤壩之上,用以支撐的木樁。
敵軍一直大加掩飾的謀划終於露出了廬山真面目,但拓跋宏心中的感覺並不是欣喜,而是更加心驚。
因為,敵軍修築的堤壩與他預想之中的完全不同!
在他想來,敵軍若是想要用大水來阻止己方士兵出城,單憑蓄水是遠遠不夠的。
最大的可能,便是通過堤壩積攢足夠的水量,儘可能地改變雒水流向,再不濟,也要從奔流不息的大河之中分離一股支流出來,才能夠達到目的。
可就算如此,需要修築的堤壩也不應當是這麼小的規模,就算時間緊促,兩萬人同時動工,能夠做到的也比眼前所見好上太多。
除非,自己這次的推測是錯誤的,敵軍的目的根本不是阻止自己出城,而是……自己派出城來,阻止敵軍行動的八萬大軍!
中敵計矣!
拓跋宏知道,往往在一道計策即將成功之前,是會露出些許難以避免的破綻,被對方將領察覺。
這也是為什麼,中計者在尚未中計之前會提前察覺敵軍計劃,那絕對不是兵書上的誇張措辭,而是事實。
可就算能夠率先察覺,也已經來不及做任何事情,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敵軍計策的成功。
在他的注視之下,敵軍在雒水上游修築的,那道與預期相去甚遠的堤壩由於沒有了支撐,在水流的衝擊之下轟然倒塌,積蓄數日的河水瞬間便迎著鮮卑大軍撞擊了過去。
選擇平坦地勢的用意在此刻顯露無遺,就是為了讓大水能夠更加快速地流淌,讓鮮卑軍全然沒有反應的機會。
只有三天的蓄水時間,加上期間未曾落雨,再加上堤壩不甚高大的緣故,導致了水勢並不算十分迅猛。
充其量,不過是兩三尺高,中等身高之人足矣沒膝,卻不至於沒腿,若是尋常水流,或許只是行動會受些影響,對於騎兵來說,影響更低。
但不要忘記,奔涌而至的並不是一潭死水,而是強力的水流。
任何事物,就算是輕若鴻毛,加以足夠的速度也可以擊穿鋼鐵,更何況,是積攢數日,儲能已久的,足矣沒膝的水流。
如同正面撞上一堵堅牆,鮮卑前排士兵的沖勢戛然而止,被突如其來的衝擊阻礙了衝鋒的勢頭。
他們的戰馬,更是在這突如其來的衝擊之中搖搖欲墜,有些甚至不堪衝擊,在水流的拖動之下轟然倒地,連帶著馬上的士兵,也跌落在這兇猛的水中,被水沖走。
直到鮮卑大軍緊密結陣,用全軍的力量來平攤這股衝擊,已經被大水沖走了上千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