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四章 拓跋決斷,出城拒敵
「什麼?」
拓跋宏剛剛放下的心頓時提到了哽嗓,他確定敵軍不會水攻的原因,正是因為對方營地地勢更低,可對方若是撤軍,便足矣避免水攻帶給他們的損失。
更重要的是,對方此時撤軍,是否就意味著他們修築的堤壩已經積攢了足夠的水量?
他們是否會在今日便決堤放水?
拓跋宏並不擔心敵軍的水攻會帶來人數上的衰減,因為成皋城本就建在河畔,自然是要抬高地勢以防水患,身處城中,最多也就是被洪水環繞,出不得城而已。
但那樣的話,就意味著成皋城中的十萬大軍在短時間內對敵軍構不成什麼威脅。
被困在城中,即便無需擔憂糧草匱乏的問題,卻也等同於暫時被敵軍斬斷了手腳。
在這段時間,敵軍完全有機會設下埋伏等待獨孤信的到來。
若是兩萬人的埋伏,二十萬大軍足矣碾壓而過,全然不是威脅。
可倘若埋伏的人數上升到十萬,就算是拓跋宏對獨孤信與自己帶來的士兵充滿信心,也不確定究竟會有多少損失。
甚至,這可能會成為這次戰爭的一個轉折點,也許這會導致整場戰爭的失利。
而這,是拓跋宏絕對不希望看到的。
不過,也並非沒有挽救的機會。
敵軍今晨方才動身,便說明他們並沒有準備妥當,十萬大軍行動緩慢,想要避開水流,需要不短的時間。
至少,若是現在出城阻止敵軍決堤,或許還有機會。
這便是項明等人用計的絕妙之處,一切的謀划都沒有明顯的痕迹,讓拓跋宏自行揣測,這樣一來,可以增強對方心中對此的確信程度。
而且,他們並沒有給拓跋宏留下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其推測的正誤,用這樣的方式逼迫他當機立斷,從而做出錯誤的判斷。
更加高明的是,這一點並不怕被拓跋宏識破。
「就算是敵軍故意引我出城,也不過是提前進行正面的決戰罷了,按敵軍出現的位置來看,絕非一個設伏的好地方。」
山北水南,是為陰面,林木稀疏,就算有敵軍埋伏,也絕對不會太多。
而且,再怎麼埋伏,總不會在雒水水底鑽出襲擊,唯一的可能,便是埋伏在大伾山中。
最多派出一隊士兵提前加以探查,絕對可以確認敵軍究竟有沒有埋伏存在。
只要不是埋伏,便不會有什麼威脅,充其量不過是因為地形狹窄坎坷的緣故導致無法發揮騎兵的全部戰鬥力,但從全局來看,相差並不算太大。
而且,這同樣避免了敵軍騎兵衝殺的可能,真要算起來,不過是各自削弱罷了。
因此,在拓跋宏看來,敵軍所有安排謀划都是為了一個相同的目的,那便是將己方士兵從城中引出正面交戰。
左右不過是損失了城牆之利罷了,就算與敵軍正面交鋒,拓跋宏也不相信己方士兵會失敗。
何況,這一切都是以可能為前提,若是敵軍主力部隊真的在慢慢撤離,或許這是一個突擊殲滅兩萬敵軍的機會。
就算退一萬步來說,真的被敵軍算計,只要不是深入山谷這種難以逃離的地方,憑藉著騎兵的衝殺能力,最多損失幾千人,便可以逃出生天,終究對全線戰局造不成什麼影響。
或許唯一需要注意的,便是避免敵軍趁己方大軍出城之際奇襲成皋。
迅速在腦海之中過了一遍自己此前的所有推斷,發現找不到什麼明顯的錯誤存在,拓跋宏便準備調集兵馬出城阻止敵軍決堤。
時間緊迫,讓他來不及細細斟酌敵軍的全部安排,但他卻心中清楚,唯有出城一戰,才會將可能的損失降到最低。
兩害相權取其輕,自己沒有提前洞察到敵軍的謀划,導致當下自食惡果,對於拓跋宏來說,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於是,他緊急召集眾將,並沒有多做解釋,只是安排尉遲恭率兩萬大軍駐守成皋,余者皆披掛整齊,隨他出城。
宇文成都的臉色並不好看,他好戰不假,卻不代表著他作戰無腦,拓跋宏這這番與戰前安排背道而馳的做法,讓他嗅到了些許不安的氣息。
於是,他緊跟在拓跋宏身後,準備在調動全軍需要耗費的些許時間之內,向對方問個究竟。
拓跋宏明白宇文成都的意思,但他不能明言,畢竟這一切都可以算作是自己的失誤所致,若如實說出,難免會影響自己在對方心中的地位。
宇文成都乃是鮮卑有史以來最為強大的勇士,同時也是自己登上單于之位后的左膀右臂,在他心中的重要程度甚至堪比冠軍侯之於中原天子。
在他看來,他為單于,宇文成都為大將,乃是鮮卑一族崛起到前所未有的關鍵。
到那時,西驅匈奴,南下中原,借用漢人的一句話,便是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鮮卑之土地。
若是如此,那將是何等盛世!自己,也將成為鮮卑古往今來最為偉大的單于,甚至……皇帝。
這是拓跋宏心中,從未向他人說起過的野望,而且,按照當前的情勢來看,他的雄心真的有可能達成。
匈奴中兩位單于打得不可開交,就算一方獲勝,也將損失慘重,而高句麗烏桓等族,甲兵不過數萬,全然不足為慮。
而最強大的大漢,自黃巾之亂以來已經飽經戰亂,國力一直處於不斷被消耗的狀態,若有一日不堪重負,會一擊即潰。
註定要完成偉業的自己,可以輸,可以敗,卻絕對不能錯。
所以,他不願意將自己的推測告知對方,甚至不惜讓宇文成都心存疑惑。
最終,拓跋宏只是給了宇文成都一個無需擔憂的眼神。
宇文成都想要說些什麼,但想到拓跋宏的謀略此自己高上太多,若是對方都沒有看出什麼端倪,那麼自己出言也註定會是徒勞。於是,他提起鳳翅鎏金鏜,跨上戰馬,準備出戰。
很快,城中十萬大軍盡數集結,迅速分出八萬人,放下弔橋,便殺出城去,便朝著西北方向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