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二章 商討戰略,成皋往事
當然,在大加表揚的同時,項明也沒有忘了同時鞭策眾人,以免他們得意忘形。
在戰爭尚未結束之前,永遠不能放鬆,否則,或許會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
儘管項明麾下可能不會出現這樣的錯誤,但有備無患,總歸是無錯的。
他沒有繼續糾結於這個話題,一嘴帶過之後,取出了已經幾乎可以默背的司隸地形圖,攤在案上。
在攻取滎陽以及虢亭之後,他們距離虎牢關只有一城之隔,便是成皋。
不過,此城並不好攻。
成皋並不是亭城,而是縣城,而且,比起滎陽城的規模只大不小。
此城西靠大伾山,北近雒水,東臨汜水,兩水一山將這座城圍在其中,唯有南面一片平坦,可以進攻。
當初張角率領百萬黃巾,都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可以說,若不是在之後又有虎牢雄關,成皋在地理上是完全可以作為通往雒陽的咽喉要塞的。
其城牆高大,環山圍水,若是鮮卑大軍嚴防死守,絕對不是那麼輕易便可攻克的,至少,比起穎川的陽城還要難以攻克。
若不能拿出一個適當的攻城策略,或許便會遇到劉辯那樣的窘境,進不得,退不得,將真刀實槍的戰爭變成曠日持久的消耗戰。
雖然項明同樣不畏消耗,可一旦戰爭演變到那種形式,對於聯軍來說都是極為不利的,畢竟他們是進攻的一方,數月的戰爭不算什麼,但若是讓這場戰爭拖到天氣轉涼,便幾乎等同於宣判董卓的勝利。
儘管這樣的可能微乎其微。
因此,項明想要提前拿出一個攻城的規劃,不能兵臨城下后直接進攻,那樣顯得太過莽撞,同時也達不到最高效率。
「如何進攻成皋,諸位有何見解?」
項明望著下首眾將,直接問道。
一時間,眾人陷入了沉默。
雖說集思廣益,但有些時候,人數並不代表效率,目標是連項明都要撓頭的成皋,要說他們上來便能給出攻城之法,想來也不現實。
項明不喜歡這樣的氛圍,這種沉默便代表著無能為力,無論眾將士有沒有思考,這都不應當是集會的樣子。
哪怕說錯,也算是眾人商討,而現在,皆沉默不言,宛若一潭死水。
在這樣的環境下,能夠生出辦法才是痴人說夢。
於是,項明目光不停掃過麾下眾將,試圖開啟他們的言路。
他一眼便盯上了最下首那名眉頭緊鎖,似在沉思的將軍。
「胡將軍有何想法?不妨暢所欲言,甚至,說說成皋城有何缺漏也無妨。」
雖然項明這部分人馬,夾雜的各路諸侯也不在少數,但對於成皋城熟悉的,大概也只有寥寥數人,首先他想問詢的,便是曾經參加過守衛成皋一戰的胡程。
當初楊林麾下的十二太保,現在只有胡程碩果僅存,另一名僥倖在黃巾之亂中倖存的太保在數日前剛剛喪生宇文成都的那次偷襲之中,也就是說,胡程成為了楊林僅剩的義子。
他也全程參與了當初保衛成皋的戰爭,或許,能有一些想法。
「這……」
突然被項明點到,胡程有些措手不及,當前他是代表著楊林出現在這個地方的,但由於自身資歷不夠的原因,只能坐在最下首。
本來他以為這樣的例行集會從來和自己沒有什麼關係,但沒想到項明第一個提到的便是自己。
但自家主將既然提到自己,不說也不行,於是斟酌著開口道:
「成皋城牆高大,可並排容納數萬人守城,這或許是攻城時的困難之處,但最難的卻根本不是這個。」
「此城的護城河,直接便是挖通河道所設,寬丈余,深數丈,過護城河若過小江,便是攻城的最大難題。」
胡程說得頭頭是道,事實上,項明還真的問對了對象,在場眾將士,可能沒有人比他更了解成皋的情況。
因為,他曾經擔任過成皋縣丞,主持過黃巾戰後,成皋的復原工作,不說敵軍的布防,但至少對於成皋城優越的地理優勢有著極為充分而又全面的見解。
這其中,還另有一段隱情。
當初,董卓與楊林等人所統帥的漢軍被黃巾打得節節敗退,當滎陽也被敵軍攻克之後,兩人出現了分歧。
面對人數多達百萬的黃巾大軍,防守虢亭城是不現實的,敵軍就算用手生推,都可以憑藉人數的優勢將城牆推倒。
這是不爭的事實,兩人對此都沒有什麼異議,但他們的分歧,主要出現在之後的防守戰略之上。
董卓認為,虎牢關城牆足夠高大,地勢足夠險要,與其從成皋敗退後手忙腳亂地駐防虎牢,還不如直接將大軍直接推到虎牢關內進行布防,這樣還可以從容布置,以應對黃巾軍鋪天蓋地般的進攻。
但楊林卻持反對意見。
儘管成皋在重要性等方面不如虎牢關,但卻也無疑是一座戰略意義不遜滎陽的大城,就這樣拱手相讓,怕是有些不該。
守衛成皋,固然有損兵折將的風險,傷亡比可能不如守衛虎牢,但戰爭絕對不是簡簡單單的數字遊戲。
從空間上講,戰線拉得越長,對防守方就越是有利;從時間上說,防守成皋也可以拖延敵軍推進的時間。
兩人各執己見,寸步不讓,每每因此事吵得面紅耳赤。
其他眾將覺得兩人所言各有利弊,在短時間內也難以決斷。
可那時畢竟在戰場之上,容不得太多時間的商議,但董卓還有一個身份,便是大軍主將。
於是,在楊林的據理力爭之下,他一言決斷,令楊林率其麾下兩萬人馬防守成皋,其他人則直接進駐虎牢進行布防。
或許楊林會在防守成皋的過程中全軍覆沒,憑空縮減麾下兵力,但對方畢竟是一方太守,在沒有出現明顯錯誤的時候,董卓還是儘可能地顧及了對方的感受。
當然,倘若對方真的全軍覆沒,他也絕不會擔負這個責任,因而,楊林立下軍令狀,才將此事正式確定。
但事實證明。他們的決定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