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 天子轉念,城頭之議
不得不說,曹操機敏地把握了當下天子與十常侍之間的尷尬處境,分析得可謂環環相扣,他並沒有從所謂的大義入手,去用言語迫使劉辯做出選擇,而是通過層層分析,論述十常侍並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
這番話無疑說到了劉辯的心坎之中。
宦黨當權雖然不是劉宏時期特有,但卻也絕對追溯不到漢武時期,在劉辯的價值觀里,宦黨本就不應屬於朝堂的一部分。
文有文臣,武有武將,那麼,宦官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是協助天子執政,還是幫助天子打壓外戚世家?
總不會是幫天子斂財吧?
究其根源,宦黨協助執政的意義便是天子為了真正培養一些絕對忠心於自己的黨羽,用以平衡外戚與世家所設立的官員。
在先帝時期,十常侍也是他得以奪權的助力。
雖然在劉辯看來,十常侍對劉宏的協助是功大於過的,可他並不是劉宏,他對於宦黨的態度算是不褒不貶,只是單純地認為沒有必要罷了。
更不要說,如今何進已經伏誅,朝堂之上並沒有所謂的外戚殘留,若是硬要言及外戚,只能是自己尚未確立的皇后家世。
而他有足夠的信心,在立后之前,便掌控整個朝堂,讓外戚勢力掀不起浪花,更不需要十常侍的助力。
況且,十常侍手中擁有的力量已經盡在他掌控之中,可以說,將十常侍就在身邊沒有了任何意義
所以,十常侍在劉辯長久的規劃中從來就沒有一席之地,在他看來,宦官需要做的,便是老老實實地侍候天子,事關朝政,若是讓他們插手,只會弊大於利。
然而,即便他有如此打算如此,他也沒有想到清理十常侍的契機來臨得如此之快。
他原本想要在大權獨握之後再行對十常侍發難,但事已至此,無論怎麼說都改變不了董卓等人誅殺十常侍的決心,那便順水推舟,解決十常侍的隱患問題。
至於如何處理之後董卓的問題,劉辯也有了一點想法。
雖然曹操的行為令他無比惱火,但他至少能夠看出,同野心勃勃的董卓相比,曹操顯得要真誠得多。
至少,對方看待問題的角度並不是基於自身利益,而是為自己,為朝堂,為整個天下考慮。
倘若以曹操來制衡董卓……未嘗不是一種思路。
既然心中出現了這個想法,那麼劉辯便繼而開始思考此事存在的可能性。
首先,曹操在級別上等同於董卓,麾下亦有大軍在手,完全有資格同對方在朝堂上針鋒正對,不至於被董卓輕易壓垮。
其次,曹操從戰場之上取得的功績完全蓋過董卓不說,從曹操顯赫的經歷來看,此人擁有著高人一等的能力,假以時日,甚至能夠反過來壓制董卓。
而基於其種種言行分析,曹操不會像何進與董卓那樣罔顧皇權,再退一步說,至少曹操不會做出違背底線之事,而董卓卻早已將自己的底線棄置不顧。
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兩人絕對不會像十常侍與何進那般,雖明爭暗鬥在所難免,但絕對不會再次發生兩黨對立那般你死我活的局面。
歸根結底,這是因為曹操與董卓的人脈關係有相當一大部分趨於重疊,因而,很難從朝臣方面入手組建黨羽。
如此想來,劉辯突然意識到,這確實是一個可行之法,至於會引發什麼樣的後果,最壞的可能也無非便是回到何進與十常侍爭權之時。
若是這般,他完全可以接受,畢竟任何決定都存在兩面性,既然做出決定,便要承擔相應決定帶來的代價。
或許,董卓與曹操會形成一種良性的競爭,致使大漢蓬勃發展也說不定。
主意打定,劉辯這才算是放下了心中的石頭,態度也變得沒那麼僵硬,將視線轉向董卓。
「對於譙侯所言,雍侯是何看法?」
董卓沒有想到劉辯突然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愣了片刻,才道:
「臣深以譙侯所言為然。」
儘管董卓對於曹操的瞻前顧後有些不屑,但至少曹操是提倡清理十常侍的,因此他無論如何也不會在這個時候出言反對。
「善。」
劉辯微微頷首,遂令李曠開啟城門,讓董曹二人得以入城。
天子僅僅拋出一個不置可否的字,使得兩人都有些摸不著頭腦。
現在不清楚天子的態度,若是貿然進城,等待他們的或許是死亡,因而,看著豁然洞開的城門,董卓竟然有些猶豫。
而曹操卻是看出了天子此舉的試探之意,倘若心懷坦蕩,自然不會畏首畏尾,反之,倘若心懷歹意,面對劉辯如此態度,難免在心中會泛起嘀咕,猶猶豫豫。
若是猶豫,便可以說明問題。
於是,曹操偷偷拉了董卓一把,隨即面色不改地進入雒陽城中。
畢竟,天子願意開啟城門,就說明對方已經接近被他們說服。
天子周圍早就被清理出一塊地方,劉辯就是在此處再次接見了董曹二人,進行了一次商議。
除了在劉辯身旁侍候的李曠,沒有第五個人知曉他們到底討論了些什麼,總之,當會談結束之後,參與其中的三人臉上是掛著笑容的。
此次會談的目的,是要討論如何解決十常侍的問題。
大張旗鼓地派兵闖入皇宮強殺十常侍固然是最佳方式,但此舉無疑對於皇室的威嚴不利,因而,這種方式甫一提出便被否定。
至於其他方案,便是如何尋找十常侍逐個擊破,具體來說施行此事並不困難,不過,若十常侍一直躲藏於深宮之中,此法便沒有了效用。
他們商量許久,卻依舊沒有統一答案,於是,他們還是要用那種最為直接的方式。
劉辯也要為此做出名望上的犧牲,而他也為此提出了幾個條件:
其一,曹董二人大軍不得入城,若為誅殺十常侍,總共動用士卒不得超過千人。
其二,劉辯由於對張讓有所承諾,因而不會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