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三章 面見天子,曹操之諫
「罷了,念你也是一心為大漢著想,朕便不治你冒犯之罪。」
「然朕之年歲固然不大,卻也不是年少無知,是否被奸佞蒙蔽,朕心知肚明,無需多言。」
「不過,既然董卓已至雒陽,因何見朕不前?召其上前,朕要治他怠慢之罪!」
劉辯的話雖然說得果決嚴肅,但可以聽出,他是主動為雙方找了一個台階,不至在眾人面前猶猶豫豫,有損天子威嚴。
至於他提到的治董卓之罪,也就僅僅是說說而已,他自從出現在雒陽城頭不過一柱香的時間,其中又在同李儒對話,董卓甚至連上前的機會都沒有,更休談上前拜見。
況且,就憑董卓手中這十萬鐵騎,誰敢治罪?即使劉辯真的有所問責,誰敢執行?
這隻不過劉辯傳召董卓答話的理由罷了。
他不似李曠,知道自己辯駁不過對方,於是不聲不響地將對方支走,想要與董卓直接對話。
「謝陛下不殺之恩!」
聞聽此言,李儒便知自己方才的急智起到了應有的成效,或許天子此時雖然仍舊對董卓擅自入京而心懷不滿,但腦海中依舊出現了誅殺十常侍的想法。
關於劉辯為什麼會有這個想法,李儒也心知肚明,歸根結底,還是在於他對人性的理解。
如今,涼州大軍已經兵臨城下,即便天子再有不滿,也只得忍氣吞聲,最後十常侍務必要死,有所不同的始終都是天子的態度。
若天子積極響應,結果自然是皆大歡喜,若天子不應,也由不得他。
畢竟,他「只是」當今天子,而不是先帝。
李儒回歸本陣,過不多時,董卓策馬而出,來到雒陽城下。
方才劉辯出現得極為突然,一時間也讓他有些愣神,但劉辯同李儒的交談給了董卓反應的時間,策馬上前之際,滿臉坦然之色。
可以說,李儒在無形之中破壞了劉辯的計劃,本來他打算在雙方劍拔弩張之時突然出現在城頭,旁人不提,至少能讓董卓有所慌亂。
但劉辯已經顧不上思考這些,此刻,他神情複雜,看著跪倒在城下的董卓。
「罪臣董卓,參見陛下!」
董卓也是梟雄之姿,未至城下,便下馬行走,更是在距離城頭百步之時便跪倒叩頭,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同時,也有防備劉辯突然下令射殺的意思。
不但劉辯看不透董卓的心思,董卓也猜不透這位天子的打算,而支持誅殺何進及其殘黨已經向他彰顯了這位天子的殺伐果決,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董卓不敢冒這個險。
其實這個距離也不能確保徹底的安全,但董卓自忖武力不若,百步之遙對於箭矢來說可能算不得什麼,但對於董卓來說,便是反應的時間。
不過,劉辯確實沒有誅殺董卓的意思,他正糾結於順水推舟還是阻止董卓的選擇之中,遲遲不能下一個定論。
正如李儒所想的那樣,董卓已至雒陽,在那絕對的兵力優勢面前,什麼都沒有了意義。
倘若與董卓正面發生衝突,最終的結果恐怕還是會事與願違,反倒對朝堂有損。但若任憑事態發展,恐怕董卓將成為下一個何進。
圍繞在雒陽城內外的氣氛相當凝固,董卓就那麼靜靜地跪著,從始至終,只說了八個字而已。
當下的情境,唯有劉辯率先開口,才能有所緩解,但劉辯舉棋不定,因而沒有任何人敢於行動。
可這也不絕對,正當這種僵持即將醞釀到尷尬地步之時,從後方又來了一騎,在董卓身旁翻身下馬,跪倒在董卓旁邊。
「罪臣曹操,參見陛下!」
不得不說,曹操的出現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劉辯也將心思暫且放下,將目光轉向了曹操。
對於曹操,他還是有些許怒火的,因為倘若不是因為曹操的緣故,在自己的規劃之下,董卓也不至於到來得如此之快。
釀成如此窘迫場面的直接原因,就是曹操的失職。甚至……曹操已經被董卓說服。
「近前講話!」
這時,李曠高聲喊出了劉辯的意思。
董曹二人這才步行上前,再度跪倒。方才劉辯並沒有下令動手,那麼此刻大概也不會行動,至少,自己身旁多了一個曹操。
劉辯並沒有理會董卓,而是將目光放在了曹操的身上,淡淡問道:
「曹卿何罪之有?」
劉辯的語氣之中也帶走一絲捉摸不透的意味,他嘴上說得如此輕鬆,但也讓曹操感受到了他蘊涵的怒火。
「臣……有違陛下之命,未能阻止雍侯行軍。」
曹操叩頭答道。
「其因為何?」
「究其根源,在於我等皆為大漢之臣,凡事以大漢為優先。若我二人相鬥,不說其他,環繞在大漢四周,剛安定幾年的四方異族必定會再度攪動風雲。」
「無論如何,臣都不能同雍侯有所爭鬥。」
曹操嚴肅道,方才他所言並不是借口,而是確有所想,因此說得無比認真。
「況且,臣亦以為十常侍當除!」
曹操語出驚人,既然已經違抗了聖旨,放董卓來到雒陽,那麼便索性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或許會獲得天子的認可。
「何出此言?」
劉辯面無表情,但很顯然他的態度已經趨於緩和,聽到曹操如此說也沒有動怒。
「臣之所思有三:其一,若宦黨當政,雌雞雄鳴,將為天下人恥笑,我等朝臣,苦讀十數年,學有所得,方傾盡心血以報朝廷。而十常侍不過識得幾個大字,於國何用乎?」
「其二,十常侍之舉過於放肆:先帝之時,便是他們建議先帝賣官鬻爵,因私而提拔前大將軍吳獰,最終釀成黃巾之禍;現如今,又蠱惑陛下,私自斬殺了大將軍。倘若陛下就此姑息,怕是難掩天下悠悠眾口,更會令所有朝臣寒心。」
「其三,十常侍本就是先帝為平衡朝堂所設,今大將軍已死,而十常侍尾大不掉,在臣看來,已經沒有了存在的必要。」
曹操條理分明,一字一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