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吳縣集會,陸凌改變
項明這次倒沒有選擇從水路前往吳縣,而是從陽羨出發向北,經過毗陵,無錫,最後到達吳縣,整個行程便是圍著震澤繞了一個大圈。
這樣雖然會增添行途的時間,但卻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到吳郡各地的情況。
他的跟腳繫於吳郡,因此這個地方是他無論如何都要盡最大可能發展之地,因為倘若未來出現什麼差錯,吳郡便是他最後東山再起的根基。
曾經的霸王就是因為將大楚的全部有生力量都葬送在濰水與垓下兩場大敗之上,未在江東留下足夠的力量,這就導致失敗后沒有了退路,烏江自刎既是千古悲歌,又何嘗不是無奈之舉。
這也是項明從霸王記憶之中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無論如何,他都要給自己留下一條退路,免得到時悲劇重演。
一次是悲壯,但倘若以項氏後裔的身份重現這樣的事情,那便是笑柄。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在歷陽之時,都特意對吳郡各地做出了相應的規劃,等到這些規劃逐步落實下來,吳郡各縣將成為大漢最富庶的縣城,也便於作為他的爭霸根基。
但縱使繞遠,路途也不算太遠,三日之後,吳縣的城牆便出現在了項明視線之內。
原本,吳郡郡城就在吳縣以北三十里處,和吳縣遙遙相望,韓言平常也應該在郡城之中。
但三大世家皆在吳縣,而項明這次前來除了對於各縣的基本規劃之外,還有更為重要的任務需要交付給他們去做,於是便讓韓言在吳縣等待,他自己則是策馬行過郡城,直奔吳縣而來。
在他的授意之下,韓言並未選擇出城迎接,而是極為正式地,在吳縣縣衙同項明會面,一切表現得都極為得體。
項明這次出行,身邊也帶著幾名跟隨記錄的官員,而他清楚地知道,其中便有天子耳目的存在,不能因為一點小事而露出馬腳。
事實上,他是故意將這些官員帶在身邊,就是讓他們關注自己的言行舉止回報給天子,繼續在天子面前構建一個盡職盡責的刺史形象。
現在還不是圖窮匕現的時候,至少在此刻,一個忠臣的形象對於項明的聲望還是頗為重要的,所以,項明也就任憑這些天子耳目在身邊監視自己的行為。
但這種監視也不是天衣無縫的,是夜,在一切都看似安靜之時,陸家宅院之中,卻聚集著項明目前在吳縣的全部麾下。
三大世家家主,加上吳郡太守韓言,甚至連周瑜也同樣匯聚在此,聆聽項明接下來的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當初那個紈絝子弟,差點將韓言打死的陸凌,卻在一朝之間痛改前非,全然不復曾經模樣。
現在的他,跟在韓言身邊處理一些事情,倒是做得一絲不苟。
韓言兩世為人,一些事情也便看得淡了。若是前世的韓信,免不得要對陸凌進行打壓,但此刻兩人皆為項明麾下,韓言也不至於沒有一點容人之量,於是見陸凌確實有些能力,也就刻意培養。
此時,陸凌已經是韓言手下的得力助手,特別是對於律法頗為擅長,韓言不擅長的斷案等務,陸凌也處理得井井有條。
此刻,陸凌正用一種複雜的眼光看著那名被眾人圍在當中的青年。
家主陸紆也是曾經做過城門校尉這樣的高官,加之近兩年的不斷學習,陸紆對於大漢整體的制度有一個較為深刻的了解,這也讓他明白,自家主公能夠在這個年紀便成為大漢權力頂端的那一小部分人,也讓他嘆為觀止。
大漢武風雖不及前秦,卻也沿襲了秦時尚武的風氣,項明倘若能夠憑藉軍功便走到如此地位,那麼他所立下的軍功絕對堪稱不世,他的能力,也能在封賞結果之中看出端倪。
原本,他在內心深處也是對於項明復啟大楚榮光存在疑慮,但到了現在,他越來越相信自己家族所走的並非是一條歧途。
眼前的男人,眼光高到不可思議,當初他所言天下必亂,於是,在三大世家的支持下訓練士卒。
果然,不出三月,張角起兵謀反,這提前訓練好的士卒也派上了用場。他作為當初隨同項明出征的世家子弟之一,也親眼目睹了自家主公在戰場上的英勇之姿。
而當跟隨韓言離開雒陽之時,項明也曾對他們交代過,此次留在雒陽是他自己的意思,不出三年便會以正當的理由離開京城,到了那時,便是真正積攢實力的時候。
果然,這兩年多時間,他也能屢次聽到項明的事迹,皆是震動天下的大事。而三年未到,對方果然離開了雒陽,而且是以揚州刺史的身份。
這兩次,足以證明了項明眼光之獨到,絕對是深謀遠慮。在意識到這一點之後,陸凌便開始認真思索項明所說的話。
項明說大漢大廈將傾,他原本並不相信,即便經歷了黃巾之亂,大漢也能安然恢復往日模樣。
但隨著陸凌下意識地對大漢的不斷了解,卻發現了種種問題,這些問題就像附骨之蛆一般纏繞著大漢,不斷消耗著大漢的生命力。換而言之,大漢這棵參天大樹,根部已經幾近蛀空。
雖然表面看似恢復平和,實則卻已經在黃巾大亂之中傷筋動骨,這次四方異族禍亂也體現出大漢此刻病入膏肓的事實。
雖然仰仗著諸位將軍平亂,但倘若再來一次呢?大漢空虛的國力是否能夠經受起又一次的考驗?
這一切都是未知。
因此,陸凌在這些事情之中看到了大漢崩壞的可能。
知道得越多,就越是對項明感到敬佩。一個曾經顯赫卻遠離中原四百年的江東第一世家,卻出現了項明這樣一個後裔,甚至在陸凌看來,項明是要超越先祖霸王的。
這樣的人,倘若想要闖出偉業,是有很大可能的。
陸凌在心底暗下決心,要盡自己所能,隨項明闖出一番天地,至少,也要在史書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而在場之人,和陸凌想法一樣的並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