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楚史亂國志> 第二百八十四章 論制之弊,語出驚人

第二百八十四章 論制之弊,語出驚人

  項明看著兩人不解的表情,微微笑了笑,沒有賣關子,直接道:

  「此制,雖可解一時之急,但倘若持續施行下去,恐怕過不了幾年便會出現紕漏,從而維持不了多長時間。」

  許邵二人便是一愣,在他們看來,項明此法立竿見影的同時也足以維持百姓富足,只要可以解決眼下民不果腹的問題,那麼便是可以流傳百世的好制度。

  而現在,此制的創始者親口承認制度存在紕漏,最關鍵的是他二人根本看不出紕漏何在,這就讓他們頗為驚奇。

  「此言何出?望陽羨侯為我等解惑。」

  兩人對視一眼,隨即許邵開口問道。

  「此制雖合乎情理,但某思考之時,卻忽略了一項最為關鍵的東西,那便是人心。」

  項明頓了頓,似乎給許邵兄弟一個思考的時間,然後繼續道:

  「此時的百姓食不果腹,遇到此等立竿見影的制度必將會趨之若鶩,視為佳法。而倘若一旦產出糧食可以維持百姓不死,卻不能保證飽腹,那麼問題也便隨之而來。」

  「在此制之中,無論是上繳賦稅還是所得之糧一切按人數年齡均攤。然而人力各異,力大者出力更多,也需要更多糧食飽腹,卻同力小者平分,久而久之,矛盾便會隨之而來。」

  項明所言僅僅是一個最為淺顯的紕漏,其實,此制最大的弊病是在一代之後,此時的人經歷過貧苦,就算食不飽飯,也會得到一定滿足。

  而下一代人不同,倘若這麼發展下去,他們不會經歷饑寒致死的時期,對於此制強制的公平,自然會起到逆反心理。而倘若生產過盛,則更加麻煩,一不留神便會導致整個農耕體系的崩潰。

  當然,這些後果太超乎當世眼光,就算項明直言,許邵二人也未必能夠聽懂,於是也就將此事忽略過去。

  饒是如此,聽完項明所言,許邵二人依舊是驚訝得張大了嘴,震驚讓他們一時間忘記了禮儀。

  「當……當真會如此?」

  過了許久,許邵才開口。

  得到項明肯定答覆之後,許邵反而眉頭緊鎖,眼睛卻瞪得老大,頗有質問意味地開口道:

  「那麼,陽羨侯當初為何向天子獻上這種有著明顯紕漏的策略?」

  他倒不在乎項明此舉對於朝堂的影響,但倘若此制有如此弊病,最終受苦的還是百姓。

  好不容易熟悉了之前的制度,卻又存在種種問題,此制改過來容易,但要是像再改回去,便會憑增許多麻煩。

  這樣一來一回,對於百姓的衝擊不亞於一場戰爭,還不如不改!

  許邵兄弟雖為儒皮,但他們自幼接受的教育便是農家之道,以百姓為根本,以農事為信仰,聽聞項明如此獻策,自然會怒從心起。

  如此語氣,還是極力壓制下的結果,若不是顧及項明的身份與武力,許邵恐怕就要拍案而起,指鼻質問。

  「因為,此法見效最快,可以在最短時間內,讓大漢回到戰前的狀態。」

  對於許邵的反應,項明沒有絲毫意外,反之倘若對方真的掀翻桌案,也許他還會更高看對方一眼。

  「自黃巾之亂起,大漢便傷筋動骨,加之此次四方異族作亂,對於百姓的傷害更大,粗略估算,倘若不及時解決,數十萬百姓將因此受苦。」

  「而距離此種制度開始出現問題的時間,至少也有五年,而這些百姓等不了這五年。」

  項明的語氣很是平淡,卻也帶有一絲不容置疑的嚴肅。

  無論他心中主要想法如何,這的確也是他的一個目的,行的端坐的正。

  四道帶有質疑的落在他的臉上,項明不但沒有躲閃,反而坦然地用重瞳對視回去。

  許邵兄弟在這對眼眸之中看到了真誠。

  「陽羨侯高義,是我兄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許靖拉著許邵站起身來,向項明深施一禮,算是道歉,待得重新坐下以後,又忍不住開口問道:

  「只是,面對即將出現的問題,不知陽羨侯決定如何解決?」

  項明早就想好了答案,當即微微一笑,開口道:

  「這,便是某來尋訪二位的理由。」

  項明的話讓兩人心頭一緊,短暫地沉默之後,許邵試探著開口:

  「恕我二人愚鈍,但我等確實沒有明白陽羨侯的意思,我兄弟二人只是普通士子,不過偶然抓住機會創立了月旦評,實在不知道能在此事上如何幫助陽羨侯。」

  看兩人謹慎模樣,項明不由得一笑,緩緩道:

  「二位可知內子何人?」

  這算什麼問題?許邵兄弟對項明這莫名其妙的問題問得一愣,下意識地看向被面紗擋得嚴嚴實實的蔡琰,搖了搖頭。

  「內子,乃是東觀蔡中郎之女,天子親封大漢文君。」

  項明不無驕傲地介紹道。

  他的言下之意很明顯,便是他已經知曉兩人的農家傳人身份。

  這也不奇怪,蔡邕雖久據雒陽,卻在名義上也算是執儒家牛耳者之一,作為朝堂唯一承認的學派,以儒家的勢力知曉他們的存在很正常。

  至於儒家為什麼沒有對他們趕盡殺絕,則牽扯到背後一系列的利益關係,百家雖隱,剩餘的勢力卻隱隱抱成一團,牽一髮而動全身。

  倘若儒家出手,迎來的將是百家的殊死反撲,就算消滅百家,也會元氣大傷。

  更不要說,儒學雖經過發展已經趨於完善,但百家各有所長,對於天下的幫助也是極大,倘若抹殺,則會對社會穩定產生影響。

  因此,只要是表面上披著儒皮,儒家眾人也並不計較百家暗自傳承,也許,這也體現出一種自信。

  自信朝堂會堅定不移地堅持儒家思想,自信憑藉儒家海納百川的特點可以融百家之長,匯於己身。

  所以,百家同儒家相對和諧已經成為了雙方暗中的共識,知曉項明從蔡琰處得知他們的身份,兩人便放下心來。

  但是,項明接下來的一句話卻讓兩人神色大變,冷汗直流:

  「不知兩位許家後人,可有復辟農家之想?」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