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 凱旋歸途,太子相迎
「落雨了。」
項明感覺到了一絲清亮,於是抬頭看向灰暗的天空。
現在,自他從玉門關出發已有接近二十日,他們原路返回,經過逐漸自恐慌而安定下來的漢陽,跨過洛水,行過右扶風,途經長安,一路東行,不日便將到達雒陽。
算起來,他返回的速度比起當初還要快上一些。
這是因為當初雖然情勢緊急,一路急行,可奈何麾下士兵多為步兵,行軍速度再快,也不如歸途。
由於在涼州的慘烈廝殺,導致他帶來的西園步兵幾乎全滅,只剩下百餘人,反過來倒是騎兵數量略佔上風。
加上秦正的慷慨進供,上千匹戰馬將隨著項明前往雒陽,獻給漢帝劉宏,這些沒有戰馬的步兵也得到了充足的腳力。因此,即便有各種物資拖累,他們的行軍速度還是快過數月前的馳援。
當然,這和天氣也脫不了干係。
走時天寒地凍寒風凜冽,歸來時已是春暖花開的時節,再加上司隸多日無雨,道路不曾泥濘,這才行進得如此迅速。
一路之上,倒是見到了不少百姓在田間耕作,期間往來勞作,疲憊且快樂。
看著那些忙碌且踏實的百姓,項明心中一股暖流油然而生,倘若此前沒有抵擋住鐵木真的步伐,那麼此時入眼的便是斷壁殘垣,白骨皚皚,百姓何來安居?
所以說,一切辛勞都是有其意義存在的,百姓辛勞為了糊口,而他們辛勞作戰為了守護百姓。
麾下士兵見到此番耕作景象,一時間也忘卻了此前經歷的傷痛,心情大好士氣高漲。
想來,在他們心中,也是覺得自己此前的付出沒有白費吧……
就連曾經一直高高在上,麻木不仁的袁紹,此時也彷彿被百姓的快樂所感染,一路上興緻勃勃,哪裡還看得出當初被項明強行徵召時的頹唐?
只不過,他很不解這位將軍為什麼會為一名行動不便的老農停下整支隊伍前進的步伐,也不明白對方為何會親自下馬同那些百姓侃天說地。
每當他問及此事,項明都笑而不語,這無疑更加重了他心中的疑惑。
只是,自幼他便被灌輸了高人一等的觀念,自然抹不開面子與民同樂,每每見項明和老農聊得痛快,雖心下好奇,但表面還是裝作一副無所謂的姿態。
項明倒是無暇去顧及袁紹的心思,他之所以會同那些耕作的農夫聊天,是因為他想知道劉宏是否真的採取了他的提議。
現實的是,這個提議雖然說也有改善民生的意思,但項明的真正出發點還是立足於給自己增添幾分功績,一旦劉宏採取這條提議,無論成果如何,也方便自己提出條件。
雖然看似這次功績被他隨口提出的衣袍所抵消,但那只是表面的功績。實際上,無論他討要了什麼封賞,獻策之功,都會在劉宏的心中添上一筆。
雖然他這一次成功阻擋匈奴南侵,勞苦功高,但身上功績越多,提出條件便越是容易,他正是出於這個念頭,這才提前打聽情況。
上同地方官員談論,下向田野農夫問詢,項明總算知道了增社均攤制的具體情況。
原來,天子在去歲將此制度交付司農,完善種種細節,這件事其實在項明出征之前已經基本完成,只是現在情勢太過混亂,劉宏根本騰不出心思去考慮農事,此制的推行便暫且耽擱。
直到春耕之前,涼州捷報傳來,同時董卓也在并州,曹操在荊州也都傳來好消息,大漢的這次危機似乎已經過去,劉宏大喜之下,終於想到了推行制度。
但此刻昭告天下已經有些來之不及,所以劉宏便打算在司隸暫且推行,若效果顯著,則在明年推廣至整個大漢。
劉宏以及司農就這樣在無意之間,發明了「試驗田」的概念,只不過他們並沒有這個意識罷了。
所以在一路之上,項明確確實實看到了戶合為社的耕作方式。
「增社均攤制」對於普通農戶來說,是絕對的福音,而對於那些擁有耕牛農具的農戶,大漢採取了減稅的補償,雖有意見,卻也能接受。
就這樣,「增社均攤制」在司隸逐漸實行了下來。
實行了就好。
項明並不擔心這個制度的成效問題,在這個生產力遠遠不能滿足需要的時代,這種制度切切實實能夠解決一些問題,雖然以長遠的角度來看此制存在種種弊病,可在短時間內根本無從體現。
至少,在劉宏駕崩之前是不可能體現出來的。
心中安定下來,便不再思考這個問題,可項明依舊沒有改變自己的做法,在行軍之餘依舊投身於田野,同農戶聊天。
這麼做,一方面是做給他人看的,這樣能夠表現自己確實在心繫百姓,並非表面功夫,而另一方面,他也需要酌情對此前所編纂的《農典》進行修改補充。
在這次的戰爭之中,項明更深一步地體會到了百姓的疾苦,對於此前的一些理念也有了一些改變。
早在當時便產生了一些想法,只是由於身處戰場,無暇他顧,直到此刻清閑下來,才讓他有時間去琢磨這件事情。
在他的想法之中,《農典》需要查漏補缺,而《商典》卻需要大改。
雖然不是推倒重來,一些具體的事物無需改變,但他意識到自己此前所想的體系太過高級,在這個時代想要實現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他需要從頭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建立體系。否則,無論多麼完美的想法都只是空中樓閣,不堪推敲。
項明就是這樣一邊行軍一邊思考,迎來了今春的第一場雨水。
大雨嚴重地拖慢了行軍的速度,但他此時距離雒陽也不過二百里,歸家心切的眾將士也沒有避雨的心情,當下冒雨趕路,雨還未盡,便已經看到了雒陽城高大的城牆。
只是,他們都沒有想到,天子得知他們凱旋,派出太子劉辯領大小官員,出城五里,冒雨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