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末總結
以下是第四卷的卷末總結,解答一下第四卷中出現的種種疑點,希望大家可以看一下,有助於更好地理解這一卷和本書。
此前也寫過幾篇廢話連篇的卷末總結,就連我自己都不怎麼想看,想了想還是刪了,這篇我覺得比較有用,應該不會刪,希望各位讀者能夠看下去。
首先就是為什麼要安排這樣一卷主角與匈奴特別是鐵木真之間的對決,因為在真正的歷史中,匈奴實際上是在慢慢衰落的,早早就分為南北兩部,被鮮卑壓到了草原邊界,全然不復當年和大秦強漢捉對廝殺的強盛。
本書含糊了南北匈奴的概念,而主要強調的是鐵木真與阿提拉兩個上帝之鞭的對峙,略作調整。
儘管蒙古是歷史上成就最高的游牧民族,但事實上自契丹乃至鮮卑開始游牧民族就逐漸受到中原文化影響,文化形態進化的同時,也逐步摒棄了一些古老原始的生活方式,比如也開始有了自己的文字,也開始嘗試耕種等等。所以,單單考慮與東方農耕文明,西方航海文明相併稱的北方游牧文明的這桿大旗,我認為還是匈奴來抗最為適宜。
作為游牧文明的代表,我自然是希望匈奴這個民族同中原在層次上形成並立關係,以便在有朝一日展開兩個民族之間的大戰,在未來寫歐洲可能會一筆帶過(只是可能,還沒有決定),但寫匈奴與中原的對峙,我是準備花很大的篇幅來寫的。
而中原太多英雄豪傑,匈奴相對會比較薄弱,所以我就在世界版圖上為匈奴規劃了一個發展區域,就是我們不研究歷史的普通人比較陌生的安息帝國一帶,這個地域的歷史人物反正我只知道幾個,還由於宗教的緣故沒法去寫,從讀者的角度來說也不愛看(反正我是不會看),我相信絕大多數讀者和我一樣也不會想看這種情節,倒不如乾脆直接划給鐵木真發展,最後和中原決戰。雖然有些不尊重安息帝國的歷史,但是從網路文學的yy本質考慮,還是決定這麼寫下去。
這場戰爭之所以會打響,便是交代一下匈奴的發展背景,以免到時寫的時候顯得突兀。
所以說,鐵木真的這次失敗是從一開始就註定下來的,我不知道其他作者,但我的寫作方法就是提前列一個涵蓋整體情節走勢的大綱,很短,四五百字上下,可以說是每一卷的主題。
而在確立一卷主題之後,比如說這一卷就是寫主角與鐵木真之間的戰爭,我就再列一個幾百字的提綱,如同戰爭起因,包括戰爭範圍,還有此戰最後的結果,都是在我列出的小提綱中明確設計好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設定,在我的計劃中,主角的戰馬問題,還有空城計的運用,同秦正的隱性結盟,都是本卷需要去交代的東西。
在這些戰爭走勢中,還穿插著一些我靈光乍現的片段情節,包括主角在陽關城頭大雪時頌的那首詞,那句「心離人不棄」是我自認自己寫過的最好一句。
還有主角獨守城門,應對數萬大軍衝鋒的情境,那是從我還沒真正動筆寫這本書的時候就想到的一個片段,只不過在應景的前提下將這個片段安到這裡。
這就是我小提綱的全部內容,根據這個,我再以作者層面對這些情節進行具體設定和刻畫,包括交代匈奴為什麼叩關的前因後果,戰爭具體情況,傷亡數字等等,都是經過謹慎思考的結果。
還有匈奴叩關時的兩場大雪,只不過是我這個作者不讓鐵木真在那個時候破城設定的天災,但氣候情況畢竟是巧合,這種強行改變戰局的手段我在未來也會用,但是會減少頻率。
有了骨架,我就會按部就班地填充進血肉,雖然有的章節看上去有些平淡,但都是推進情節必須要寫的,這個我也努力地做到哪怕稍微改善一點平淡的情節,用了一些不足道哉的小技巧,比如以張掖太守的視角來推進在張掖攻城的戰鬥。
接著來就是寫著寫著就突然想埋的幾個伏筆,其中有大有小,小如張掖太守的身份,大如項明對秦正提出的三個出兵請求,埋的伏筆我自己都有些混亂,可能有些東西完全用不上,但用上了就能使得這本書更加地完整,所以坑還是盡量先挖著,等之後一點一點填。
在情節推進的過程中,當然會有隨性附加的內容,比如說在我的規劃中張掖那一戰就是本卷最後一戰,主角會在擊退匈奴之後直接回返。但劇情推進到了那個地步,代入鐵木真的性格與感受也不會甘心吃此大虧,所以會轉而入侵西域,在那裡也失敗以後,才算遭到重創,然後才會被阿提拉進攻,最後才會逃至安息發展壯大,兩人也因此結盟,這樣才合情合理。
同時,也趁著這個機會順便交代一下匈奴騎兵的戰鬥力。
還有主角的戰馬問題,我一直想放在這一章來解決,但一直沒有這個機會,直到加入了鐵木真入侵西域這一段,才讓秦正贈馬變得合情合理。
雖然最後那一段是心血來潮加進去的,但我認為比起之前那個設定要好上很多,於是就加了進去。
情節的設定都是一環扣一環的,哪一環不合適,就在後面再加一環找補,況且我還有一個習慣就是提前解釋緣由,所以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仔細想想,在加上一些既定前提之後,也沒有那麼不合理。
絕對的合理做不到,但是相對的合理我是可以保證的。
以上也可以說解釋了為什麼鐵木真會屢屢被主角算計的第三點原因,就是作者原因,至於第二點,則在他們雙方的自身狀態。
我們可以對比我筆下的鐵木真和真正歷史上的成吉思汗,就能夠很清晰地發現差距。
歷史上的鐵木真出身顯赫,即便沒有他,孛兒只斤這個黃金家族也是草原上數一數二的大家族,從一開始被賦予的力量就不是匈奴這個鐵木真能夠比擬的。先天力量不足,加上我給他刻意安排的對手,還有年齡的限制,註定了他的實力可能遠不如大眾想像中的那麼強大。
還有匈奴的戰鬥方式,全騎兵的部隊在攻城戰中天生的就有劣勢存在,引以為傲的騎射也沒有發揮作用,所以十萬鐵騎的實際戰鬥力如何,還有待商榷。
況且,鐵木真最為後世稱奇的戰術是什麼?狼群戰術!在此時甚至都只存在於想法的層面,所以戰鬥力遠不如歷史上的成吉思汗,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而主角則不同,相比於項羽,他雖然在絕對武力上還有所不如,但三世為人讓他彌補了性格與戰鬥方式的缺陷,加上曾經虛心向韓言請教兵法戰術,可以說已經成為了一流的統帥。
單純在領兵的戰術布局方面,對比其他人也是周亞夫等人的級別,距離兵仙人屠差距不大。
此消彼長,完成這樣看似不可能的壯舉也在情理之中。
畢竟奇迹是在真實歷史中都會出現的東西,出現在小說中太正常不過。
以上就是為什麼鐵木真會在主角手下慘敗的原因。
還有就是秦項兩人的結盟問題,這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他們的實力,卻不代表主角之後就一帆風順,相反,他的前路會變得更加曲折,所以不用擔心兩人這麼早就結盟產生實力增強帶來的橫掃。
這一卷,主題就是成長,主角,秦正,還有鐵木真的成長。
秦正的成長並沒有表現得太過明顯,鐵木真在經歷種種失敗的挫折之後,會痛定思痛,最終成長為縱橫歐亞的成吉思汗,這些都是我在這一章想要交代表達的事情。
至於主角的成長,我花費了大量筆墨去寫,重點突出的就是應變能力。
敵人不是提線木偶,戰爭也不可能像通常小說中那樣算無遺漏,總會因重重原由存在變數,超出掌控。
雖然這本書也是小說,但我還是希望以一個嚴謹的態度去寫,所以無論是算無遺漏的良謀,還是料敵先機的統帥,在設計敵人的過程中都會出現一些原因使得計劃失敗。
這時,就需要應變的能力,也就是古人所說的易。
易,就是變化,是我們祖先傳下來的終極哲學之一,甚至在很多時候,易比儒和道更加重要。
如果說儒是維繫社會存在的文化支柱,道是同自然共存的和諧之法,那麼易便是傳承自先祖的賴以生存的本能。
本書不打算深究這些道理,但也會在某些地方淺顯地體現出來。
還有就是本人才疏學淺,有些資料僅僅憑藉搜索引擎根本查找不到,只能通過臆想來寫,倘若貽笑大方,還希望各位讀者能夠提出來,免得下次再犯。
最後說一說行文風格問題,我始終無法將自己的文風歸結到哪一種風格之中,貌似每一種風格都有一點影子。這說好聽了叫博眾家之長,說不好聽了就是東拼西湊。
人嘛,總會進步的,我也在一直不斷嘗試著找到自己文風的定位,希望能夠在不斷寫作的過程之中找到吧……
總之,目前為止能得到幾百名讀者認同,並且能夠將這篇不甚成熟的作品看下去,我很感激,感謝你們的支持。
最後的最後,稍微透漏點東西,在設定之中,一共有七個人擁有前世記憶,現在已經出現了四人,其他三人我也忍不住想透一點底。
這七人是:一帝一皇一流氓,一將一謀一草莽,縱貫古今一霸王。
還有下一卷的預告:時不至兮龍潛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