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登臨蔡府,周瑜答辯
蔡邕的反應沒有出乎項明的意料,作為名譽天下的大儒之士,廣收門徒,傳播自己的思想乃是歷代大儒都極為推崇的事情,加上項明的再三保證,只要周瑜不是那麼愚鈍,蔡邕很樂意收下這個弟子門徒。
「如此,便謝過蔡翁了。」
項明再次起身,拱手準備告辭,卻又忽然想起什麼似的,撫額道:
「顧平心念其弟,明欲尋找蔡翁得空時間攜顧平登門拜訪,還望蔡翁海涵。」
「人之常情,老夫門下不得隨意出府,書信也並不暢通,顧平心念胞弟很正常。」
蔡邕呵呵笑著,和項明約定了登門的時間。
項明目的達成,告別蔡邕,在東觀挑選半日,背著一個大包離開了東觀。
雖然蔡邕說他可以在東觀研習這些典籍,但畢竟劉宏當時說得清楚,不讓他與東觀有太多接觸。項明暫時沒有必要違背劉宏,所以還是決定回到頌風閣學經治典。
轉眼,三月便已經過去,期間只有兩個節日,分別是寒食節與清明節,本就不適合登門拜訪,蔡邕倒是無有親故葬於雒陽附近,不必出城掃墓,但這個時候登門拜訪卻絕對不符禮數。
去歲方經戰事,故而今年的清明節過得非常悲涼,無論是親人還是戰友,都趁著這個時節出城,前往埋葬在雒陽之戰犧牲戰士的地方進行祭拜。
馬革裹屍,那是將軍才有的待遇,一般士兵能夠入土為安已然不錯,像黃巾軍的屍體都是就地焚毀,任憑灰燼在風中飄揚。
整整半個月,雒陽城充斥著傷感的氣息,但逝者已矣,生者還需繼續,待春深錦繡,雒陽城已經恢復了往日的寧靜歡樂。
項明也是在這個時候第一次來到蔡邕的府邸登門拜訪,隨他而來的,還有顧平周瑜。
蔡邕府邸位於東觀之南,距離東觀走路只有接近半個時辰的路程,若是乘車,還不到一炷香的時間。
項明來到之時正值巳時,太陽已高高升起,春風已然不再寒冷,吹拂在臉上身上別有一番溫暖舒適。
路旁鬱鬱蔥蔥的樹木花草,象徵著春深時節,也代表著初夏快要來到。
向門房遞上拜帖,項明便佇立在蔡府門口,思索著今後的打算。
他依舊沒有真正開始自己的計劃,這半個月以來,他除了博覽群書充實自身以外,便專心思考治國奏對。
蔡邕的建議非常切合實際,自己費盡心思想要進入東觀,也如願以償,若是不能通過所學知識完成幾封有建設性建議的奏摺,難免會加深劉宏的猜忌。
但若是見識太過超前,增強大漢現有力量不說,還會引起劉宏更深的警惕,想要掌握這個度,並不是那麼輕鬆的事情。
因此,項明思索十數日,終於完成兩篇極具創意的奏摺,既能夠突顯自己的能力,還不至於引起劉宏的警覺。
但為了藏拙,項明不能立刻上書,在他的計劃中,明年甚至再下一年才是更好的機會,因為,他需要時間來完成自己的計劃。
正想著,蔡府大門打開,蔡邕領著幾名門人在門口列隊迎接。
他顯然是記得約定的時日,此時衣冠整齊,大概是在項明到來之前便開始準備。
「蔡翁何須如此,明何德何能,能引得主人迎接。」
項明拱手禮道,如果說在東觀時蔡邕的迎接只是公事公辦,那麼現在蔡邕便是用對待貴客的方式迎接自己的到來。
「乾元不必客氣,隨老夫來。」
蔡邕擺擺手,他在世人眼中最重禮節,甚至有些頑固,但私下裡卻並不注重這些繁文縟節。
蔡府不大,不多時,蔡邕便引著項明來到了迎客的主屋之中。
待賓主落座之後,蔡邕將一旁作陪的門人一一介紹,其中看起來最為英朗明智的,便是江東顧雍。
顧雍和項明同歲,雖然沒有項明成熟穩重,但也褪去稚氣,一副謙謙君子的形象,事實上,蔡邕的學識他已經學得八九分,差的只有實際的積累,距離出師之日已然不遠。
而項明最為在意的,還是最下首那名瘦骨嶙峋,面色蒼白的少年。
他雖然眼中有幾分靈動,但項明看出了一絲不耐與桀驁,和當初的陸凌極為相似。
當項明知曉此人乃是河東衛家衛寧的時候,便知道他就是那個英年早逝的衛仲道。雙眼頓時微眯,看對方的眼神也有了些許不善。
衛寧看不出項明的敵意,神態自若,只是感到背後有些涼意,不禁下意識地動動身子。
顧平顧雍兄弟重逢,自然有很多話想說,但礙於當下環境,也不便交談,只得強行憋在心中。
蔡邕與項明寒暄了幾句,便將話題轉到了周瑜的頭上,畢竟,今日項明來到蔡府的首要目的,便是見證周瑜拜師。
送兄弟重逢不過是一個看破不說破的借口罷了,蔡邕再怎麼嚴厲,也不至於限制近乎出師的顧雍的人身自由。
對於周瑜,蔡邕的第一印象是非常不錯的,雖然都不是以貌取人之輩,但無疑良好的容貌可以給人留下更好的第一印象。
當聽聞這個可能入門的小師弟乃是雒陽令之子,蔡邕門徒卻沒有什麼反應,他們大多都是世家子弟,不會因為周瑜身份而高看對方一眼。
拜入蔡邕門下的規矩,那是眾門徒接連提出問題,獲得他們的認可,蔡邕便會收入門下,若沒有獲得眾門徒的認可,蔡邕雖然也會收為弟子,但不會傾囊相授。
雖然蔡邕這樣的大儒都希望桃李門徒遍布天下,但也不會廣收門徒而影響了自身的聲譽,故而,大多數人的做法都和蔡邕差不多,將弟子分為親傳與記名兩種,雖然叫法各不相同,但意義都是一樣的。
這也是蔡邕當時為何會答應得如此痛快地真正原因,也是蔡邕府上為何門生如此稀少的原因,蔡邕的親傳門徒總共不過二十多人,不少已經出仕為官,府中寥寥數人,也實屬正常。
作為在座門生的最長者,顧雍看著周瑜,思索一下,問出了第一道問題:
「學而得之,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