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再入崇德,劉宏行賞
「當我們不知道他意欲何為的時候,最好不要答應他的任何要求。」
劉辯如此說道。
他大概能夠想到劉宏心中的想法,卻故意不這麼說,給劉宏一個教育自己的機會。
若是劉宏聽從了自己的想法,無視項明的請求,也是無妨。反正,無論對方是誰,只要不姓劉,便將會是自己帝位爭奪的一枚棋子。
果不出劉辯所料,劉宏思考了一下,最終還是搖了搖頭。
「身為帝王,陟罰臧否應當適宜,否則會引得百官不滿,不利於治國。」
劉宏依舊一副教育太子的口吻,劉辯心中不屑,表面上還裝作仔細傾聽的模樣。
「東觀雖掌管國家典籍,卻並非都是見不得的秘密,其中真正不該讓他看到的部分,就連三公想看都要請示於朕,也就是說,他能夠看到的,其實並不重要。」
「他獵虎獻羆,此功不小,因為,朝野之上已經有大臣將此事列為祥瑞。立下如此之功,只要求進入東觀讀書,朕,沒有拒絕的理由啊……」
劉宏輕聲道,聲音也有些許無奈,項明主動提出請求,自己還不得不同意,這種被對方牽著鼻子走的感覺並不是很好,但他就是沒有辦法拒絕。
因為項明每次所需,都遠遠小於他所立功勞。
其實劉宏心中還存了一點小心思,同意項明進入東觀讀書,便意味著他能夠抽空前往頌風閣玩樂,雖然看起來有些不妥,但他就是在刻意躲著項明。
「朕不信,他能夠在東觀弄出什麼波瀾,況且,朕不會讓他離開頌風閣。」
「父皇英明。」
劉辯行禮道,他心知肚明,劉宏也在防備著項明得寸進尺,索性在項明晉陞的源頭將他封死,杜絕了他興風作浪的可能。
頌風閣文士不入朝政,而東觀之人皆為朝廷序列,雖說實權方面比頌風閣也強不了多少,但好歹是一個踏板。
項明想要借東觀進入朝政,在劉宏心中絕無可能。
「天色不早,你先退下吧,明日大朝之時,領春獵隊伍進宮,朕要讓百官看看,大漢運勢之強,絕對不是黃巾之亂能夠傾頹的!」
劉宏擺擺手,讓劉辯退下。
一夜無話,轉眼間便到了次日天明,太子劉辯清晨從東宮出發,在司馬門前集結春獵隊伍,當然,只有十名在春獵之中表現出色的軍官,崇德殿並非是誰都能夠踏足的地方,就算是太子極為青睞的周瑜也未能參加面聖。
隊伍兩旁,另有十六名士兵,分別抬著巨羆與碩虎,劉辯在前,淳于瓊緊隨其後,再后便是項明,在小黃門的引領下,一步步走進大朝中的崇德殿。
這是項明第二次踏入這個地方,心態也不似第一次一樣激動,就跟隨著劉辯踏入殿門。
滿朝文武早有準備,分列大殿兩側,給春獵隊伍騰出地方。
「月初,朕令太子率隊春獵豫州,太子不負朕之期望,親獵巨羆兩頭,獵物若干,現取巨羆,加上頌風閣執筆郎中項明所獵之碩虎,呈於朝堂之上,共眾卿欣賞。」
劉宏得意的聲音傳來,一些不明事情的百官這才知道剛才天子為什麼讓群臣騰出一塊地方,原來是為了放置這兩頭巨獸。
他們試探著上前,武官還好,一些文臣見到這兩頭雖死威在的巨獸,甚至有些恐懼,一個個戰戰兢兢,害怕兩頭巨獸突然復活,大鬧朝堂。
「陛下,大漢獲獵此兩頭巨獸,乃是大吉之兆啊!」
一道聲音從百官之中傳來,原來是東觀郎蔡邕。
他平日里並不上朝,不知為何趕上了此次的大朝,並且出言賀喜。
「陛下,巨羆碩虎幾近成妖,尤其是碩虎,居於北邙,暗竊大漢國運,導致大雪成災,黃巾起亂。今黃巾已平,大漢復安,又獵得竊運妖獸,此為大吉之兆,臣賀陛下鴻福,臣賀大漢長存!」
蔡邕拜倒在地,勢若瘋魔。
亂作一團的百官此時鴉雀無聲,有的人不明白蔡邕為什麼這麼激動,還有的人懊惱自己為何沒能第一時間發言,讓蔡邕拔得頭籌。
於是,在下一刻,各種頌揚接連而至,百官按序列發言,皆祝賀劉宏與大漢,好像處在殿上的不是巨獸的屍體,而是影響大漢國運的妖魔。
劉宏看著百官此態,心中更是得意,蔡邕此舉乃是他昨夜召對方入宮時設計出來的行動,現在看起來效果顯著,百官都開始相信這兩頭巨獸屍體代表著阻礙大漢運勢的事務徹底消除,極大程度上提高了他們的鬥志與激情。
他需要一個鬥志昂揚的朝廷,來順應他所引領的一切變革,同時完成他超越前人的野心。
「咳咳——」
劉宏咳嗽一聲,擺擺手,這才讓熙熙攘攘的百官安靜下來。
「天佑大漢,故而春獵才能獲得如此成果。而此次春獵,太子居首功,因此朕決定,封太子為弘農王。」
「臣謝陛下封賞。」
劉辯雙膝跪地,口中高呼。
如果說,他曾經只有太子之名,完全依附於劉宏之下,就連收個護衛都要小心翼翼,那麼現在這個弘農王的身份便可以招攬屬臣,不會引得天子的懷疑。
項明卻是知道,在歷史上,劉辯被廢之後,便是被董卓貶為弘農王,而此時卻是被劉宏封為了弘農王,這又令他不得不感嘆命運的神奇。
「右校尉淳于瓊,護衛太子有功,賜千金。」
「謝陛下!」
淳于瓊有甲在身,單膝跪地,拜謝道。
項明暗道好險,今日清晨他原本打算穿著文士服進宮面聖,又被周瑜阻止,換了一套甲胄,否則便要雙膝跪拜。
「執筆郎中項明,獵虎有功,隨太子春獵有功,保留執筆郎中之名以外,加封五經博士,可自由進出東觀。」
「臣,謝陛下。」
項明也單膝跪倒,拜謝劉宏。
儘管這封賞相對他的功勞有些低,但他並不在意,反正他的眼光不是停留在朝堂之上,而是整個天下。
可以自由進出東觀,對於他來說已經不錯。
劉宏將春獵隊伍一一論功行賞完畢,將視線轉向了一旁站立的蔡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