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與風同行15

  擺式列車最先出局。

  謝雁和蘇箏等人提前回了錦城,  而周廊則和其他專家和小組成員回了北京。

  前面都是考察技術,考察實際情況,最後在北京的交鋒,  尤其激烈。

  「緩建派」認為,京滬高鐵造價貴,  難以收回成本,  國外的高速鐵路基本都是在虧損,  以現在華國的經濟來說,弊大於利,  票價收的即便是很高,也無法盈利。

  而姚松的想法,  得到了嚴開明等人的支持。

  既然短期內無法修建高速路,那麼等到十幾年後再修建磁懸浮,  不正好合適嗎?

  周廊和鐵道部的沈工程師等人,  也毫不退讓。

  十幾年,華國等不了,京滬線也等不了,每晚一年,就多一年的損失。

  年底的最後一天,  最後一次會議也落下了帷幕。

  周廊和嚴開明回了滬城,卻給實驗室里的幾個年輕人帶來了不一樣的消息。

  「實踐見真招,  京滬線太長,  項目太大,導致遲遲不能上馬高速輪軌項目,  既然如此,就分段建設,」

  周廊告訴他們,  「我們的想法,就是在滬城到金陵之間,建立一條實驗性的高速輪軌,讓他們看一看高鐵的效果。」

  京滬線的構想是從首都開始,沿途經過津城,濟城,金陵,蘇州等城市,最後抵達滬城。

  但現在,周廊等人提出了一個想法,由鐵道部修建一條三分之一原路線的滬金高鐵,連接滬城和金陵。

  「嚴教授那邊呢?」陳運飛好奇,「咱們這算是曲線救……」

  「他們當然不會放棄,科技部的那些人,想要在首都到津城之間修建一條磁懸浮路線。」

  然而無論是哪一方的爭論,這兩個項目都一致沒有落實。

  爭論並沒有結束,在謝雁和蘇箏在實驗室里度過一年後,新的爭論又開始了。

  次年的九月,一場新的論證會再次出現。

  然而誰也沒有佔據上風,磁軌派在短期內無法實現京滬線磁軌項目,輪軌派在兩方的阻攔之中,也暫停了各方面的工作,即便是滬城到金陵的線路,也很難看見實現的機會。

  去年上報的兩個方案,一直沒有回應。

  反而是磁軌派寫的「技術建議」信,頻繁收到回應。

  一開始磁軌派把目光放在首都和津城,但沒想到是滬城幫他們實現了期待已久的構想。

  在實驗室里各種車輛測試,技術研究突飛猛進之時,外界的變化也越來越大。

  短短一年後,滬城磁懸浮公司成立了。

  嚴開明帶著蘇箏去了滬城,在他的竭力促成下,華國成立了自己磁浮公司,與德國磁浮公司進行合作,開發建設滬城磁懸浮線,半年的時間,雙方合作完成了可行性報告。

  磁懸浮的項目,正如磁懸浮列車一樣,飛快的進行著。

  很快,鋪墊蓋地的報紙消息,媒體報道等等,都在說著同一個消息——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年,滬城磁懸浮線將正式動工!

  這條由華國科技部領頭的世界第一條商用磁懸浮線項目,在德國幾個公司的共同合作下,於一月正式簽署了合同。

  他們的目標是,要在一年內修出磁懸浮商用線!

  陳運飛覺得奇怪的是,周老師聽見這消息,似乎沒以前那麼氣憤了。

  「氣有什麼用?人家有本事找到國外的公司合作,得到領導的認可,進度一日千里,那也是本事。」

  周廊敲了敲他的腦袋,「這幾天的測試做的怎麼樣?」

  「還,還差幾次數據。」

  陳運飛說,「謝師妹在看著呢,我這就去過去。」

  隨後,他拿著報告麻溜的跑了。

  *

  「你說奇怪不奇怪,真要讓滬城的磁懸浮成功了,那京滬線豈不是危了。」陳運飛說,「換做以前,周老師已經滿世界跑,去找方法了。」

  「滬城的磁懸浮今年年初才簽訂合同,還是和德國的幾大公司合作,技術也在對方手裡,我們還得花了四個多億的價格去簽技術合同。」謝雁看著手上的數據表,「你以為,輪軌就沒有工程可以和滬城打擂台了嗎?」

  「有嗎?」

  陳運飛想了想,「我一搜高速輪軌,都沒有幾條新聞相關,論文庫里倒是發表了不少……但光是在我們實驗室里跑有什麼用啊。」

  他們實驗室有全國都少有的高速輪軌滾動試驗台,這兩年來,在實驗室里研究的動車,試跑的列車不在少數。

  「你當然搜不到了,廣深淮線出擺式列車,時速上百之前,你知道那兒要修高速鐵路嗎?」

  「嚴格來說,一百多的時速,在咱們這兒,還不能算是高速吧?」陳運飛說,「除非上兩百,否則拿什麼和磁懸浮打啊。」

  「兩年前他們還在爭論是磁軌還是輪軌的時候,秦城到沈城的客運專線就已經開工了,設計時速是200公里。」

  謝雁說,「只不過沒寫高速鐵路的名字。」

  「為什麼?」

  「寫了還能開嗎?」

  「那倒是……」

  陳運飛明白了,「好傢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啊!」

  難怪周老師不著急,只是讓他們多跑數據。

  「不過那裡……沈城是遼寧的省會,而秦城離首都還有那麼遠的距離,這條路線在華國的北邊,很難被人注意到啊。」

  陳運飛感嘆道,「修一條高速鐵路,還得悄悄摸摸的!」

  「滬城磁浮公司還沒成立,這條鐵路已經動工了,工期四年,預計可以在明年的年底進行試運營。」

  哪裡像磁懸浮,又是國外公司合作,又是媒體全面報道。

  「四年……」

  陳運飛算了算時間,「磁懸浮項目是的路線很短,只有二十多千米的距離,他們要在今年年底完成,和秦沈線相差最多一年的時間,應該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但是,秦沈線真的能順利完工嗎?

  **

  謝雁畢業後繼續在周廊的項目組讀研究生,她這個比較懶,喜歡一開始就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地方,然後就在這兒呆著——

  錦城交大,在磁懸浮和高速輪軌上,包括其他交通項目上都有研究項目,而且相關的實驗環境和設備在華國國內都很少見,這裡也是最容易讓她進行實踐的地方。

  如果不是實驗室花了太多時間,她可以提前完成本科的課程,正好這段時間可以在實驗室里多接觸一些技術上的實踐。

  年底,滬城的磁懸浮專線成功竣工,蘇擎帶著她和鄭晴趁著寒假過去了一趟。

  四百多公里的時速,整條線跑完只需要八分鐘,只能用風馳電掣來形容。

  短短一年的時間,磁懸浮就修建成功,新的列車,新的鐵軌,新的速度——它風頭出盡。

  華德兩國的總/理在通車當日,為其剪綵!

  蘇箏在項目結束後進入了嚴開明的磁懸浮團隊,華國的磁懸浮商用實驗大獲成功!

  鄭晴坐在磁懸浮列車上,還沒什麼感覺,就已經到站了,她還有些暈乎乎的:「剛才發生什麼了?」

  謝雁問她,「有什麼感覺?」

  鄭晴看了眼蘇箏,「你問他什麼感受。」

  「快,」

  蘇箏說,「時速四百多公里,這是磁懸浮的起步速度,在未來,我們還可以跑出更快的速度。」

  謝雁點頭,「的確是很快!」

  鄭晴緩過來了一些,「我的感受就是——貴!」

  要不是他們有體驗資格,她才不會坐這條線。

  就在滬城城內跑,一趟就要五十多塊錢,這還不夠貴嗎?的確是眨眼就到了另一個地方,可是真的太貴了。

  謝雁說,「高鐵貴,磁懸浮更貴。」

  不只是票價,還有修建和運營成本。

  鄭晴之前的項目做完了,被推薦去參加了另一個信息項目,如果沒什麼問題,畢業她就可以參加大學外的工作,謝雁還讓她繼續讀書,研究生本來也要做項目,鄭晴也就無所謂了。

  「我們分開了沒人照顧你,你怎麼辦?」

  鄭晴擔心她,「如果你再生病呢?」

  謝雁說,「系醫生退休了,他會跟著我,保證我的健康的。」

  「嗯?」

  蘇箏問,「他看著還很年輕,就退休了?」

  他明明拜託系醫生繼續在謝雁的病症和醫學上繼續進步的。

  「的確,你們看到的只是他光鮮的外表,沒看到他內里的疲憊。」

  系統:……我謝謝你通知我退休了。

  「你們以後都會有自己的生活。」

  謝雁臨走前這樣說,「沒有我,你們也會過得很好啦,我就可以放心走了。」

  鄭晴看著她的留言,在最後放心走了這四個字上,看了很久。

  半晌,她深呼一口氣,看向同樣要離開的蘇箏,「你說,是不是你上輩子好事做太多了,運氣也花完了,所以這輩子運氣差,但是,上天也派了一個人來救你?」

  蘇箏說,「你說的那是你,別帶上我。」

  他收拾了一下東西,看著即將空下來的房間。

  在這兒他們度過了大學的幾年。

  他留下來,原本是為了謝雁,是為了鄭晴。

  後來,是為了完成學業。

  現在,他好像真的有了一件事情可以去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

  一輛車,一條路,一根鐵軌,就可以改變一個人,一座城市,一個國家。

  而他們在做的事情,就是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這個世界。

  不是在這個世界上渾渾噩噩地度過一生,然後悄無聲息地死去。

  是用他們的知識,他們的時間,去給這個世界的人留下更多改變,更多發展,和更多美好。

  正如謝雁說的那樣,讓更多的人可以安穩地回家,讓更多的發展,走進華國的每個角落,讓距離不在是以米,千米為單位,而是用時間去丈量——

  八分鐘,滬城磁懸浮線。

  一小時,沿海經濟圈。

  幾個小時,從滬城到錦城,從首都到深城。

  不是靠飛機,而是靠著一列車。

  想見一個人,哪怕他和你相鄰天涯海角,你也能毫不猶豫地向他飛奔而去。

  與風同行,我來見你。

  **

  三個人離開了錦城,屋子沒退,反正謝雁父母已經買了。

  但誰也不知道,下一次相見會是什麼時候,可能是春節——三人約好了無論去哪裡,春節是要回來一起過的。

  蘇箏去了滬城,鄭晴也是。

  作為華國最大的城市,它在飛速地發展當中,需要更多的基建,更多的技術,更多的項目和人才。

  而周廊沒讓謝雁跟著自己繼續留在實驗室里,先讓她去了華國國家鐵道試驗中心參加了一列動車組的調試。

  調試完成後,再跟隨這列動車組前往秦沈線,進行實際的高速測試。

  在滬城磁懸浮成功開通一年後,秦沈線依然還在測試。

  因為鐵道部的領導進行了一次換班,秦沈線要進行改動,原本定於在一年後的年底開通的客運專線,又延期了一年。

  02年——謝雁的壽命還剩下三年。

  按照系統的要求,這一個世界弱化了成就系統,以華國的鐵路發展為主,綁定高鐵行業后,高鐵交通的發展里程,決定了她是否有足夠的能力購買之後的壽命包。

  華國的鐵路里程,到現在也不過7萬公里,電氣化路線1.5公里,只有營業里程突破8萬公里,或者電氣化線路突破2萬公里,她才能得到獎勵。

  不過對於延長壽命,謝雁並不是很在意,延長壽命可以讓她有更多的時間為祖國做貢獻,鄭晴和蘇箏已經走上了正途,她相信即便是沒有自己,他們也能很好的在這個世界活下去。

  而且這幾年來雖然還在讀書,但他們已經可以靠自己的能力還清之前借的錢,讓自己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為了考察秦沈線的實際情況,謝雁提前從首都飛去客運專線了解情況。

  周廊介紹她跟隨的團隊,屬於華國鐵道部第三勘察院。

  說起來還有點緣分,這份介紹,是姚松主動提起來的。

  姚松退休前所在的鐵道部專業設計院,經過幾年來的變更,和華國南車,華國被車一起離開了鐵道部,後來併入了第三勘察院。

  三院和全國的很多團隊都有合作。

  這次她過去,就是為了收集數據。

  秦沈線的確很低調,不敢打高速鐵路的名字,提到就是客運專線,外人聽來,只覺得半點都不和高速鐵路搭邊。

  悄悄摸摸的建,悄悄摸摸的試車,中途還一波三折,差點夭折,即便如此,也推遲了通車的時間。

  謝雁來得早,先到處勘察了一下情況,了解相關監測操作。

  回到車站后,專線上負責測車的老秦給她介紹,「第一次的專線綜合實驗,用的是神州號跑出來的,這是資料。」

  謝雁翻了幾頁數據報告。

  神州號是一組內燃動車組,前身是一代「曙光號」,運營時速為140千米。

  一輛內燃動力車,拉著十輛拖車,在鐵軌上跑。

  「神州號的速度只有一百多公里,但我看報告,秦沈線的設計時速是200,最高時速250。」

  老秦對這個女生很有好感,她並不嬌氣,而且看起來雖然還很年輕,但卻並不是個繡花枕頭,來這裡幾天,先是去鐵路上轉了很久,態度認真。

  他便點頭道,「沒錯,神州號只是試一下,今天要進行的綜合實驗,是第二次試驗,用的是先鋒號動車組。第三次嘛,就是給你們從北京帶來的了那列車準備了。」

  謝雁點頭,「先鋒號是去年出廠組裝的新動車組,和神州號的動力不同,採取的是電力作為牽引力,在之前的廣淮深線上跑出過接近二百五十公里的時速,是華國目前的最高速記錄。」

  她翻了幾頁資料,「你們打算挑戰這個速度嗎?」

  老秦笑了笑,帶著謝雁到了數據監控室,「那就要看我們的司機了。」

  窗外是鐵路,而感測器和各種機器,將會把列車的各項數據,精確地傳到他們這裡。

  在這趟車上,不僅有司機和列車員,還有鐵道部的部長和副部長。

  在這個沒人知曉,也沒有媒體跟蹤報道的北邊「客運」路線上,鐵道部最重要的兩位領導,還有無數相關人員,正在緊張地盯著從鐵路上傳來的數據。

  謝雁提前就熟悉了這裡的操作,能夠幫助他們減輕工作壓力。

  很快,當列車開出時,數據一點點傳了回來。

  提速,行駛——

  「時速一百公里。」

  「一百二十。」

  如果能跑出兩百多公里的時速,並且讓先鋒號成為這條線上的主要客運列車,那麼秦沈線將取代京滬線,成為華國第一條高速鐵路線!

  謝雁盯著那幾個數字。

  老秦在旁邊,也屏住了呼吸。

  一百五十,

  一百八十!

  正如陳運飛當初在公開課上播放的影片一樣,在見證者緊張的注視下,列車時速突破了他們心理劃得那根線。

  神州號跑了一百四十公里,先鋒號能跑多少?

  它在華國南方跑出了二百四十九點六的時速,在這條專門為高速輪軌列車打造的鐵路上,它又能跑多少?

  「二百!」

  「時速兩百!」老秦激動起來。

  這並不是列車的最高時速,它還在加速!

  數字一點點往上跑。

  二百四十!

  逼近華國高速輪軌第一速度!

  終於,在幾雙眼睛的注目下,列車時速突破了二百四十九點六。

  二百六!

  二百七,二百八——

  還在提速!

  二百九十!

  每小時二百九十公里。

  終於,數字到了一個最高點,開始往下降低。

  它保持著高速通過了這條線的大部分路段,而那個最高點,也成為數據記錄里濃墨重彩的一筆。

  監控室里很安靜,最後,老秦問,「半個小時前,就是最高點了嗎?」

  「是最高點!」

  「多少?」

  「我也忘了,反正破了先鋒號的記錄!」

  「二百九十二點八,」

  女生的聲音響起。

  幾人看向謝雁。

  謝雁說,「最高時速,二百九十二點八。這是新的最高時速記錄。」

  逼近三百公里的時速!

  高速輪軌,以鐵路的速度,接近了磁懸浮一大截,儘管四百多公里的磁懸浮依然是一個強大的對手,但三百公里,只是去年的型號。

  謝雁開始期待,從首都來的最新動車組,能在這條華國第一的高速鐵路上跑出什麼樣的記錄。

  其實,在這幾年,風頭較大的動車組除了先鋒號以外,還有藍箭號。

  先鋒號是金陵車廠研製的動車組,而藍箭號則是來自華國南車和長春車廠聯合研製。

  華國南車和華國北車從鐵道部分出來之後,一直是相互競爭的情況,南車下的株城電機公司是南車的王牌,株城位於湖南省,是華國的工業重地。

  藍箭號電力牽引,一拖六車,最高運營時速兩百多公里,可以說,是和先鋒號相差無幾的動車組。

  它的技術引進自歐洲,是突破兩百時速的高速動車組,去年只生產了8列。

  但兩百多公里這是實驗室的數據,在廣深線上,藍箭號最高運營速度只為兩百公里。

  原因無他,廣深線並不能算一條真正意義的高速鐵路線,它的各項條件都並不是很適合動車開出兩百以上的速度。

  一列車最高能跑出多少公里,和它在某條鐵路上能跑出多少公里的時速,並不是等同的。

  而即將在秦沈線上進行實跑的這列「首都來的動車組」,將所有人的期待拉到了最高。

  原因無他,它是藍箭號的二代,同樣都是DJJ型,D是電力動車組,J為交流傳動,第二個J為動力集中。

  它是華國機車製造的最高水平,在首都組裝測試完畢,第一次投入鐵路實跑測試中來。

  按照部長的設想,先鋒號和它,才是這條鐵路上應該有的高速列車主力。

  它能否打破先鋒號剛剛跑出的二百九十多公里的時速記錄?

  一個不算是很晴朗的下午,這列動車組終於抵達了車站,流暢的曲線車頭,白色閃電般的車身,藍綠為主色調,它靜靜地停在鐵路上,準備接受這條高速鐵路線的測試。

  它的總設計師主動提出要在秦沈線上跑,或許和廣深線上只能最高跑兩百公里有關,設計師也想看到這列動車的第一次實測,能夠跑出超出兩百公里的時速!

  謝雁對這列動車的每個數據和零件都很熟悉。

  雖然她並不是開發組的,但在首都測試和組裝車輛的這段時間,她深入了解了很多相關情況。

  這列動車,名字和其他動車組都不太一樣。

  別的動車組,叫XX號,而它偏要不同一點,是四個字。

  監測就位,各部門也時刻關注著一切情況。

  列車緩緩開出車站,和前一趟在這裡測試的先鋒號一樣,它慢慢提速——

  時速越來越快,越來越快。

  秦沈高速客運鐵路專線第三次動車實測,藍箭號二代出廠后的第一次試車,開始了!

  奔跑在鐵軌上的這列動車,有一個名字。

  ——中華之星!

  作者有話要說:  中華之星真的能成功嗎?

  秦沈線又為何沒有成為華國的第一條高速鐵路?

  點擊就看下章——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