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泡菜之源
奶奶愛做吃的,小鵬家一年四季都有吃不完的泡菜,其中不乏一家人都愛吃的藠頭、陽荷、生薑、泡椒、草果等非常好吃的東西。
泡菜的製作過程工序比較多,每一個步驟都需要細心地進行。奶奶是做泡菜的好手,早年間,她和自己的祖奶奶學過這門手藝。說起來奶奶的祖奶奶是個專門做泡菜的大廚,當年,她做的泡菜聞名全國,連當時的光緒帝都差人來和奶奶買泡菜。
做泡菜需要挑選新鮮的食材,奶奶做泡菜的原料大都是自家地里種的。豇豆只需要在種玉米的時候帶在玉米窩裡,到豐收時節,豇豆像麻繩一般掛滿了;陽荷是奶奶在菜園裡的一個小角落栽的,只需把陽荷種子栽到土裡,澆上些大糞水,陽荷苗就鬱鬱蔥蔥地長起來了。到陽荷葉開始淡黃,就可以把陽荷挖出來備用;生薑是奶奶每年必栽的,把上年的姜種栽下去,到了時間收就可以,不需要太多的人工管理;做泡椒則是用自己家栽的小米辣,小米辣的栽種工序是和一般辣子的栽種差不多。
做泡菜的原料準備好,爺爺把豇豆切成小段,姜洗乾淨,陽荷去掉外層的皮,放到盆里裝著,剩下的就是奶奶的活了。
只見奶奶活動著雙手,叫道:小鵬,快把我的圍腰拿過來!小鵬絲毫不敢怠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著奶奶的圍腰衝到廚房。奶奶栓上圍腰,熟練地開始了。先是把材料切段,放到一旁備用。爺爺說:那豇豆切得可好了,泡好拿來下酒就實在了。奶奶說:你要吃,要吃現在就拿去吃嘛!小鵬在一旁呵呵的笑。
把土罈子洗乾淨,然後就準備裝壇了。這些罈子是前些年從奶奶的媽媽家拿來的,有歷史了,壇沿有水泥敷過的痕迹。先得把罈子放到陰涼處,摻上壇沿水,把提前準備好的滷水和香料放到罈子里,裝入原料。接下來的就是靜等它與時間的賽跑了。
三個月後,開壇。一股香味撲面而來,酸與辣碰撞再經過時間的發酵,那種留連於口鼻間的酸香味,離不開一輩一輩人的傳承。陽荷酸中帶辛,這股辛可以讓人口舌生津;豇豆香脆爽口,在唇齒之間刺激著人的味蕾;姜經過滷水的浸泡,去了辛辣,更多的反而是一種特殊的清香;小米辣拿來下飯再合適不過。
話說奶奶的祖奶奶,是一等一的泡菜好手,因做得一手好泡菜得名泡菜廚神。祖奶奶出生貧寒,一家人過得很辛苦,鬧飢荒的時候,祖奶奶的弟弟都餓死了。後來家裡條件稍微好了一些,祖奶奶通過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自家好久以前放在罐子里的菜還可以吃,而且有一股酸酸香香的味道。當時的人們還不會做這種東西,祖奶奶經過多次嘗試去探索,將泡菜製作過程一步步地優化,泡菜味道越來越好。從剛開始擺一個小攤,發現賣得很好,後來逐漸拓展,開起了一個大飯館。
飯館的名字叫「泡菜小店」。飯館生意非常好,來往的人絡繹不絕。後來,這種好吃的東西就傳開了,有許多人想模仿祖奶奶做泡菜,但是都沒有成功。祖奶奶掌握了最細的一門技術——密封,隔絕氧氣。還有就是她用的原材料非常講究,後來雖然有很多人學會了做泡菜,但是卻沒有一家做得有她家好吃。
光緒微服私訪,遊玩各地,偶然路過祖奶奶家開的小店,發現門口排了長龍般的隊伍,便吩咐侍從排隊買了一份。覺得非常美味,這是他在京城從沒有吃過的東西,回到京城后,吩咐御膳房做了給他吃,但卻沒有一個做出那種味道的。於是光緒就派人去請祖奶奶去宮裡做給他吃,祖奶奶卻不願意去。
光緒無奈,只能派人定期去和祖奶奶買,一買就是幾壇幾壇的抱著回去。後來光緒親自寫了一張「泡菜師祖」的牌匾,派人送去掛在店裡。
店裡的生意越來越好,巔峰時期開了一個規模非常大的酒店。來往的人絡繹不絕,傳得全國都知道了。
後來祖奶奶覺得過於忙碌,晚年便準備歸隱,把店盤給了別人。在祖奶奶晚年,把這門手藝傳給了奶奶。奶奶遺傳了祖奶奶的性格,不喜歡喧鬧,所以做出來的泡菜雖然好吃,她也不賣,只是親戚間知道的,分著點吃。
這一門泡菜手藝就這樣流傳了下來,並將長遠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