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敵眾我寡,前途未卜
太孫得了聖旨直接跳過太子統籌起了兵部、戶部、工部、五軍都督府、親軍都督府。
就連漢王和李彬也被太孫從台州、寧波兩地召來,朱棣也專門派來了軍務的好手楊榮協助,兵部尚書金忠、工部尚書宋禮,五軍都督府孟瑛,戶部的左右侍郎,太孫府如今可算是群英薈萃,若是天降隕石能毀掉明朝二百年的國祚。太孫府內傳出的每一條調令、軍令都影響著千萬人的生死。
而夏瑄在會中自始至終只要求了一條,一定要在甲午年,哪怕是臘月三十那一天打入倭國。甚至如果兵馬糧草未統籌好,夏瑄願孤軍深入,若太孫怕損兵折將,自己願只帶親衛前往。眾人都不解為何夏瑄如此急切,尤其是漢王更是覺得夏瑄想搶了自己的先鋒之位。可夏瑄也不再多做解釋就離去不再參與,一是自己並不精通這些民夫糧草軍械之類的調動,二是有個人還需要他來處理。
先前接觸過上杉氏憲的那些人都被嚴密監視了起來,哪怕是府軍前衛也取消了所有的休沐,李彬負責護送的那個千戶所也接到了命令只能在營中操練不得出營門一步。事關五萬軍隊的內應,夏瑄等人不得不謹慎,一步走錯就會導致萬千將士身死。
上杉氏憲自那一日起就做好了覺悟,明白了自己所謂的五萬策反大軍在明軍只是土雞瓦狗。
太孫已經簡單和上杉氏憲簡單見過面,具體的起兵日期起兵地點也只有太孫、夏瑄、上杉氏憲三人能知曉。
「你先前說能調動五萬人是真的五萬人嗎?是五萬個武士還是五萬個普通士兵?」
「五萬人的軍隊,其中武士有一萬五千人,騎馬武士有五千人。」
夏瑄心中一驚,沒想到自己還是小瞧了倭國人,武士都快達到軍隊1/3佔比了,這些武士的武藝可當真不簡單,騎兵和普通的府軍前衛步軍一樣只有1/10,不過若是算上騎軍,府軍前衛能達到3/5。就是不知道這些騎兵能不能習慣山地作戰。
「這些是你們的常備軍還是臨時徵召?足利義持臨時徵召總共能調動多少人?」
「伯爺,這五萬人其實只有武士有戰鬥力,足輕都是臨時徵召戰鬥力不強。全倭國大概有25萬人的武裝,足利義持大概能召集15萬左右,其他的也許不聽他的調令各自為戰可也會與我等為敵。武士和騎馬武士佔比與我上杉家相當。此外最重要此次還會有僧兵!」
「僧兵?那能有多少?」
「伯爺不可小視,那些僧兵口中念著『進者往生極樂,退者無間地獄』手拿薙刀死戰不退,而且精通弓術,全倭國的僧兵如果被動員起來怕是有五萬人。」
「薙刀?」
「和那日比武中那個白鬍子老兵所用的兵器類似。」
五萬僧兵,這麼全家以來倭國能動員足足三十萬人,這和之前預估的不到二十萬相差太遠了,要不是上杉氏憲反水,還要再加上五萬。
這次東征路線幾日來已經初步有了規劃,漢王帶天策三衛兩萬三千人進攻西海道再進至南海道以為佯攻,李彬和太孫率領十個備倭衛五萬六千人做主力穿過對馬海峽進攻出雲和石見也就是銀山所在處,之後再步步為營吞噬山**和山陽道伺機攻取畿(ji)內(也就是京都附近五州)。而府軍前衛兩萬八千人直接從朝鮮和倭國中間的對馬島繞過從最近處登陸直取京都和畿內其餘四州,而上杉氏憲的五萬人也從關東一起從東面夾擊畿內。不算上杉氏憲的內應總共兵力加一起也就十萬人,兵力比直接被拉到了1:3。
當然這些部署不可能讓上杉氏憲知道,若是讓他知道明軍總共只有十萬人還不知道會如何。夏瑄突然有點想念柳升的神機營可愛的碗口銃和朱棣的五十萬三大營北征大軍了,張輔的三十萬南征部隊也行啊……再不濟下手狠點把廣西土司霍霍乾淨了也行,廣西登記在冊的土司有342家,戶部造冊統計的有150萬口,怎麼說狼兵也得有十萬,很顯然是那些土司吐的不幹凈。不過好像瓦氏自己都沒吐乾淨……
張輔的三十萬大軍留下了大概二十衛外加二十個千戶所在交趾,回京述職的大概有十五六萬,張輔來年再帶走五六萬去交趾當他的總兵官,那還能至少留下十萬人前來鎮守倭國。如果倭國打下來了再加上五萬備倭衛,十五萬人鎮守倭國也勉強夠用,上杉氏憲那五萬人肯定是不能重用的,不然倭國就白打了。但是這樣就必須取消屯墾,讓那些倭國人來供應這十五萬軍隊,不然再二八屯墾,只剩下三萬鎮守的肯定是不夠用的。
而且想增兵也是不可能,此次不像是東征倭國更像是一群乞丐出去要飯,沒有神機營炮銃輔助攻城,前期沒有足夠的大軍協助鎮守,甚至沒有民夫協助運送物資,工部、戶部、兵部最大的支持就是協調了十萬人一月的軍糧,已經先行運送到了100艘2000料的福船上。
2000料的福船大明也只有300多艘,兩百多艘被鄭和帶走,(鄭和的寶船其實就是福船型2000料,排水大概千噸的大型戰艦)剩下的也只是勉強湊夠,2000料的福船能運送足足千人的部隊以及所需要的一月軍糧和騎兵的戰馬,只是帶上戰馬會略顯擁擠,運糧漕船倒是還有幾百艘,可總得給戶部、兵部留下調糧用。
大明有400料大型戰船和巡船各自一千五百艘,朱瞻基徵調了500艘制式400料福船戰船,以及每船配備的64名水軍,其他的網梭船、鷹船、連環船、子母船、火龍船、海滄船、蒼山船加起來六百艘,這麼算來水師有五萬人,可畢竟不能靠水師作戰,這些水師在得勝之後也只是沿海巡曳,甚至有部分要直接回去,免得大運河沿途有不長眼的水賊起了貪念。
朱棣這樣的寒酸布置不僅是瞧不起倭國,更是出於對太孫的考驗,此戰若是在太孫的主持下勝了,太孫的威望將無人能及,而且大明也能進一步緩解北征所消耗的錢糧賦稅,最主要的山東各地的徭役也能由倭奴來替代。
夏瑄回過神來接著問上杉氏憲,「足利義持水師有多少,戰力如何。」
「水師不足萬人,絕不是大明巨艦的對手」,那這樣倒是能放心了,處理好登陸作戰就行了,而且這上杉氏憲如今字裡行間已經把自己當成了大明人,不知是好是壞。
「足利義持的部隊會全部聚在一起,還是分佈在各處,每部大名有多少人?」
「伯爺,每萬石大名大概有200-600人,十五萬人軍隊加上五萬僧兵應該會聚在一處,多半聚在畿內附近等待海軍戰報傳來再調兵,其他的十萬各地大名散兵分佈在各地。」
「那若是足利義持兵敗他們會去畿內支援還是各自守在各自的地盤。」
「伯爺,倭國多山,消息傳遞不便。而且若是他們知道了二十萬人都兵敗了自然不敢用各自手下百十人送死。」
這番話讓夏瑄安下了心,這麼說來應對的也只有二十萬人,最多三戰就可滅掉倭國主力,其餘的殘餘勢力別管是誰,只要明軍佔據畿內和石見銀山,再慢慢掃平就是了。
「本伯聽說你們的城市和城堡是分開的?兵力大多在城堡里?」
「伯爺說的對。」
那這樣甚至可以先控制了城市掌握了錢糧再說,城堡里的人就算不去攻打,餓也能活活餓死他們。
這波信息量可真是不少,夏瑄又接著和上杉氏憲具體商議了他們起兵的地點和路線以及那五萬人的配置和各個長官的名字以及到時的暗號。天色逐漸昏暗,沒想到兩人竟是拿倭國談論了整整一天,夏瑄這才想起來自己連午飯都未曾吃過。
夏瑄長舒了口氣拿過紙筆開始寫起了今日所得到的信息準備交予太孫府讓眾人參議,瓦氏和綠衣也鬆了口氣,他們還是第一次見到夏瑄如此鄭重而又拚命的去做一件事,兵事真的不是隨便點起幾萬人出征這麼簡單,背後的林林總總能讓一個人研究一生也未必能參透。
親兵跑去太孫府遞送消息,夏瑄幾人也開始和上杉氏憲套近乎,說起了倭國的名刀之類的,火鍋被親兵從瀚海伯府直接搬到了旅店,上杉氏憲也拍了拍手讓早就準備好獻上的舞女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