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先聲奪人(下)
薩勒姆與薩達姆僅是一字之差(salmsaddam),軍事才能相彷彿,可其他的才能卻差得很遠。不然也不會在歷史上立下大功后,立即被喀即姆代替。
看到李威信后,氣得差一點跳起來,怒喝道:「要戰就戰,你們唐朝人等著前來送死吧。」
將唐朝使者驅逐。
開始準備應戰,唐朝在邊境大規模的練軍,雖然薩勒姆始終認為唐朝人是虛張聲勢,畢竟聽到斥候探聽的消息,說前來西域的唐朝軍隊不足三萬人,還包括一些輜重兵。
但他也防止有意外發生,在邊境各個要道上布置了關卡,增派了駐兵。同時在塞斯坦與呼羅珊徵召大量的士兵。不是每一個波斯人都是死士的,有許多波斯人在大食十幾年的馴服下,又加上宗教潛移默化的作用,倒向了大食,甘願做大食人的狗腿子。也就是「波斯奸」。
在波斯地區,大食原來的再加上後來從後方調來支援的,總兵力達到了近六萬人。薩勒姆手中的偽軍還有近二十萬人。當然,不可能全部調來作戰,那麼後方會讓義軍鬧翻了天。但唐朝敢將河中地區與吐火羅地區的兵力全部調過來?
從兵力上薩勒姆不佔劣勢,這也是他敢作戰的勇氣。
因此,王晙建議兵貴神速。
當時大食人沒有防備,兵力分散在各處,各個關卡又沒有設防,唐朝軍隊突然南下,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佔領了部分波斯地區,再聯繫義軍,讓河中地區支持,很有可能輕易拿下整個呼羅珊。
但李威沒有同意。
寧肯讓大食人做一些準備,也要整訓河中與吐火羅的軍隊,將各種細緻工作做好。除唐軍強大了兩萬軍隊,能面臨奪下呼羅珊還能應付大食人從伊拉克與法爾斯調來軍隊的反撲。即便應付下來,唐軍也會損失慘重,從戰略角度考慮,得不償失。
送完了信,李威讓手中的工作丟給了王方翼處理,親自率領八千軍隊,浩浩蕩蕩地向河中地區出發了。
經過千泉,又行了三日,到了怛羅斯。
李威勒住了戰馬,停了下來。
然後用眼睛眺望,四周是一片茫茫的山地,雖然三月到來,高寒的天氣使所有樹木還沒有恢復生機,放眼是處,皆是片片青碣色的山丘與一片片枯褐色的林木。
一條崎嶇的道路通向不遠處的城市,那就是怛羅斯城。
但道路上有許多行人,有商人與當地的居民,還有正在接力糧食的唐朝移民。
李威對身邊的侍衛說道:「你替我拿筆墨出來。」
侍衛將筆墨拿出來,李威寫了一篇文章。
當時跟裴行儉學兵法時,裴行儉經常舉一些實例,讓他從正反兩面進行推演。這很重要的,比如兵書,孫子兵法寫得很詳細了,若是能吃透,那麼恭賀你了,你將至少能成為第二個劉仁軌與裴行儉式的大將。
可能不能捧著一本兵法,就將孫子的軍事思想領悟?
有一次就講到劉裕伐南燕的戰役。
從東晉攻打南燕只有三條道路,一沿沂水北上,翻越大峴山,經臨朐到廣固。但大硯山十分險峻,山道狹窄,兩車不能通,號稱齊南天險。二是經莒城,從濰水北上,這條道路迂迴長遠,若敵人從大峴山南下,有被截糧的危險。三是經大汶水到梁父,轉向東北,進攻廣固。然而山路多,不便行軍,還會遭到兗州方面的側攻。
公孫五樓獻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吳兵輕果,利在速戰,不可爭鋒,應據守大峴,讓敵軍無法深入,挑選二千精騎循海而南,斷其糧道,讓兗州守將段暉率兵沿山地東下,腹背夾之。中策各地官員據險堅守,留下足夠的糧食物品,剩下的燒毀,田野的莊稼全部割光,堅壁清野,使敵人要糧無糧,要戰無戰。下策放敵軍入大硯,我們利用地形熟悉,與敵人進行野戰。
慕容超認為手中有五州之地,鐵騎數萬,上中二策,是示敵以弱,選了下策。大臣們苦勸,不聽。於是劉裕軍隊從容進入大峴山,在巨蔑水交戰,大敗南燕軍隊。第二天圍廣固城。
兩人討論的正是這個守大峴山。
裴行儉下了一個評語,守大峴亦無用。然後做了一些分析,南燕前皇帝慕容德之時,他實行了檢出蔭戶政策,使南燕僅據山東一地,步兵達到三十七萬,戰車一萬七千乘,鐵騎五萬三千。這個蔭戶就是將大戶人家的部曲與佃戶強行索取出來的戶數。連北魏皇帝拓跋珪都不敢這樣做的,不但拓跋珪,看看李威如今敢不敢這樣去做?但南燕做了,也成功了,這是因為慕容德有著很高的威望與資歷。
輪到慕容超呢?慕容德隨前秦伐晉,怕出意外,留下了一柄金刀留作他日相認,他走後不久,家人全部遭到前秦殺害。兵敗后,後秦因為忌憚,幾次連他本人都想殺死,只能靠裝瘋賣傻苟活。後來逃到南燕,他家人沒有了,卻冒出來一個侄子,拿出這把金刀,也就是慕容超,此事被民間稱為金刀太子。
但是不是慕容德的親侄子,很讓人懷疑,資歷淺,威望不足,又繼續執行著慕容德的檢出蔭戶政策,所以屢有重臣叛亂髮生。此時的南燕元氣大傷,軍民離心離德,已不再是慕容德的南燕了。
然而東晉對北伐並不感冒,甚至許多地主因為桓玄與孫恩之亂,百姓死於戰亂,缺少耕種的勞動力,他們反而渴望劉裕北伐,獲得財富與大量的勞動力回來。
裴行儉點評時,說了一句,眾志成城伐離心離德,必勝。
第二個公孫五樓說過,吳兵輕果,慕容宙也說過,吳兵輕剽。意思是吳兵只能打順風仗,勝仗時能以一當十,敗仗時會立即產生恐慌。很象後世的宋兵與中晚期的明兵。
但這句話說錯了,原來的晉兵是世兵,打不來前途,不想賣命。可自從劉裕掌權后,一批作戰勇敢與有才幹的下級軍官得到飛快提升,整個軍隊看到這些將領的提升,皆充滿了建功立業的渴望,不再是從前那支輕果的軍隊了。
裴行儉又再次評價,想打勝仗,必須賞罰分明。
第三個此戰的戰因是慕容超為了贖出後秦妻子與母親,將本國樂伎獻給了後秦,然而他又喜歡聽音樂,於是派軍隊跑到東晉境內擄人,補充歌舞樂隊。這給了東晉討伐的口實。而此時劉裕城府極深,幾乎沒有一個人能看出他的野心,舉國上下皆以為他是救世主,是劉公。因此,出戰是師出有名,是反侵犯戰爭,是北伐,是統一,合乎道義。
對此裴行儉進行重點評價,討伐必須是以道義一方,討伐失去道義一方。若另一方佔據道義,切不可輕易伐之,否則有可能會失敗。
有了這三條,再加上劉裕與慕容超軍事才華差距成了天壤之別,做什麼安排,也會失敗的。難道守住了大峴,劉裕就想不出破解的辦法?若是連這個都不準備好了,他怎麼敢輕易前來北伐?
所以慕容超守不守大峴,皆會必敗無疑。
李威寫的這篇文章,就是兩人的對話。
來到了怛羅斯,就想到了高仙芝。
詳細的記得不清楚,略略記得一些。高仙芝為了邀功,無理攻伐河中與西域各國,導致各國不服,想要聯合大食軍隊攻打安西四鎮。高仙芝也來了一個先發制人,率軍深入河中,在此地與大食軍隊遭遇。激戰數日,唐軍大敗。
這一戰對唐朝影響不大,卻影響了整個中亞的格局。自此以後,河中各國紛紛倒向大食,背棄了唐朝,使唐朝的號令連伊麗河都到不了。大食人也真正收服了整個河中與吐火羅地區,有了這一個富裕地區的稅務,為其進一步擴張打下了基礎,還因此,使西方得到了先進的造紙術。
李威寫下這篇文章,就是給後來的唐將一個警告。又在文章後面寫下兩行字:
守道義者,勿伐之。
非屢教不改者,勿得輕易酷伐之。
這個酷伐,就是指在青海對吐谷渾人施行的手段。
同樣很殘暴,包括對咽面部。但為什麼能得到施行?唐朝對吐谷渾政策很優厚的,然而百姓卻主動拋棄了唐朝,投入吐蕃的懷抱。薛仁貴坑殺九姓鐵勒后,被一群文臣弄怕了,到大非川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可是吐谷渾人是怎麼回報的?
這種情況下,再實施唐朝以前的民族政策,不是安撫,是在縱容。
將這兩者區分開來,是對唐朝以後諸將的警告,也是對河中地區各國的警告。另外也是以後的唐朝對外政策,除非他這個皇帝做不長了,沒有人將他的話當作一回事。
寫完了,讓人勒石為碑,豎立於怛羅斯城外。
這個石碑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刻好的,但這篇文章很快傳開。
於是這一行受到更熱烈的歡迎。
對文章中的警告真沒有幾個人能想得到,這些小國家能有什麼作為,只能庇護在各個大國的羽翼下生存,以前是突厥與波斯,現在只有是唐朝。難道自己還敢背叛唐朝不成?
只要自己不失去唐朝皇帝嘴中的「道義」,以後唐朝不會對自己討伐的。
反正是這麼理解的。
很快到了石國王都拓枝城(塔什干),召集了諸國。各**隊有不少,遠不止九萬,不過當時訓練時要求的是精兵,只湊到了九萬軍隊。李謹行訓練后,啼笑皆非,這就是所謂的精兵?
但在意料之中,不然不可能屢次讓大食數千士兵打得還不了手。
認真的整合訓練。
已經好幾個月過去了,也有士兵個體戰鬥力還是能看上眼的,可組合到一起,看上去依然不容樂觀。
李威也沒有在乎,不可能讓每一個士兵都到前線的,抽了一抽,抽去了四萬能看得過去的軍隊,其餘的軍隊分駐在各個要道上,堅守關卡。這才是李威看重的,國家多,各國雖然類似一個聯盟,不可能做到十分齊心,比如石國,他在後方,若不是自己親自前來,換作王方翼,都不可能讓他們出動軍隊,前往烏滸河,與大食人交戰。即便出,也不會出多少。
做了一些安排后,率領著軍隊立即前往沛肯城。其他各路軍隊,也向沛肯城進發。
到了沛肯城后,稍作了休息,立即率領五萬多大軍,沖向了烏滸河。
說戰就戰,先聲奪人。
這也是有史以來,中原軍隊在最遠的地區作戰。
三月到來,烏滸河畔在和風吹拂下,也吹來了春天的生機,可這片嫩綠的生機,很快讓一片刀光劍影瀰漫起來。(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小說閱讀(readnovel。)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