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訪友
「大娘子請留步。」
「大娘子慢走,請聽老朽一言。」
「大娘子慢些走,等等我們,我們是大夫。。。」
那幾個大夫一邊小跑一邊呼喊朱艷。
朱艷只是不理,快步穿過鎮門口的牌坊,那幾個大夫也氣喘吁吁地追了上來。
上午鎮門口很熱鬧,有兩個持刀的士兵守在牌坊附近。
這裡形成了一個集市。有些鄉下人挑著菜等農產品來這裡賣的,也有出城來這裡買菜的居民。挑擔子的,走人家的,走商的,非常熱鬧,人群絡繹不絕。
兩個孩子從來沒看見過這麼多的人,這麼熱鬧的地方,坐在籮筐中東張西望,看也看不夠。不過都很乖,沒有吵鬧著要買什麼東西吃,什麼東西玩。
寶泗鎮是這裡西寧縣下面的一個大鎮。寶泗河由北向南從鎮上穿過,一座寶泗橋連接鎮子東街和西街。
鎮子主道就是現在朱艷走的這條路。從西街經過寶泗橋到東街,就能到達桂花的婆家。
寶泗鎮之所以是大鎮,主要是因為有這條寶泗河。寶泗河河水充沛,河面寬廣。寶泗河經由北面的洪豐縣流經寶泗鎮,直達省城的離江,是省內的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比走陸路去省城近多了,也安全些。
而西寧縣縣城的河只是寶泗河的一隻支流,寶泗鎮走陸路去省城,要經過西寧縣,寶泗鎮就是處在這樣的一個地理位置。
濟世堂藥鋪,就是入鎮的第一家藥鋪。朱艷看濟世堂的大夫態度誠懇,面容寬厚,就答應進去談談。
把手上的葯賣出去,免得被人惦記。如今的她,才開始修鍊,只有幾分力氣,就像小兒千金在手,只怕也保不住。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為了孩子的安全只能這樣做。
幾個大夫你一言我一語,最後達成協議。由濟世堂和百草堂各出一百兩銀子買下這半瓶葯,給了朱艷兩百兩銀子。
按朱艷的意思,給了她一百五十兩銀子的銀票和五十兩銀子的碎銀子。朱艷接過收入荷包,銀票她從沒見過,也不識,但是相信他們不會騙她。
收錢入荷包時,她就決定儘快把手上的這筆錢用出去。因為她手上有錢不是秘密,消息傳播起來也太快,她決定暫時住在鎮上朱艷,又是孤兒寡母的,就保不住有歹人打她的主意。所謂不怕賊偷,怕賊惦記,萬一傷了孩子可怎麼辦。
朱艷離開藥鋪挑著擔子繼續往前走,現在她有銀子了,心下底氣足了,心情也鬆快起來。
鎮子是青石板路,路兩邊都是些兩三層的木樓或者土磚房。樓下一般是店鋪,二樓是住房,房子後面都有院子。
鎮上的居民看起來日子過得還不錯,身上的衣服補丁少,臉上有肉。街道人流較多,時有挑擔子叫賣的經過。路上還看見有跨刀的衙役,一路還好沒碰到什麼流痞子。
朱艷一路走來,留心店鋪兩邊有沒有服裝店,不久就看到了路邊有個成衣鋪。
她和孩子身上的衣服實在是太寒酸了,決定都換身衣服,免得被人嫌棄,倒不是怕桂花嫌棄,而是怕被她的家人嫌棄。現在她有錢了,原本是打算來投靠桂花,如今改了主意。
成衣鋪里掛著的衣服,新衣服舊衣服,男女老少的都有,可見是個較低檔次的服裝店。
老闆娘是個胖婆娘,看到朱艷鄉下人寒酸的模樣,坐在椅子上瞟了他們一眼就沒搭理。朱艷進去自顧自看了一會兒,給孩子們各選了一套新衣服,也給自己選了一件半新的淺綠色裙服。
見朱艷問價錢,老闆娘漫不經心的說:「承惠80個銅子。」,並不起身。
朱艷回道:「70個銅子,不還價就買,還價就走。」
胖婆娘露出驚訝的神情,驚訝這鄉下婆娘的利索氣勢。起身上下打量朱艷一眼后笑道:「娘子乾脆,我也不多說了,75個銅子,要行就拿走。」
朱艷放下衣服,轉身就要走。那婆娘慌了,連忙拉住朱艷說道:「好好好,你說多少就是多少。我啊,就指望你以後再來我這兒做點生意。」
朱艷不多話付了銅子,就和孩子在店裡間都換上新買的衣服。看看腳上那都快露出腳趾頭的鞋子,又去前面街道找到鞋店,給自己和孩子都買了一雙新鞋子穿在腳上。
孩子們穿上新衣服,新鞋子,高興壞了,喜笑顏開。朱艷見此心裡也甜滋滋的,這都是她從前沒體驗過的美好感覺。
寶泗橋是個三孔石橋,橋欄上有著雕刻精緻動物形狀的石頭扶手,既美觀又結實。聽說寶泗橋是前朝一個單身石匠用畢生積蓄建成的。
寶泗橋附近最是繁榮,橋頭有家豆腐坊,門口圍滿了居民在買豆腐,經過豆腐坊聞到了一股很好聞的豆香味,她咽了咽口水。
河邊還有菜市場,買菜買菜的人來人往,叫賣聲不斷。東邊橋頭有一個大的百貨店,人氣很旺,有不少挑著擔子來買貨的鄉民。沿河兩岸建有幾座酒樓,古色古香的建築,各有特色。
往橋下看,橋下時不時有木船撐過。橋邊兩岸系了好多木船,買魚賣魚的,上貨下貨的,客船迎來送往的,熱鬧非凡。還有幾個衙役在橋下碼頭收稅,可見,這條河給寶泗鎮帶來的繁榮。
路邊有個水餃攤子,聞著餃子的香味,朱艷停下擔子,把孩子抱了出來坐下,買了兩大碗水餃,把其中一大碗水餃分成兩碗給大丫和牛牛。
這水餃都是手工擀皮,麥香味十足,有嚼勁,肉餡汁水鮮美,很好吃,是現代加了很多佐料都沒法比的。
孩子們喜滋滋地吃著餃子,他們還從沒有在外面吃過這麼好吃的餃子,吃完后連湯都喝完了。
吃完餃子,她來到了橋頭的百貨店。這百貨店好幾個門面,裡面很大,商品琳琅滿目,小到針線,大到木車,應有盡有。
朱艷挑著扁擔逛了一圈,買了兩包糕點和兩斤糖,打包好放在籮筐里,又另外給孩子買了一小包糖果,分給他們放衣兜里,結完賬向東街那頭走去。
東街這邊大戶居多,過了橋頭100多米后,出現了一些居民樓,樓下都是住家沒開店鋪。不過街道兩邊還是店鋪居多,這邊的店鋪大都是些綢緞莊,書店,筆墨店,古董店等,比較乾淨和安靜。
記憶中楊桂花婆家就在前面不遠的巷子裡面,她做姑娘的時候來過一次,還是桂花生第一個孩子的時候,她跟著她哥一起來的。
巷子旁邊有個客棧,她想了想,停下腳步挑著擔子進去,向掌柜訂了一個單間。她和桂花兩人近十多年沒見面,也不知她現在可好,婆家怎樣,不好這樣子挑著行李去,像個逃荒的。
出了客棧,帶著孩子和糕點,根據記憶走到巷子裡面。
這些年鎮子都沒多大變化,房子還是那些房子,巷子兩邊是高高的石頭牆,石牆上面兩三層以上才有不大的窗戶,像石頭堡壘似的。
往裡面走了幾十米,迎面一條小河攔住去路。小河上面有座低矮的石橋,石橋那邊還有很多的房子。這些房子大都是居民住房,也有個別開著店面做生意的。
遠處有個連四的店面,店面門口放著一摞摞竹籃,籮筐等,那就是楊桂花的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