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第78章

  從京城一路打馬回景德鎮,路上不眠不休走了十日,中途和原先一起出公務的人馬接頭后,腳程稍緩。進入江西地界,吳寅還多盤桓了兩日,去辦件私事。


  時任江西左布政使的孫大人孫旻,正是吳嘉在議親的孫家。兩家親事是父母長輩在孩子們出生時就定下的,那時孫旻連中三元后正在翰林院擔任侍讀學士,品階雖不算高,但常伴皇帝身側,陪著皇帝讀書寫字,記錄要案,時不時還能幫皇帝謄抄奏摺,參議天下大事。


  比起那些一年半載見不到皇帝兩回的高官,翰林院侍讀不知好多少倍,這也是公認的士族考學的正統青雲之路,今後是要往內閣提拔的。


  孫旻也正是如此,在翰林院熬了幾年資歷,下放鍍金,再回遷京城,加官進爵,沒有幾年就當上了戶部侍郎,管著天下錢糧要塞,可謂簡在帝心。


  那時候,吳方圓也將將只是鴻臚寺一名小官。


  按說兩家差距漸大,婚事應要作廢的,誰知孫家的兒郎偶然見了回吳嘉就非卿不娶,兩家大人不忍心拆散命定的姻緣,也惦念著少時一起考學的交情,是以在孫旻的活動下,之後吳方圓渾似踩了狗屎運,一路官運亨通,直直往上躥。


  這麼著,兩家恢復以往的走動,也沒刻意隱瞞什麼。京城的牆再高也藏不住任何秘密,沒有多久大小官員們就都知道,吳家和孫家未來是要結親的。


  且因著孫旻官階更高,加上他為人圓滑,處事老道,兩年前又一次外放江西擔任左布政使,朝野內外都說這回在地方干點實政,再回京必然直升內閣。吳家是高攀的那一方,跟著孫家水漲船高,自然也要處處以孫家為先。


  吳寅既到了這地界兒,少不得去拜訪孫旻一趟。不巧的是,孫旻剛好去了臨縣勘察水利工程,次日天黑才回,吳寅不得已又多耽誤一日。


  和長輩說話,就似逢場作戲,場面上客套幾句。吳寅本就不是會來事的人,和孫旻也談不上多親近,照例問候一番,被留下用飯。孫旻看他手腳沒處放似的一副拘謹模樣,笑著問起他在巡檢司衙門的公務,吳寅這才找到話頭,一一說了近況,就當彙報工作了。


  飯畢,孫旻看他歸心似箭,也不多留,只道:「待你我兩家正式結親,也到時候回京述職了。屆時見了你父親,我勸勸他,想個法子也將你調回京城。」


  吳寅下意識道:「多謝孫大人,不過我在景德鎮幹得挺開心的,暫時還不想回京。」


  「開心?」孫旻愣住了,「景德鎮民風剽悍,十八行當鬧起來沒個消停,我可聽說了,你在那裡沒少忙活。」


  吳寅略感羞赧地撓撓頭:「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本就職責所在,不值當什麼。」


  「你當真如此想?那……和太監那頭關係如何?」


  吳寅面色一僵,用公事公辦的口吻回道:「正常往來,只要他不惹事,我也不會主動找他的麻煩。」


  「到底不在天子腳下,讓一個拿著雞毛當令箭的宵小當了寨王。」


  孫旻說這話時,難得流露出幾分端方君子少見的輕佻。


  吳寅一怔,下意識脫口而出:「孫大人既知太監所為,為何不參他一本?」


  「證據何在?」孫旻似察覺失言,正了正色,「朝廷有朝廷的法度,地方有地方的規章,上官和下官之間也要講求規矩分寸,不是你說一句他十惡不赦,我就能隨便拿人的。」


  吳寅不信:「難道這麼多年就沒有一個人敢站出來?」


  孫旻笑了,笑他天真。


  「賢侄,參安十九一本容易,要參倒他和他背後的閹黨勢力就不簡單了。說句大不敬的,萬壽在即,誰這個時候敢去觸九五之尊的霉頭?便是你爹,我那耿直的親家,怕也要三思再三思吧。」


  孫旻是典型的純臣,不溺近情,不涉黨爭,一心一意為君主分憂。吳寅知道,自家老爹吳方圓是極其看太監不順眼的,當朝和安乾斗得最狠的一派文官中,就有他爹的身影。


  因著這點,吳家和孫家的親事曾一度僵持。


  這幾年京中實在太亂,孫旻自請外放,何嘗不是一種自保?吳寅認定他的冷漠不作為,是作為純臣的私慾在作祟,其中必有對帝心的考量,他根本不是一個以江山社稷為先的忠臣。


  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和這種人說再多也是枉然,是以話到了嘴邊,被他強咽下去。


  「你和你爹一樣,從小就性子直率,厭惡官場是非,又不善人際往來。我在這邊離得遠,不能時時護你周全,還是回京的好。」孫旻道,「此事就暫且定下,待我見了你父親再做安排。」


  吳寅還想再說什麼,見孫旻神色篤定,顯然已經敲板。他當即恭聲應好,又寒暄幾句才告辭離去。


  出了門,吳寅神色瞬冷。


  等他抵達景德鎮時,已是萬慶十二年的立冬。這一天,安慶窯掛上了白幡,叱吒一方的王大東家去了。


  在此期間,鎮上還發生了一些堪稱匪夷所思的事情。


  吳寅外出公幹前,特地在巡檢司衙門留了個不起眼的樁子,幫他盯著鎮上的一舉一動。他一回來,那樁子就到了內衙一五一十把工作彙報了。


  「湖田窯的徐大東家被下大獄后不久,其女為了營救父親,被人誆騙,失身於蘇湖會館的徐大仁。日前徐大東家無罪釋放,正悄悄地籌辦女兒婚事,夫家定的是祁門一商戶,姓周。」


  吳寅推斷對方是徐稚柳在時定下的周雅,只徐鷂失身是怎麼回事?


  樁子道:「外界都是這麼傳的,內情我也不知。」


  吳寅問:「那徐忠是怎麼被放出來的?」


  樁子答:「說是查清楚了,冤枉了徐大東家,就給人放了。」


  吳寅又問:「安十九是閑著沒事幹故意折騰人嗎?說拿就拿,說放就放?你就沒有一點起疑嗎?」


  樁子:「啊這,大人,您不是只吩咐我盯著嗎?」


  吳寅翻了個白眼:「算了,那你日夜盯著,可有發現別的貓膩?」


  樁子答:「倒是有一樁,徐忠被放出來前,安慶窯的王大東家去了。」


  這兩者之間有什麼必然聯繫嗎?


  吳寅不耐煩了:「去哪了?」


  樁子傻了:「去了,就是……死了。」 「你說什麼?王瑜死了?怎麼死的!」


  見他情狀激烈,竟一個起躥猛撲到自己面前,樁子忙不迭道:「他是懸樑自盡,事發於深夜,被人發現時已經晚了。不過、不過我聽說他也是被逼得急了,才會想不開尋死。」


  「誰逼的他?」


  「他的徒弟,安慶窯的小神爺。」


  「你說誰?!!!」


  樁子答:「梁佩秋。」


  這事兒大街小巷人盡皆知,用不著樁子細說,吳寅街上走一遭,就能聽到許多個版本,講的最逼真的一版,要屬鳴泉茶館的說書先生。


  卻說當日江水樓上杯酒釋前嫌,原是王瑜假意逢迎,給徐忠擺下的鴻門宴。徐忠酒後失言,被安十九抓個正著,以誣陷朝廷命官之罪下了大獄。


  安慶窯的小神爺,出於前頭與徐少東家的交情,不忍徐忠被害,求見安十九為徐忠求情。可這麼一來,無疑背刺自家東主,王瑜怎能忍受?


  是以師徒倆生了嫌疑,梁佩秋多日不曾入得安慶窯的大門。


  一時間,坊間眾說紛紜,站梁佩秋的有之,支持王瑜的也不少。有人說,正是兩家爭奪萬壽瓷的關鍵時期,怎可兒女情長?又有人說,小神爺有情有義,既能斷腿保瓷,又能打漁殺家,凜然高義,恰是我輩傑出,哪裡錯了?


  此時就有人看熱鬧不嫌事大,站出來爆料,說梁佩秋去牢里探望徐忠,被徐忠指著鼻子罵貓哭耗子假慈悲,和王瑜蛇鼠一窩。


  她回安慶窯請求王瑜的原諒,又被王瑜罵身在曹營心在漢,為一己之私置養育她多年的安慶窯而不顧,實在忘恩負義。就連從小和她一起長大的王少東家,那個混不吝都不再認她,不許她進王家門。


  梁佩秋夾在中間左右為難,徐忠徐忠沒救出來,還把王瑜氣病了。那日在安慶窯,王瑜一經轉圜就要見她,多少人在牆外看著,就見那小神爺疾步進了罩房,不久后裡面傳出爭吵聲。


  王瑜人在病中,聲音卻是不小。


  「小梁,你品性純良,優柔寡斷,怎與天斗?便是徐稚柳,最終不也當了逃兵?你別打斷我,且先聽我說完,近日武昌和江南會館因施工建址械鬥了半個月,始終無人問津,你可知這是為何?我來告訴你原因。


  武昌會館的館主早就和衙門打了招呼,要亂斗逼走江南會館,霸佔其建築場地。而江南會館的館主和三窯九會的主簿有裙帶關係,事涉江南顏面,絕不退讓。兩派人斗到一起,誰也爭不過誰,後來無法,溯源到審批文書上才發現癥結,原來江南會館的文書上有徐稚柳的名字!

  早兩年館主在景德鎮無依無靠,曾求著徐稚柳幫忙走動,徐稚柳體諒他不易,不辭辛苦為他奔走。如今卻因這名字惹了一身騷,江南會館方才明了,狐狸大王坐山觀虎鬥,利用他們互相牽制,不為別的,為的就是把湖田窯推到前面祭台!」


  安十九認定徐忠和湖田窯的「起義」,全因徐稚柳而起,即便徐稚柳已經死了,徐忠下了大獄,安十九仍不肯放過徐稚柳,一再地往他身上鞭刑。


  一次不行,兩次三次!


  「這種小人你還妄想和他爭什麼公道,不是笑話是什麼?景德鎮就是這片黑天,誰也翻不過去,小梁,認命好不好?」


  安慶窯涉嫌偷稅漏稅,上報戶部的文書就壓在安十九手上,王瑜數日之間頭髮全白,抓著她的手苦苦追問,「小梁,文書一旦發出就截不回來了。若得罪安十九,湖田窯的今日就是安慶窯的明日,你為何還想不明白?你到底在徘徊什麼?你是不是逼死我才肯收手?」


  王瑜不知安十九的真實打算是什麼,只知這一回他要整治徐忠,徐忠死了就天下太平,誰也不會被牽連,安慶窯的這個窟窿也能無聲無息地堵上。


  只梁佩秋不肯認命,非要救人。


  如何能救?安十九能給她什麼好的出路?王瑜用腳指頭想想都能猜到,勢必是要斷頭流血的抉擇。是以,越是如此,他越要狠下心來,逼她放手。


  若不然,死的只會是安慶窯。


  梁佩秋苦苦掙扎:「難道我是塊木頭嗎?即是草木,誰又敢斷定它們一定無情?我不舍湖田窯和窯工們被摧殘有錯嗎?我的道德難道是用來了結自己的嗎?」


  王瑜說:「小梁,你沒有愛屋及烏的能力,就是沒得選。若你覺得為難,也只能說,在你心裡那個人更重要。」


  「不是的,不是這樣的。」


  「那你說,你究竟要做什麼?為何不肯放手?若我和安慶窯當真無比重要,你就聽我的,不要再管那廝死活!」


  「師父……」


  「如若不然……如若不然,從今日起,你就與我安慶窯恩斷義絕,往後再不相干!」


  說書先生一拍驚堂木,滿座無聲。過了片刻,有人笑喊道:「說的跟真的一樣,難道當時你就在牆外?」


  「看官您且聽我說,至於信不信,看您自個兒。」說書先生笑道,「即便我說當日在門外有不少耳朵都聽見了爭吵,內容也如上所說,沒有經過什麼改編,您怕是也不會相信吧?」


  「可他們師徒多年,小神爺又一身本事,王大東家怎捨得放手?」


  「你說的對,癥結就在這裡!為何小神爺一身本事,數年來卻從未聽到他的聲名?」


  「世人也不都是徐稚柳。」


  「那你們說說,他和徐稚柳有何區別?都是寄人籬下又龍困淺灘的主,如何不讓主家忌憚?」


  「你的意思是,小神爺之前不在窯口走動,是因為一直被王大東家打壓?雙方只擔著師徒名分,實則關係早就破裂了?」


  「若非如此,如何解釋當下種種?一個能得徐大才子另眼相看的人,豈是庸才?韜光養晦十數年,及至亂世應運而生,大放光彩,照我說,小神爺才是萬慶十二年最好的一步棋!」


  「這也太精彩了!後來呢?」


  「後來當然如你們親眼所見,師徒倆撕破臉皮,徹底談崩。那小神爺鑽了王大東家卧床養病的空子,買通窯口管事,以安慶窯的生死存亡為要挾,逼迫王瑜簽下轉讓書,從此安慶窯改名換姓,作梁家窯。」


  「那、那王大東家呢?」


  「哦,王大東家呀。」說書先生似是輕笑了下,那笑極為瘮人,「王大東家不甘忍恥苟活,在祠堂懸樑自盡。」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