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你的孤獨,雖敗猶榮> 第11章 一個人怕孤獨,兩個人怕辜負(3)

第11章 一個人怕孤獨,兩個人怕辜負(3)

  這些道理都需要我們親歷人生,一步一步跌跌撞撞走出來,才能體會到。只要還在路上,就不怕懂得太晚。


  時間就這麼一年兩年三年四年地過去,她給我免費退了多少張聽過的專輯我沒算過,她給了我多少折扣我也沒算過。但我記得,在音像店遇見了一個人,通過她,把這個人買的專輯都買了下來,後來在別的場合相遇時,兩個人聊起共同聽過的音樂,走得很近,就索性在一起了。我們也一起結伴去音像店淘貨,偶爾會帶一些好看的書或好吃的零食,權當感謝音像店的小姑娘起到的橋樑作用,直至少年的愛情無疾而終,她也從不問我們分開的原因。


  記得還有一次,我在結賬的時候,遇到有顧客問她:「老闆,這張好不好聽?」然後我就會幫她回答。我也從不說哪張專輯難聽,就像之前說的那樣,如果你沒有那樣的心情,就不會聽那樣的歌曲。聽歌,不會讓你心情立刻愉悅。聽歌,只會讓你找到愉悅的方式。記一段好詞,寫一段感觸,沉浸在音樂的氛圍里,體會某種情緒。


  三言兩語就能形容出來的感受,能被十幾首歌曲細數到天明,也不失為一種享受。


  久了,她就很不要臉地對我說:「唉,要不我把新到的專輯都先給你聽一天,然後你幫我寫一些推薦語好不好?」


  聽到這樣的要求,我本來還想佯裝矜持,可一副佔了大便宜的嘴臉無情地出賣了我。「好!那我就拿這幾張了!」我怕她反悔,拿了專輯就走。但我也絕對按時把自己的推薦語一一列印出來,讓她抄在音像店門口的黑板上。


  她說自從我幫她寫了這些推薦語之後,店裡卡帶和CD的銷售量平均每天都能多30%以上。我說:「你沒有騙我吧?」她說:「我沒騙你,不過好像我騙了別人,因為每個顧客都認為我全都聽過了,哈哈。謝謝你。」


  我很不好意思,連說:「謝謝你才對,讓我少花那麼多冤枉錢。」除了少花錢之外,其實我也特別感謝她。那些嘲笑我聽歌不挑的同學,也會去音像店根據我的推薦買專輯,然後用推薦語里的話跟我來分享。剛開始我覺得很好玩,後來覺得其實你是不是專業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認真去分享了,認真去表達了。「有時候,真誠和信任的力量比一切專業的力量更可怕」——大概10年後,公司的副總裁在《泰囧》創造了歷史性電影票房紀錄之後和全公司的員工這樣分享。


  自從大三我開始忙碌實習之後,去音像店的機會就少了。夏天的某個晚上,我把幾張專輯還她的時候,她突然說:「我要回去結婚了。」我整個人僵在CD貨架邊,右手懸浮在空中,半天沒動彈。現在想起來,我多少是進步了,我第一反應並不是我將失去多少免費聽CD的機會,而是她這麼一回家嫁人,我也許再也見不到她了,之後說出來的話,呼出來的氣都是潮濕的味道。


  我硬著頭皮裝作若無其事地開玩笑:「你不是說你嫁不出去嗎?怎麼現在又要嫁人了?難不成對方是個瞎子嗎?」


  她哈哈哈地笑了起來,我也跟著笑了起來,笑著笑著她的眼淚就涌了出來,她說:「就是一個瞎子。」


  我就這麼愣在那兒,很長很長時間,我腦子裡只重複著一個念頭,就是想把自己一個耳光抽死。說句對不起就像是秋後落滿人行道的落葉,凋零又孤單。我甚至不敢抬起頭看她,走出音像店的時候,我的臉仍在發燙。我不知道當晚我是如何回到宿舍的,一想起她笑著笑著就哭出來說的那句話,我就能看見一個自以為幽默聰明又面目可憎的自己。


  一連幾天,我不敢再路過音像店。我想道歉,也想祝福,想告別,也想隨便說點什麼,哪怕問問她的名字也好。終於,我鼓起勇氣去了,音像店裡的人卻換成了一個中年大叔。


  他看我站在門口,不停朝裡面張望,不知所措,他問我是不是找之前的那個姑娘。我點點頭,他說她已經走了。接著他問:「你是那個幫我們唱片寫推薦的男孩吧?」我繼續點頭。他從櫃檯里拿出一封信,說是那個女孩寫給我的。


  我把信放進書包,鞠躬道謝,鑽進那條被外界戲稱為「墮落街」的商業街中。天色一暗,人流一多,聲音一雜,自己把自己扔進去,就很難被人辨認出來了。我臉上流著淚,一邊走一邊想,本以為最後的告別多少會溫馨一些,誰知道竟是她哭著說自己要嫁給一個瞎子,這是我記得她說的最後一句話。


  我把事情都處理完,沖完涼,放上音樂,靠在床頭借著檯燈的光,開始讀信。


  第一次認真看她寫的字,字和她的人一樣,第一眼第二眼和最後一眼都算不上好看,但看久了卻也能記起那兩顆大門牙來。她的字集體向右傾,我記得上高中的時候有人說過:寫字右傾的人總是積極的,喜歡和人交朋友,卻也容易受人的影響;寫字右傾的人比起物質來更重視精神層面的交流。我想至今我們都不知道彼此的名字,估計是這個原因吧。


  和你認識快三年了,你也快畢業了。我在長沙的這三年,沒有朋友。我曾經以為在音像店打工就像讀書那樣,和同桌在一起,能永遠讀下去。後來畢業了才發現讀書的好,直到你開始實習了,我才意識到你也要畢業了。我並沒有要嫁給一個瞎子,但我知道如果再待在這樣的音像店裡,我就會像一個瞎子般生活一輩子。


  謝謝你幫我推薦的近百張唱片,那些歌單我都記下來了,我會在未來的日子裡反覆播放,去體會你的心情。也許我會讀書,也許我會繼續打工,但是無論如何,我保證,我會一直去聽音樂,就像你說的那樣——聽音樂的人,總是積極的,能保持清醒,也能看到別人。


  謝謝你。也請你繼續支持我們店的生意,你的折扣我跟老闆說過了,他會繼續給你優惠的。


  看到這裡,我哭著哭著就笑了。


  後來,我畢業如願進入了電視台;再後來,我又到了北京成為北漂。每次回湖南去母校,都會去商業街街口的音像店轉一轉,遇見老闆還能聊兩句。


  幾年前聽說那條商業街已經拆了重建,很多店鋪都搬了家,我想也許等到新的商業街建好時音像店會再回來。但至今,這條商業街還未建好,音像店也不會再搬回來了吧。


  這些年,卡帶變成了MD,MD變成了CD,後來出現了mp3,出現了iPod,出現了能聽音樂的手機。越來越多的人在網上下載,沒有人再買唱片,大多數專輯也只是為了面子而隨意製作。


  借秋微的小說《莫失莫忘》中的一句話:世間最大的遺憾是我們能好好地開始,卻沒能好好地告別。


  如果再給我一個機會的話,我會謝謝她,讓我在貧瘠的日子裡聽到那麼多的歌曲,人生因而變得飽滿。有些人,在我們的生命中或許只是一段插曲,但卻經受得住主題曲的萬般流轉。


  2005年,我搬到了北京,那些年攢下來的大部分專輯我送給了學弟學妹。


  生命常有缺憾,幸好音樂能續久續長。成長常有遺憾,幸好文字能溫情溫傷。


  對一些人記憶深刻,並不是你們互相之間有多了解,而是在最青蔥的歲月里,你們共同完成了一件事情。現在想起來,當年的CD店女孩從生活了多年的小鎮出來,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與生活對抗。她看出了我對音樂的熱愛與零花錢的羞澀,我卻沒有看出她對生活的企盼以及對大學的嚮往。直到她離開了很多年之後,我再與朋友說起這個故事時,朋友才說,如果當時你能夠多和她聊聊這個世界,聊聊你們的大學生活,或許她會有更大的勇氣繼續走下去,而不是被迫又回了老家,懷著那種「浮上水面透口氣,又被迫潛了下去」的心情。


  以至於今天,當我再遇見這樣的最熟悉的陌生人時,我都會儘力表達自己的情感和看法,如果真的有一天,我們失去了聯絡,我也希望我們留在彼此心裡的,不是遺憾,而是回憶。


  2014.2.28

  幾個在心中久久迴響的關鍵詞

  有一種孤獨是你為了不讓一個人失望而改變自己,改變的過程中,你希望這個人能知道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可等到自己真的改變了之後,你再面對這個人時,卻已經不想提自己改變的初衷了。


  關於夢想

  無論夢想當初如何卑微,它不過是顆種子,會隨著自我的關注而變得異常強大。


  關於人格

  高中之前的我,是極其討好別人的人格。放學了要和人一塊兒,晚自習要和人一塊兒,為了有存在感,會主動幫打籃球的男同學準備涼水,會在第一節早自習課後幫女同學去買早飯,一切的做法無非是為了讓他們覺得我有價值。一個能被人利用的人,多少不會被人遺忘吧——初中的我一直為了不被人遺忘而奮鬥,我想每個人的青澀青春期多少都曾給自己挖過一些陷阱吧。


  關於改變

  時過境遷,老同學再遇見。感嘆時光荏苒,青春不再,感嘆時光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感嘆時光舊了面孔、傷了回憶。二十齣頭對於很多事情都不知起因與結局,只有一腦子的情緒。等到過了三十歲之後,什麼事情都開始有了因為、所以。


  因為成長,有了思緒的積澱,所以整個人活動起來就失去了青春期那種骨頭生長時的脆脆的聲響。


  因為能和有趣的人進行兩個小時的交流,所以又能把自己的思路做一次清晰的梳理。


  因為每一天都不是自己能想象的,所以每一天都活在感謝里。所以從來就沒有抱怨過這樣的日子。


  因為習慣於說出事實的答案,所以省去了對情節的思考。這樣的人生,枯燥無聊。不能思考的人生,具有毀滅性。


  幸運的是,縱使我們的世界趨於穩定,但由於世界上還有「遇見」這個詞,所以每天我們都能充滿期待。


  正如我從來沒有想過能遇見一個人。聽這個人說著我曾那麼熱切對別人說過的那些話,我了解但並不會免疫,反而更能理解對方心裡想的是什麼。大多數悲劇都是因為——有吶喊,卻鮮有回應。


  成年與未成年最大的區別或許是我們開始越來越愛深夜,而只把冷靜留給白天。


  關於內心的寧靜


  所謂夜深才會人靜。其實好多時候,越是夜深,人越不平靜。你會發現,平日心底那點蟲子般竊竊私語的懷疑,總會在那時如迴響般陣陣轟鳴。心裡空了一塊兒,才有迴響。你越來越明白這個世界,你明確地知道在某個地方有人愛自己;知道自己的工作不會停;知道同事還在為目標繼續努力;知道自己是誰,在哪裡,未來在哪個方向等著你……如此心裡才會被一點一點填實,夜深而人靜。


  至今,我仍會突然之間發獃,思考一些自己忽略掉的東西。正如我重新打開自己博客,寫下一些自己對自己說的話,然後發現在這些年的過程中,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


  就拿博客來說,很多90后的孩子,或許都已經沒有了這個概念。而對於80后的我們而言,博客越來越像一扇時空的門,連接著很多年前相識的彼此。而這幾年的時光,人與人均是一張陌生的臉,親熱也不過是微波爐加熱過的食品,水分和溫度都會更為快速地流失,瞬間就能幹涸。有的朋友,沒有微博關注,也不是微信好友,手機號碼早已換號,唯一的聯繫便是每年生日的日誌下的留言。一如既往,不早不晚。彷彿,我和他們的關係,僅僅存在於博客的世界里。我們或許都知道,如若有一天,博客崩塌遺忘,我們便再無聯絡上的可能,可我們仍沒有多問出那句:我們是否要留下彼此的聯繫方式。


  我們把對方都留在這份乾淨的回憶里,不嘈雜無喧囂。那時我們會在博客里留下大量的言論,一篇一篇,比日誌還長,卻樂此不疲。討論看過的書,寫過的詩,對某個作者的看法,固執又青澀,卻充滿了戰鬥的銳氣。現在,不想說就不說,觀點不對就隱藏,懶得爭論,疲於對抗。


  再過幾年,有幾人會記起自己的博客生活?不得而知。那些年博客上的自己,那些年不隱藏的自己,曬出各種傷疤,留下各種走近內心的隱蔽線索,等人按圖索驥抵達——因為我已讀完你的日誌,所以我知道我愛你。


  那時的偉大而隱秘,真好。


  2014.3.1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