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長門孤影暗 下
聽了朝臣回稟,孫清揚道:「兵部尚書鄺埜已赴國難,哀家聽聞,在途中他也曾多次諫阻皇上,不要急功冒進,可惜皇上偏信那王振之言,終致險境,像鄺埜大人這樣的忠臣,朝廷應有嘉獎。像於大人他們這樣,想在君王之前的,是諸位大人學習的榜樣。」
說到此,她面露嘉許之色,「於大人他們當時曾力言『六師不宜輕出』,王大人曾率百官力諫,說:『邊鄙之事,自古有之,惟在守備嚴固。陛下得天之臂助,宜固封疆,申號令,堅壁清野,蓄銳以待之,可圖必勝,不宜親率六師遠臨塞下。況目前秋署尚盛,旱氣未回,青草不豐,水泉猶澀,人畜之用,實有未充。且車駕既出,四方急奏豈能即達。其他利害難保必無。天子至尊而親赴險地,臣等以為不可。』可惜,這樣的逆耳忠言皇上沒有聽進去,要不然,也不會出現皇上被俘之禍。」
「如今,鄺埜大人和英國公他們多位國家的棟樑之臣赴難,國家正值風雨飄搖之時,諸位大人一定要精誠團結,萬不可做那隻顧自身,意圖保全身家富貴、性命之人,須知覆巢無完卵,若是城破國亡,那瓦剌反覆小人,又怎麼可信?哀家召眾位大人前來,就是想立皇太子,讓居守的郕王監國,一方面,與瓦剌談判,用金銀贖回皇上,另一方面,做好堅拒瓦剌大軍的準備,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眾位大人以為如何?」
聽見一向不理政事的太后竟然有這般見地,眾臣吃了一驚,細品太后所說,俱都稱善。
遂后,于謙奉命晉見,孫清揚讓他以代理兵部尚書的身份承擔起保衛京城的重任,于謙慨然受命。
隨著千戶梁貴帶回被俘正統帝的親筆信,講述了御駕親征一路上所發生的種種事情,土木堡之變的內幕才完全揭露出來。
自七月十六聖駕出京,七月十九日,大軍出居庸關,二十三日,到達宣府。一路上,連日都是大風大雨,道路泥濘,加之司禮監掌印、東廠廠公,當今天子最寵信的大太監王振催促趕路,由於塞北的天氣已經變冷,兵士們饑寒交迫,苦不堪言,人馬在路上摔傷的不計其數,兩軍未曾交鋒,就已經開始大量傷亡。
為此,群臣多上奏章請求暫緩前進,王振大怒,說:「朝廷養兵千日,用在一時,難道御駕親征,還未交鋒,就想後退么!誰人再敢阻撓,一定軍法從事!」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墊同他爭了幾句,竟被武士強拉下去罰跪在路旁草中好幾個時辰。
眾人憤慨,卻都敢怒而不敢言。自此之後,王振獨攬大權,要求文臣武將奏事都要先向他回稟,由他判斷是否再轉承皇上。
而當時隨駕從行的人里,英國公張輔雖然官職、資歷都居首位,但不直接參与軍政。閣臣只有曹鼐與張益二人,其中張益入閣未及三月,也一樣為王振所舉憂憤。
曹鼐在途中曾與諸御史相謀曰:「不殺王振,則駕不可回也。今天子蒙塵,六軍氣喪,痛恨王振久矣。若用一武士之力,捽王振而碎其首於駕前,曆數其奸權誤國之罪,然後遣將前往大同,則無意猶可挽也。」可惜諸御史惴惴無敢應者,曹鼎想與英國公商量此事卻一直沒有找到機會,只得一路遂行。
大軍未至大同,兵已乏糧。瓦剌也先佯避,誘師深入。
待八月初一,大軍開進大同城之時,傳來了各路兵馬紛紛戰敗的消息,尤其陽和會戰失利,大同總督軍務西寧侯宋瑛、總兵官武進伯朱冕戰死,監軍太監郭敬和總兵官石亨下落不明,其餘各處要塞都遭到瓦剌和蒙古騎兵攻擊,損傷慘重。
而到達大同后,各地軍報紛紛傳來,知道瓦剌各路人馬都已進了長城,迅速南下,大軍的歸路有被切斷的危險。王振看到邊關情勢危急,驚慌失措,竟然畏敵如虎,在眾人都沒有說退兵之際,決定退兵了。
當時大同副總兵郭登向皇上建議:大軍最好向東南方撤退,經過紫荊關回到北京,可保安全。因從這條路撤退要經過蔚州,王振想請皇上駕臨他的老家,以示恩寵他衣錦還鄉,對此建議皇上答應了。可是走了四十里路之後,王振又突然變卦,他怕大軍經過蔚州,千軍萬馬會踩壞他田地里的莊稼,又下令朝東北方向前進,循來時走過的路直奔宣府。
同時,王振派出幾千輛車子,到蔚州搬運他家中的財物,隨軍前進。一路上,他任意指揮文武百官和幾十萬大軍,就像趕牲口一樣。全軍將士都憤怒到了極點,行軍途中,怨聲載道。
大同參將郭登向大學士曹鼐建議,宣府太遠,地勢不利,宜退回紫荊關。曹大人勸諫天子,可是王振卻挾天子令諸臣,硬是命大軍向宣府轉進,結果白白耽誤了七天,八月初十才到宣府!
這個時候瓦剌平章,孛羅已率軍追了上來,孛羅是也先的親弟弟,瓦剌軍中的悍將,有「鐵頸元帥」之稱。
在雞鳴山與明軍交戰,皇上派殿軍恭順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領兵斷後,因明軍來往奔走多日,疲憊不堪,體力不濟,死傷過半,吳克忠、吳克勤兄弟二人,都壯烈戰死。
敗報傳來,皇上命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率軍三萬斷後,在鷂兒山與敵軍交戰,這一戰,士卒死傷殆盡,薛綬與朱勇都戰死疆場。
兩戰死傷無數,卻總算為大軍爭得時間,十三日,皇上的親軍從宣府進至土木堡。土木堡是個重要的驛站,周圍高峰矗立,只有幾條山間小路可通車馬。此地距離懷來縣城只有二十多里,如果大軍趕到懷來,可以據城而守。
結果,因為王振的一批輜重車輛遲遲未到,為等那些東西,硬是沒讓大軍進懷來城,全軍駐在了土木堡附近的狼山上。兵部尚書鄺埜兩次求見皇上,想請皇上率一支輕騎先入居庸關,大軍隨後跟進,派精兵殿後,以策萬全。可王振竟然不讓鄺大人面見天子,硬是把他攔在帳外,鄺大人氣得破口大罵,王振喝令侍衛將鄺埜大人拖了出去……
次日黎明,角聲嗚嗚,瓦剌追兵到達,立刻包圍了明軍駐地。土木堡地勢很高,明軍掘地丈余,得不到一滴水,軍心恐慌,這時雖是初秋,暑熱未退,兩天得不到飲水,人馬饑渴難熬。
狡猾的也先看到明軍被困,十分高興,但是當時瓦剌軍只有騎兵兩萬多人,明軍卻是號稱五十萬大軍,縱然一路折損,此時也有二十餘萬人馬,不用計謀,難獲全勝。
於是,也先揮軍暫退,派使者攜帶書信前來談判議和,引誘明軍離開陣地。等到大隊明軍都在山間小道上行進,首尾不能相顧之時,才猛然發動攻擊,從四面八方以強弓硬弩射向明軍,明軍被動挨打,隊伍大亂,四散奔逃。
當時,皇上的駐地受到圍攻,他身邊的侍衛、太監紛紛中箭。而這些箭鏃,正是過去王振以高價賣給瓦剌的。護衛將軍樊忠恨得咬牙切齒,一把揪住王振痛罵:「你這個狗太監,國家大事都壞在你的手裡,你跑不了,今天我要為天下人除害!」隨即用鐵鎚猛擊,敲碎了王振的腦袋,可惜,這個時候,瓦剌軍已經從四面包圍上來,樊忠左衝右突,接連打死了幾個敵人,最後力竭殉國。
此次征戰,王振為了謀私,以國事為兒戲,把文武百官和幾十萬明軍推上了絕境。但是當時的明軍將士卻在形勢不利,死傷慘重情況下,英勇不屈,勇敢地與敵人拼搏,絕不屈服。
混戰中,從征大臣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瀛、洪熙帝長女嘉興公主的駙馬都尉井源、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內閣學士曹鼐、張益、刑部侍郎丁鉉、工部侍郎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等上百名文武重臣,都死在亂軍廝殺中,壯烈殉國。
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蕭維楨、禮部左侍郎楊善等極少數人趁亂僥倖逃出。
在他們裡面,有不少人是從未經歷戰陣的文官,有的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卻全都手執軍器,戰死沙場。
此次土木堡之戰,瓦剌軍只有兩萬多人,四五十萬的明軍在朱祁鎮與王振的瞎指揮之下,一路上凍餓而死的、往返路上被追殺的、混戰期間自相踐踏而死的……活下來的已經所剩無幾,竟然一敗塗地,死傷過半,騾馬損失二十多萬頭,衣甲輜重全被敵人奪去。四處奔逃的明軍士兵,逾山墜谷,連日飢餓,蓬髮赤身,棄屍數百里,慘不忍睹。
聽完梁貴所言,回到慈寧宮,孫清揚久久不語,半晌才喃喃道:「皇上未滿九歲登基,得太皇太后監政,三楊輔政,朝中一向清平,天下安定,作為太平天子,皇上從未親自經歷過戰爭,每每嚮往祖宗們的神勇,期望像他的曾祖父、父親一般,能夠得到親徵得勝的盛大榮譽,卻對敵我交戰,你死我活的慘烈所知太少。正如吏部尚書王直等人所言,起初就準備不足,竟然沒有早備糧草,只集結了十來天就匆匆上路,這才會出現離開京城數日,未到前線戰場,軍中就已經乏糧的事情出現……」
「這事,始作俑者雖是王振,但何嘗不是皇上偏聽輕信,只是如今,也先將皇上當奇貨可居,該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