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仁宣盛世之孝恭皇后> 第344章 丹鳳翔九州 下

第344章 丹鳳翔九州 下

  聽了楊士奇所言,朱瞻基皺了皺眉頭,看著其他人問道:「那眾卿家的意思呢?」


  張輔和夏原吉都贊成楊士奇的話,卻也不好明說,只道:「皇上,這樣的大事必須得朝臣群議才行,臣等不敢擅專。」


  朱瞻基不以為然,「這事就不用外議了吧,你們都是朕的肱骨之臣,難道還商量不出個法子來嘛?」


  楊士奇據理力爭,「宋仁宗廢后,孔道輔、范仲淹極言其非,力諫被黜,御史言官十數人入諫,廷臣非議,宋仁宗均不聽,仍然堅持廢后,後世史冊屢屢詬病於他,中宮乃小君,國本安固所在,皇上怎麼能不議而決呢?」


  朱瞻基不悅,拂袖而去,扔下一句,「眾愛卿先退下吧,你們回去再好好商議,看這事怎麼處置妥當。」


  張輔等人退出后,楊榮嘆了口氣,對夏原吉說:「皇上對這事存心已久,恐怕不是我等臣子能夠制止的。」


  夏原吉說:「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據理勸誡,這才是我們為人臣子的本份,怎麼能因上意而妄動中宮?反正這事,我是不贊成的。」


  楊士奇譏諷地笑道:「皇上所說的中宮過錯,有哪一條能夠當得上廢后之罪?楊大學士你就隨意附合皇上,輕言若是,這難道就是你為君上的解憂之道嗎?」


  楊榮聽得臉上紅一陣白一陣,「你們都要當直臣,我何嘗不想?但皇上對這事分明存心已久,剛才你們也聽到了,皇上說他已經決斷,不過是想咱們設法圓過去,說得好聽些,給天下臣民一個交待,不管咱們怎麼勸,也勸不回來的。」


  幾人不歡而散。


  第二天,早朝後過,朱瞻基又召了楊榮、楊士奇至西角門問道:「昨天讓愛卿商議之事,你們有沒有想出法子?」


  楊榮從懷中拿出一捲紙,展開紙條后呈上。


  朱瞻基接過去,瞧了瞧,上面所書皆誣後過失,多至二十事,不禁變了臉色道:「中宮何嘗有此大過?這般誣毀,難道不怕宮廟神靈么?」


  楊榮訕訕道:「無過廢后,臣也是擔心皇上為史書詬病,所以寫了這些事情。」


  朱瞻基並不是那等糊塗的皇帝,他看了看楊榮,冷然道:「朕平日里瞧你還好,想不到如今為了逢迎君上誣毀皇后,罪實可殺。念在這事因朕而起,就不予以計較,以後行事,萬不可如此,若是你們一味趨炎附勢,朕豈不成了那偏聽偏信的昏君!」


  他又看著楊士奇問道:「依愛卿之意呢?」


  楊士奇躬身作答,「昔年漢光武廢后詔書,嘗謂事出異常,非國家福。唐玄宗為武惠妃所惑,誅殺元配皇后,事後常常後悔,那樣寵楊貴妃,也終此一生不再立后。唐高宗被武則天所騙,廢除皇后及淑妃,事後時常悲泣哀悼。宋仁宗廢后之後,亦嘗見悔……鑒古知今,臣懇請皇上慎重,萬不可輕易動搖國本,有累聖德。」


  朱瞻基悶悶不樂,卻不肯打消念頭,沉默半晌道:「你們先退下吧,再幫朕好生想想。」


  過了幾天,朱瞻基又宣詔張輔等五人詢問此事,張輔和夏原吉幾個仍然和先前的意見一樣,不贊成廢后。


  楊榮到這會兒,雖然有心附議皇上,又怕拍到了馬腳上,就跟在眾人後面,人云亦云。


  朱瞻基氣惱地說:「為人臣子,食君之祿,擔君之憂,你們可真算朕的好臣子!」


  楊士奇見皇上對此事執念如此,問道:「皇太后神聖,應該會有主張,難道皇太后對這事沒有懿旨嗎?」


  朱瞻基看了看他最信任的朝臣們,這些人,都是三朝元老了,母后對他們還真是有莫大的影響力,他收起臉上的氣惱之色,淡淡笑道:「與卿等商議就是皇太后的意思。」


  一聽皇太后把難題推給了自己等人,楊士奇知道這事恐怕很難勸轉皇上,便不再吭氣。


  見一直最反對的首輔楊士奇都不說話了,朱瞻基心裡明白,恐怕這件事楊士奇應該能給自己一個滿意的答覆,就令張輔等人退下,獨留楊士奇隨他到文華殿內。


  屏去左右後,朱瞻基對楊士奇推心置腹道:「朕本意也不是一定要罷黜皇后,但情非得已,不如此,百年之後朕與貴妃就不能同陵。朕與貴妃青梅竹馬,奈何陰差陽錯,皇爺爺點了胡氏為後,如今朕為天子,富有四海,卻常因此事夜不能寐。如今六宮之中,只有貴妃有子,雖然朕已經立了太子,但若貴妃不當皇后,將來到底不是嫡子即位,對國統似乎也不太好。母以子貴,也是古禮,這件事,還得煩請愛卿為朕設策。」


  聽了朱瞻基廢后之舉起因是皇貴妃,楊士奇雖然心裡早有些考量,卻越發不願摻和進去,只是一味推託,自個也沒什麼好辦法。


  不詆毀皇后,又要罷黜皇后,這實在是很難向天下人解釋。


  楊士奇不願接這個燙手的山芋。


  朱瞻基留他下來,心裡就有了成算,再三諭至,定要楊士奇為自己想個辦法。


  楊士奇垂首沉默了一陣,方才抬頭問道:「中宮與貴妃,有無夙嫌?」


  「彼此很是和睦,近日中宮有病,貴妃時常前往探視,可見情深意重。」


  聽出朱瞻基語氣里對皇貴妃的讚譽之意,楊士奇心裡腹誹道:這皇貴妃也真夠狡詐的,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如此陰柔真真可畏,難怪中宮不是她的對手。


  這後宮裡頭,看來是要變天嘍!

  嘆了一口氣,楊士奇說:「既然如此,不若趁中宮有疾,由陛下導使讓位,尚為有名。」


  朱瞻基大悅,「不錯,愛卿所說,真真好策,先前皇后也和朕說過,她身子多病,欲讓出中宮之位,朕還怕此事不妥,聽愛卿一言,唯有此法,才能兩全齊美。」


  楊士奇愕然,搖頭苦笑道:「皇上,既然中宮也有此意,您為何不早說?皇上有此賢后,卻不珍惜,真真叫人痛心!」


  朱瞻基看著他的這位鬚髮半白,年過花甲的首輔,淡然笑道:「楊愛卿,你心裡可曾有過心悅許之,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女子?朕對中宮,或有愧疚,卻實在無法珍惜,蓋因弱水三千,朕只能取一瓢飲。」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聽皇上用這首唐代元稹的詩句,說起對貴妃的深情,楊士奇看著寶座上那張英氣勃勃的面孔,恍然有些明白他為何執意要廢后了。


  他雖為皇后惋惜,卻不再相勸,只道:「老臣失禮,請皇上莫怪。」


  「無妨,楊愛卿忠心耿耿,真心為國操勞,朕很高興。」


  過了些日子,朱瞻基又召見楊士奇,告訴他道:「卿策甚善,中宮果欣然願讓,雖太后不許,貴妃亦不受,但中宮的讓志,非常堅決,朕的心事可算是能放下了。」


  楊士奇想到不久前立太子時,朝臣賀拜,那個端坐鳳座之上,明德有理的女子,神情黯然,半晌方道:「宋仁宗雖廢郭后,恩禮不衰,願陛下善保始終,待兩宮均等,無分厚薄,無分崇庳,終之始之。」


  朱瞻基笑道:「朕要的,只是中宮之位,並不是要把皇后貶至冷宮,自然是一切奉儀,都照原來的,當依卿奏,朕絕不食言。」


  再詔張輔等人商議,均對此結果稱善,於是廢后之議遂定。


  朱瞻基乃敕禮部,道:「皇后自罹多病,不能承饋祀。重以無子,懷謙退,上表請閑。朕念伉儷重,屢拒不納。而後懇再三,不得已應從所請矣。夫因其謙德而遂尊之,禮也。其稱號、服食、侍從悉仍舊不改如敕。」


  胡善祥從坤寧宮搬了出去,退居到乾清宮右手的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她性本恬靜不喜事華飾,自此之後,更是得了清凈,奉黃老為仙姑。


  孫清揚遷進了坤寧宮。


  因皇后胡氏無子多病,表請閑居,宣德三年三月初一,皇貴妃孫氏代其位,立為皇后。朱瞻基命駙馬都尉、西寧侯宋瑛,太子少傅、工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楊榮為正副使,持節冊封皇貴妃孫氏為皇后。


  冊封大典之後,朱瞻基攜手孫清揚走上承天門,在這裡接受文武百官和皇城之內百姓們的朝賀。


  看著城門之下,山呼萬歲的臣民,孫清揚百感交集。


  永樂八年,年方八歲的她,就走進了這金碧輝煌、氣象萬千的紫禁城,到現在,整整十八年了,當初的她,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會在這深宮高牆裡,了此一生,更想不到,自己會在這波譎雲詭的後宮中成為大明皇朝的女主人。


  她握緊朱瞻基的手,側頭看著他微笑:若不是身邊這個人矢志不渝的摯愛,她怎麼能夠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嫡庶之戰中走到現在?


  朱瞻基擁她在懷,同她一起看向遠方……那裡有道彩虹橫跨天際,襯得天空柔軟鮮活如同夢幻一般,一直凝望,就覺得可以踩著彩虹橋去到世界的另一端。


  四野歡呼,他卻彷彿沒有聽見,城樓之上,天宇之下,只有他們,他和她,緊緊相擁。


  ——《仁宣盛世之孝恭皇后》第三卷丹鳳翔完——


  明日開啟第四卷孤鳳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