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游龍戲唐> 第三百二十八章 勸學策(一)

第三百二十八章 勸學策(一)

  見天就要到新春佳節了,雪雖是下得不小,卻難阻京師上下的喜慶氣氛,京城裡到處張燈結綵,所有商鋪里全都擠滿了購買年貨的京師百姓,歡歌笑語隨處可見,朝中政務順平,一切都顯得是那麼得和諧,似乎這麼個年關也就將如此順順噹噹地度了過去,卻不曾想離著除夕還有三天之際,侍御史喬良突然上了道本章,言稱我朝官員中門閥世家出身之官員比例過重,崔、王、鄭、盧、裴等諸多門閥子弟麋集於朝堂之上,盤根錯節,於吏治有大礙,長此以往,弊病必重,須得儘早根治云云。


  門閥世家乃是社稷之毒瘤,概因門閥子弟眼中只有門閥利益,而無社稷利益,更令人厭惡的是門閥世家的等級制度嚴重阻礙了國家對人才的選拔,社會等級僵化乃至社會矛盾重重等惡果皆由此而來,此一條,太宗早就有了清醒的認識,實際上,自貞觀元年以來,太宗可是沒少下詔變著法子遏制門閥世家,從重修門閥等級到嚴禁門閥擁有部曲,再到後頭的刻意淡化門閥論以及開科取士等手段無一不是沖著這麼個目的去的,奈何實際效果只能用「聊勝於無」這麼個詞來加以形容。


  門閥世家的強勢存在都已成了太宗的一塊心病,只是在未曾找到切實可行的根治辦法前,太宗也自不願再提起這麼個話題,正因為此,在接到喬良的本章之際,太宗原本是不怎麼在意的,以為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也就只是打算隨意瀏覽上一下了事,可在看到了本章後頭所羅列的各大門閥世家為官者之人數列表后,太宗卻是猛然警醒了起來,沒旁的,所謂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光是清河崔家,在朝中以及各州任有品階之官者便多達近兩百之數,王、鄭、盧、裴等家雖要少上些,可就算是最少的鄭家,其子弟在職官員也足有一百出頭,再算上諸如趙、陳等中小世家為官人數,不算關攏世家,官場上的各世家子弟所佔之比例已是遠遠超過了三成,這等情形若是再不加以遏制,後果實是不堪設想。


  「趙如海,宣!」


  門閥之事關乎甚大,加之年關在即,顯然是不適合拿到大朝會上去討論的,可也決不能置之不理,太宗一道口諭下去,便即將三王以及諸般宰輔們全都招到了兩儀殿中,見禮方畢,也無甚寒暄之言,只一揮手,便已是冷著聲地下了令。


  「諾!」


  一聽太宗有令,侍候在側的趙如海自是不敢有絲毫的大意,趕忙從旁閃了出來,高聲應了諾,而後一抖手,從寬大的衣袖中取出了本摺子,攤將開來,略一清嗓子,朗聲宣讀道:「臣,侍御史喬良有本啟奏陛下,自晉以來,門閥盤踞朝野,黨同伐異,狼狽為奸,目無社稷,已成毒瘤之勢,若不早做根除,必有礙國本……」


  「事就是這麼個事,眾愛卿對此可有甚建言,且自說說好了,朕聽著呢。」


  這就要過年了,乍然遇到這麼樁事兒,太宗的心緒顯然不是太高,問話的語調么,自也就帶著幾分的不耐之意味。


  ……


  說?能有甚可說的,有關門閥強勢的事兒,早不知議過多少回了,眾宰輔們能說的,早在以前的議事時都已是說盡了的,到了如今,又哪還能有甚可說的,至於拿那些陳詞濫調來搪塞,明顯是在找抽,既如此,倒不如保持緘默來得強,於是乎,任憑太宗的眼神如何掃來掃去,群臣們也盡皆不動如山,誰都不肯在此事上當出頭鳥,偌大的殿堂里自也就詭異地死寂了下來。


  「怎麼?都啞巴了?慎兒,爾先說。」


  門閥之事乃是痼疾,此一條,太宗心中也是清楚的,只是清楚歸清楚,可心中的躁意卻並不會因此而消減多少,這一見群臣們全都在那兒裝著木頭人,火氣頓時便大起了,極之不悅地冷哼了一聲,索性便先點了紀王李慎的名。


  「父皇明鑒,兒臣以為此事確須得加以重視,竊以為若是在明經、進士兩科取士上稍稍遏制世家子弟之入選,或能緩解此厄。」


  李慎根本就沒半點思想準備,這乍然被太宗點了名,人還沒出列呢,心便已是慌了,給出的答案么,自然也就一無可取之處。


  「稍稍遏制?如何個稍稍遏製法,嗯?」


  一聽李慎這等回答,太宗原本就不甚好看的臉色頓時便更陰沉了幾分,不過么,倒是沒就此發作李慎,而是不悅地又往下追問了一句道。


  「回父皇的話,兒臣以為若是能加大教化之力度,鼓勵寒門士子多多進學,並在政策上多加傾斜,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寒門士子,如此,應是可平衡世家門閥之勢力。」


  這一見太宗滿臉的不耐之色,李慎的心頓時更慌了幾分,好在還算有點急智,忙不迭地便給出了個勉強還算看得過眼的解釋。


  「朝廷取士,重在公平,若依爾這般說法,公平將如何體現,嗯?」


  饒是李慎應答得極快,可太宗卻依舊不甚滿意,也沒給李慎留甚情面,當即便問出了個尖銳無比的問題來。


  「父皇,兒臣,兒臣……」


  李慎雖有些急智,可生性卻是偏懦弱了些,被太宗這麼接二連三地詰問個不休,當即便被嚇白了小臉,支支吾吾了半天,也愣是沒能說出個所以然來。


  「貞兒。」


  太宗原本就對李慎之能不太看好,這一見其表現得如此之不堪,心下里自不免便失望到了極點,不過么,念及此事本就礙難無比,也就沒再為難於其,轉而又點了李貞的名。


  「兒臣在!」


  李貞對門閥盤踞朝野一事雖也是清楚的,可一向以來就不曾思忖過解決之策,心中著實無甚底氣可言,奈何太宗都已是點了名了,他也只能是硬著頭皮地站了出來。


  「爾且說說看,此事當何如之,嗯?」


  李貞這段時間的表現,太宗雖甚少去過問,可其實都是看在眼裡的,儘管對其處事稍顯衝動上有些不滿,可對其做事的衝勁以及組織能力還是頗為欣賞的,也有心給其一個充分的表演機會,看其是否真值得栽培,正因為此,太宗對其問話的語氣里也就多了幾分鼓勵之意味。


  「父皇明鑒,兒臣以為十弟先前所言的加大教化力度當是可取的,今,我朝工部諸工坊盈利頗多,國庫日盈,足可廣辦學堂,以此來普及教育當是可行之策也,假以時日,應可開啟民智,從根本上遏制住世家門閥把持官場之趨勢。」


  李貞儘管也無甚準備,可政治能力明顯比李慎要高出了一大截,一番話說將下來,倒也頗有可取之處。


  「嗯,貞兒倒是看得長遠,只是這廣辦學堂又當是如何個廣辦法,貞兒可有甚章程么?」


  加大教育投入以開啟民智,乃至鼓勵寒門學子投身科舉等事情,太宗自即位以來,就沒少下力氣,只是論及取得的效果么,還真就只是一般般罷了,無他,早年戰亂剛平,百姓度日尚且艱苦,又哪有閑錢去供養子弟讀書的,待得百姓口袋裡有了閑錢了,倒也有些家庭開始重視教育,問題是如今的開科取士極難通過,寒門士子在科舉上根本不是世家子弟的對手,這才導致了如今世家子弟為官者眾之結果,對此,太宗心中其實是有數的,也在想著要廣啟民智,只是一直以來總是因著這樣那樣的事情耽擱了去,始終沒能真正將想法落到實處,而今聽得李貞說起,立馬便來了興緻,這便緊著追問起了細節來。


  「回父皇的話,此事干係到社稷之千秋永續,未經調研,兒臣實不敢信口開河,當須得先派員對各州進行摸底調查之後,方能有個相應之章程焉。」


  李貞前番的作答不過是臨時起意罷了,又哪可能有甚現成之章程,這會兒聽得太宗問起,額頭上當即便見了汗,好在其反應還算是敏捷,倒也不曾胡亂言事,老老實實地表明了並無章程在手這麼個事實。


  「恪兒。」


  太宗對李貞這等實話實說的態度還是頗為欣賞的,也就沒再逼其硬要說出個所以然來,轉而將視線投向了始終默然無語地站在一旁的李恪身上。


  「兒臣在!」


  李恪先前一直不曾開言,但卻並不意味著其沒個周全的想法,實際上,三王中只有李恪是真正有備而來的,無他,喬良自魏王倒台之後,已然暗中投靠到了他李恪的手下,那份關於世家力量盤踞廟堂的本章就是出自陳子明的手筆,喬良不過只是當個二傳手罷了,至於具體之應對章程么,李恪早就私下裡跟陳子明探討過多回了,心中之底氣可謂是十足得很。


  「恪兒對喬良所奏之事可有甚應對之道么?」


  儘管李貞在朝中鬧騰得歡快無比,可實際上么,太宗卻並未太過關注,他真正注意的其實就是李恪的表現,結果么,自然是滿意得很,當然了,立儲這等大事可不是兒戲,太宗雖是滿意李恪的大度與能力,卻並未真就此下定決心,而是還想再多看看,以免再有誤判之情形出現,正因為此,哪怕太宗心中對李貞的回答其實已是頗為滿意了的,卻還是又將同樣的問題丟給了李恪。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