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連捎帶打(三)
陳子明與岑文本這麼一番交談下來,便算是為今日議事之格局定了調,很顯然,無論是先前咄咄逼人的許敬宗還是暴跳不已的李貞,都已成了看客,這等情形一出,李貞固然是悻悻然不已,可面對著兩位宰輔的決定,也自無奈得很,只能是獨自生著悶氣,至於許敬宗么,臉色雖尚算平靜,可額頭上不住流淌而下的汗水卻將其內心裡的惶恐全都暴露了出來,只是到了這般田地,又哪有他插話的餘地,也就只能是眼神閃爍不已地暗自發著狠,內心裡早不知將陳子明咒罵上多少遍了的。
「岑大人明鑒,依陳某看來,此份章程基本已算是完備,操作起來也算是有據,只是有幾處不甚大的瑕疵須得改進上一番,其一,糧運總站設在揚州固然可以,然,似乎無必要將所有糧秣全都一體先發往揚州,我朝產糧重地並不止在江浙一帶,兩湖更是重中之重,既如此,不若稍作調整,以就近之原則,將各處調運之糧秣分別發往江寧、揚州、九江等沿運河口岸,而後統籌安排調運之順序,如此,操作上雖稍顯繁瑣了些,卻可省下不少人力物力;其二,山東一地之糧倉設在齊州似有些不妥,誠然,齊州城大,人力物力都不缺,調運起來似乎甚是方便,然於路途卻不免有些繞彎子,若是設在濟州,無論是北上幽州,又或是從膠澳走海路過渤海,皆相適宜焉;其三幽州重鎮固然是進出長城之關隘所在,然運河並未直通幽州城中,據陳某所知,其入城水道時常淤塞,將糧倉設於城中,恐多有不便,竊以為不若就設在運河盡頭的通莊(今之通州)便好,以上三條乃陳某一己之見,還請岑大人斧正則個。」
陳子明根本就沒去理會李貞與許敬宗二人的小心思究竟如何,面色淡然地便暢暢而談了起來,將自個兒對章程中的幾處須得更改之處擺到了桌面上。
「陳大人所言有理,此三條意見,且容岑某回去后與諸有司人等詳議過後,再行定論可好?」
陳子明所提的意見自是中肯得很,更改的理由也自充足,岑文本自不會有太大的異議,問題是更改的幅度雖不甚大,牽涉到的方方面面卻是不算少,整份章程雖不致於到須得推到重來之地步,可要想做出相應的調整,卻也不是三兩句話便能達成的,對此,岑文本也就只能是謹慎地給出了個保證。
「這個自然,岑大人且請自便好了。」
陳子明之所以要召開這麼個碰頭會,根本目的就是為了連捎帶打地在整治許敬宗的同時,給李貞下點眼藥,而今么,目的既已達成,他自是不打算再多啰唣,淡然地笑了笑,一派風輕雲淡狀地便同意了岑文本的提議。
「越王殿下,您還有甚吩咐么?」
在見識到李貞暴跳的那一幕之後,岑文本心底里對其之上位可能已是不抱絲毫之期頤了的,然則其終歸是親王,又是總攬糧運差使的正選,於情於理,岑文本都不能真正無視其之存在,在議事結束前,出於禮貌,問上一句終歸是要的。
「就先如此好了,姐夫,小王便先行一步了。」
李貞到底不是傻子,發了通脾氣過後,再靜心一想,自也就警醒到了自身的失誤之所在,心中自不免滿是懊喪之情,連帶著對陳子明以及許敬宗都恨到了骨子裡去了,奈何這等場合下,他就算是有著再多的不爽,也斷不敢再胡亂髮作出來,也就只能是勉強地笑了笑,丟下句場面話,就此悻悻然地走了人。
「陳大人,下官……」
許敬宗其實並不是長孫無忌的心腹手下,之所以此番肯為其出頭攪事,一者是在還長孫無忌的人情,二來么,也是誤判了陳子明的態度,他本以為陳子明為了力挺李恪之故,必然會出手橫擊李貞,如此一來,他許敬宗不單可以還了長孫無忌的人情,又可以趁機討好一下陳子明,卻萬萬沒想到最終會演變成了眼下這生模樣,自覺失算之下,心中的惶恐自是不消說地濃著,方才一送走了李、岑二人,他緊著便要向陳子明作出個解釋。
「許大人忠於職守乃是好事,只是我等皆是社稷之臣,辦事當看是否有利社稷,太過苛求完美終歸難以辦到,此事便到此為止好了,許大人且自去忙罷。」
陳子明很清楚許敬宗不過是被長孫無忌當槍來使罷了,本就沒打算懲處於其,也自不想跟這麼個小人多拉呱,不等其將話說完,便已是笑著一擺手,點到即止地說了幾句,便即一揮手,就此下了逐客之令。
「大人教訓得是,下官自當銘記在心,永不敢或忘焉,大人留步,下官告退了。」
這麼些年來,倒在陳子明手下的朝臣實不知凡幾,許敬宗可不以為自己真有跟陳子明扳手腕的資格,尤其是在被陳子明看破了根底的情形下,要說不擔心陳子明下狠手,又怎生可能,有心轉圜上一番,奈何陳子明都已是下了逐客令,他也自不敢再多啰唣,只能是作出一派誠惶誠恐狀地表態了一番之後,便即忐忑不安地告退而去了……
「哈哈……,子明這一手連捎帶打辦得當真漂亮無比,嘿,小王可是聽說了,八弟那廝回了府之後,很是發了通脾氣,砸爛了不少碗碟,有趣,實在是太有趣了,哈哈……」
這世界跑得最快的便是流言了的,這不,上午才發生的事兒,到了下午,李貞在門下省失態的表現便已傳遍了官場,李恪的心情自然是好得不能再好,一下了班,緊著便將陳子明又請到了秘密會面之處,卜一見面,便是好一通子的大笑,幸災樂禍之模樣根本不加掩飾。
「不過小勝一回罷了,殿下何須如此興奮,須知笑到最後的,方才笑得最美。」
李恪倒是笑得個暢快無比,可陳子明卻並未露出絲毫的笑容,不單不曾跟著附和上一番,反倒是板起了臉來,不甚客氣地便給其澆了盆冷水,無他,概因在陳子明看來,光憑李貞今日之表現,固然會使其在太宗心目中跌分不少,卻未見得便會令太宗就此放棄了李貞,道理很簡單,李貞不過是方才入朝參政的年輕人罷了,氣盛上一些,也是可以理解之事,偶然的失常並不能真正反應一個人的品行與能力之高下。
「子明教訓得是,是小王失態了。」
聽得陳子明這麼一說,李恪當即便被鬧了個大紅臉,再一細想,也覺得自己確實是笑的過早了些,認錯起來么,自也就自覺得很。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自古以來,向不罕見,殿下若是不能始終謹小慎微,何以青雲直上,此一條,還請殿下莫失莫忘才好。」
儘管李恪認錯的態度很是誠懇,然則陳子明卻並未因此便放了其一碼,而是不依不饒地出言提醒了其一番。
「嗯,小王記住了,今,八弟雖是受了小挫,然,卻終歸還是有差使在身,可小王如今卻是依舊閑著,長此下去,卻恐朝野見嫌,當如之何?」
李恪雖說被陳子明說得臉色愈發紅了些,但卻並未有甚怨言,誠懇地認了錯之後,便即將話題引到了正事上。
「殿下要做的事並非細務,要表現的也不是治政之能,當著眼於掌總之能才是,朝中袞袞諸公,能理政者無數,身為帝王者,又何須事事親躬哉,但消能表現出大局觀,便足矣,有時間琢磨攬差使上身,倒不若提些合理化之建議,順帶著讓紀王殿下也去忙乎上一回好了。」
對於李恪的擔心,陳子明根本不以為意,沒旁的,概因陳子明早已把握到了太宗的心脈,又怎可能會不知太宗對李恪的考核其實就是品行二字罷了,而這,並非三數月便能見根底的,終歸須得一段時間的深入了解,方才會見分曉,正因為此,哪怕李恪都已回京近三個月了,陳子明也沒急著為其謀劃出個好差使。
「哦?子明莫非已有良策,還請賜教則個。」
李恪除了擔心自己會因沒有差使在身而遭群臣忽視之外,也不免擔心李貞一旦將差使辦好了之後,會有異軍突起之勢,而今聽得陳子明這般說法,精神立馬便是一振,趕忙便出言追問了一句道。
「殿下應是知曉的,自晉以來,門閥世家始終盤踞廟堂之上,縱使我朝歷次整頓,也難見成效,何也,概因教化普及不夠,以致於文士多出自世家之中,朝廷雖欲廣收天下之才,卻終因可選之才過少,不得不容忍世家門閥子弟縱橫朝堂之上,此等情形若無更易,後患無窮也,陛下非不知此點,屢屢下詔求變,卻終不得其法,某思慮再三,覓得一策,或可解得此困,現有條陳一份在此,還請殿下過目。」
陳子明有心要力挺李恪,自然是早為其將方方面面的事兒都考慮周祥了去,這會兒聽得李恪有問,自不會有甚隱瞞之處,抖手間,便已取出了份本章,雙手捧著,遞到了李恪的面前。
「子明果真大才也,小王知曉該如何做了。」
本章不算短,李恪看得也不算快,只是越看,臉上的激動之色便愈發濃厚,到了末了,已是忍不住拍案叫了聲好,興奮之情溢於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