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游龍戲唐> 第一百五十八章 乾坤大挪移(一)

第一百五十八章 乾坤大挪移(一)

  「陛下明鑒,臣以為殷尚書所言甚是,時至今日,漕運已成我大唐興盛之命脈,斷不容有些許之閃失,陳侍郎雖是小有才學,欲行河工事宜,當須得立下軍令狀方可,若不然,恐難保得河工周全。」


  眾臣工喧嘩之聲未消,就見兵部尚書侯君集已是昂然從旁閃了出來,高聲地提議了一句道。


  「陛下,老臣以為河工乃朝廷大事也,豈可兒戲之,陳侍郎卜至工部,諸般事宜尚不曾熟稔,驟然外派河工,殊為不妥。」


  這一見侯君集與殷元一唱一和,群臣們的嘩然之聲自不免便更大了幾分,而太宗的眉頭也不由地為之一皺,但卻並未急著出言表態,倒是有人看不過眼了,但見文官隊列最前端的宰輔群中行出了一人,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反對的意見,這人赫然正是新任侍中楊師道——魏徵於前年因眼疾辭去了侍中一職,授特進,其所遺之缺由楊師道接任。


  呵,還是自己人給力么!


  一見楊師道站了出來,陳子明緊繃著的心弦立馬便是一松,無他,楊師道正是李恪在朝中最大的助力之一——楊師道,字景猷,隋朝觀王楊雄之子,娶了桂陽公主,算起來是李世民的妹夫,貞觀八年任吏部尚書,當初陳子明受貶之際,正是楊淑妃出面,走了楊師道的門路,方才保得陳子明不曾被降級使用,能出任茂州刺史一職,也是靠的是楊師道的據理力爭,此番能調任工部侍郎一職,也有著楊師道在其中努力之因素。


  「楊大人此言差矣,到任久否,與能力何干哉?某以為楊大人此言有混淆概念、欺瞞聖聽之嫌也。」


  楊師道話音剛落,就見段志玄已是大踏步從武將隊列里行了出來,朗聲便給楊師道扣上了頂大帽子。


  隨著段志玄的出列,太子原本就不好相看的臉色當即便更陰沉了幾分,沒旁的,儘管陳子明當初拒絕了他的拉攏,可太子卻並未死心,尤其是隨著陳子明的能臣之名聲大起,太子拉攏陳子明之心也就愈切,本打算過了今日的早朝,便要尋機再宴請陳子明一回,以示恩寵之心,為此,太子還特意讓心腹宦官去傳了話,讓侯君集等人姑且收斂一些,卻不曾想這幾位竟都將他李承乾的話當成了耳邊風,當真令太子很有些個氣不打一處來的,偏偏這會兒太子系朝臣圍攻陳子明之架勢已成,他縱使滿心不情願,卻也不好出面為陳子明分說了的,只能是惱火萬分地看著侯君集等人鬧騰個夠嗆。


  「陛下明鑒,臣以為楊大人所言方是正理,河工一事既是事關國政,再如何小心也不為過,具體該由何人主持大局,想必閻尚書最有發言權,他人胡亂紛擾之,皆是乖謬之言,實不足為憑!」


  能看到太子不爽,魏王李泰自然是爽得不行,不過么,他卻是不打算親自出馬的,這便悄悄地用背著的手打了個暗號,旋即便見尚書右丞劉洎昂然而出,高聲力挺了楊師德一把。


  「陛下,臣也因為河工之事須得慎重方好,驟然行之,於社稷恐有不利焉。」


  劉洎的出列就是個信號,旋即便見吏部尚書岑文本也跟著站了出來,同樣是高聲力挺楊師德。


  「嗡……」


  劉、芩二人可都是魏王黨的中堅人物,這麼一先後站了出來,格局立馬便轉化成了太子與魏王之爭,朝議自不免便有著失控之嫌,朝臣們對此自也就不免又是好一通的亂議。


  「子明。」


  眼瞅著情形不對,太宗可就不打算再保持沉默了,不過么,太宗卻並未去對殿中諸般人等的建議加以評述,僅僅只是眉頭一揚,直截了當地便點了陳子明的名。


  「微臣在。」


  陳子明正打算坐看太子系與魏王黨鬥法呢,卻冷不丁聽得太宗點了自己的名,心頭不禁便是一凜,自不敢怠慢了去,趕忙飛快地收斂了下心神,疾步從旁搶了出來,恭謹萬分地應了諾。


  「爾且說說看,對河工一事可都有甚想法么?」


  在對陳子明的使用上,太宗顯然是有著自己的想法的,不過么,他卻並未直言,而是不動聲色地發問了一句道。


  「回陛下的話,臣以為諸位大人所言皆是有理,河工者,確是國之要務也,終歸須得有專才為之方好,微臣雖曾管過水利,然,不過是小打小鬧耳,實非最佳之河工人選,依微臣看來,我工部之將作大匠閻立本於工程之道精熟無比,有其主持河工大局,定可馬到功成,至於微臣,所能著並不在河工,而在各色工坊之建造與營運,不瞞陛下,微臣這數日來,遍觀我工部之諸般工坊文檔,略有所得,現有本章一份在此,斗膽懇請陛下御覽。」


  河工雖重要,卻斷然不是陳子明樂意乾的活計,他自是不可能欣然承接了下來,這便先是將閻立本推了出來,而後么,話鋒一轉,便將話題引了開去。


  「哦?遞上來!」


  這一見陳子明掏出了本奏摺,太宗還真就來了幾分興緻,並未再對河工一事有甚言語,而是一擺手,滿是好奇地吩咐了一句道。


  「諾!」


  一聽太宗有令,侍侯在帝側的內侍監趙如海自是不敢怠慢了去,趕忙躬身應了諾,疾步便行下了前墀,伸出雙手,接過了陳子明高舉著的奏本,而後畢恭畢敬地轉呈到了龍案上。


  「子明真能辦到這諸般事宜么?」


  奏本並不算厚,也就十頁紙而已,無他,此乃當庭之本章,自然不可能將所有的細則全都羅列其上,也就只能是擇要點撰寫罷了,可所言諸般事宜卻是不少,太宗細細地過了一番之後,臉色雖尚算平靜,可眼神里卻是不免帶了几絲的驚異之色,但見其略略沉吟了一番之後,這才謹慎地出言追問道。


  「若得專權任事,微臣敢當軍令狀,兩年間必見成效無虞!」


  陳子明整出這麼份摺子,本意並不是打算在此番朝議上拿出來,僅僅只是有備無患而已,奈何被殷元這麼一逼,卻也只能無奈地拿這麼份摺子來轉移太宗的注意力,不過么,其上所言之諸事,陳子明卻是有著絕對的把握在的,這會兒回答起太宗的問話來,自也就顯得信心十足十了的。


  「嗯……,宣!」


  儘管陳子明都已是給出了肯定無比的答覆,然則事關重大,太宗卻是並未急著下個決斷,而是將手中的奏本一揚,慎重其事地吩咐了一聲。


  「諾!」


  聽得太宗有令,趙如海自是不敢稍有遷延,趕忙恭謹地應了一聲,伸出雙手,接過了太宗揚起的奏本,而後略一清嗓子,高聲宣道:「臣,工部侍郎陳曦,有本啟奏陛下,茲查,工部名下各色作坊共計六百九十七處,個中在京之鑄鐵、兵器作坊三十有二,年產生鐵……」


  摺子雖只十頁,可宣讀起來卻著實不短,饒是趙如海氣息悠長,念到最後,也不禁有些個聲嘶力竭,然則朝臣們卻是無人去責備其之失儀,全都被陳子明所奏之事震撼得不輕,無他,按陳子明所奏,在不增加太多人手的情況下,可以將鑄鐵以及兵器作坊的產量高質量地翻上一倍,不禁如此,還提出了在關內道的夏、銀、綏三州大規模開發岩、湖鹽之工程計劃,明確表示一年內便可投產,兩年內精鹽產量將高達百萬斤以上,不單可滿足關內道之所需,更可向周邊諸省轉運。


  「嗡……」


  自古以來,鹽、鐵二利便是國家財政之根本,其重要性甚至超過了田賦,若是陳子明所言為實的話,鐵、鹽的產量將達到華夏之地前所未有之頂峰,只是隨之而來的或許不見得一定是利,無他,概因鹽、鐵一多,價必大跌,中央財政所能收的稅利不見得能增多,或許反倒減少也說不定,對此,前番陳子明在茂州搞鹽場之時,便曾引發了朝堂大爭,最終因著茂州鹽場規模不算大的緣故,最終還准了陳子明所辦之鹽場,而今,陳子明居然要在關內道大興鹽場,還一開口便是百萬斤以上之產量,自不免便令群臣們為之嘩然不已的。


  「眾愛卿且都對此本章好生議上一議罷。」


  太宗對陳子明所言的鹽、鐵之產量倒是不太懷疑,畢竟有著茂州的先例在,無論是鹽還是鐵,都是陳子明一手整治出來的,而今,他既是敢言立軍令狀,想必把握性是有的,問題是如此驟然大增的鹽與鐵是否有利於朝廷,太宗卻是沒太多的把握,這一見眾臣工光顧著亂議,卻無人站出來就此事進言,太宗可就有些不樂意了,這便一壓手,止住了眾人的哄亂,聲線低沉地便吩咐了一句道。


  太宗此言一出,大殿里立馬便安靜了下來,無他,事關重大,太宗又是如此之重視,在沒想清楚利弊得失前,眾臣工們自是都不願輕易開口言事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