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先斬後奏
卓飛見三人都已經被馬頭的神箭所震懾,不再有自殘的傾向,於是便腰板一挺,戟指對著城下三人大聲喝罵道:「混賬!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豈可輕易自殘焉!」
三名斥候愕然抬頭,接著又噗通一聲跪倒在地,神情甚是沮喪。
卓飛見狀,稍鬆了一口氣,又頓了頓,先平復了一下滿心怒火,這才很是不滿地接著說道:「既然爾等甘願拔刀自殘,那便是有了悔悟之心,善焉。然,爾等既有悔悟之心,但卻怎地不識以此心去衝鋒陷陣,去取那韃虜的首級哉!
哼,本公子方才說過,如今正是吾華夏之民協力同心,共衛家國之時。是以本公子方念在爾等尚有幾分男兒血性的份兒上,在侯爺駕前來幫爾等辯駁求情,一是免得爾等做了那枉死之鬼,二來也是希望爾等悔過自新之後,能於戰陣之上多斬殺幾個韃虜蠻夷!可本公子真沒想到,爾等三人雖有悔悟,卻終不能識吾之苦心,竟去行那自殘體膚之舉。
嘿嘿,難道本公子費盡心力就是為了救三個自殘身體的廢物嗎!難道爾等就是這樣來報答侯爺的輕罰之恩,就是這樣來報答滿場百姓的諒宥之情嗎!哼,真是混賬至極也!」
卓飛的語氣一句比一句更嚴厲,到了最後,甚是是咆哮般的質問,城上城下,皆被他的滔天怒火所震懾,而圍觀的百姓們也終於明白了卓公子為何不惜冒著得罪侯爺的風險,也要努力地為這三名斥候脫罪的原因,百姓們紛紛小聲議論到……
「唉,還是卓公子說的對啊!」
「嗯,誰說不是呢!」
「梅城有卓公子在,實乃我等之福。」
「不錯,卓公子心慈見遠,時刻為國所慮,足見其賢也!」
………………………..
梅城的百姓們再次被卓飛卓公子的大仁大義給感動了,而侯燾盯著面前卓飛的背影,也暗自想道:往日總聽旁人傳言卓飛卓公子是如何的賢達,就連素來眼高於頂對人不假顏色的蔡叔父只要一提起此人之時都是讚不絕口的,而據說侯爺也曾私下裡說過『得遇賢弟乃兄今生之大幸也!的話』……唉,以行觀人,今日一見,果是不假,卓叔父大義凜然,憂國憂民,吾實不及也……
人人都在交口稱讚卓公子,而馬大侯爺卻有些鬱悶,心說小猴崽子就是愛出風頭,合著所有的好事兒都讓你小子給佔全了,而為兄卻變成了個不識大體,只知喊打喊殺的莽夫啊!奶奶的,看來是又被這小子給陰了,早知道一開始我就不該答應和這個小猴崽子聯手唱什麼紅臉白臉的鬧劇!
民意如此,馬大侯爺也不能無視,便略作沉吟之後,又大聲說到:「賢弟所言甚是,如今抗擊韃虜,正是用人之時,嗯,本侯觀爾等已有悔悟之心…….唔,也罷,那本侯此次便網開一面,暫且饒過了爾等的這第四條罪,不過此罪可免,前罪難恕,一共四十五杖卻是不能不罰的,爾等可有怨言?」
三名斥候聞言紛紛跪倒,不住地叩頭感謝侯爺的不殺之恩,哪兒還敢有半句怨言。呵呵,再說這三個傢伙經過卓飛大義凜然的教育之後,他們也終於深刻清醒地認識到了自己所犯下的錯誤到底有多麼的嚴重,心中深感懊悔,連胳膊都捨得砍了,那挨上四十五杖又算得了什麼事兒呢?
「馬頭,你去行刑,四十五下,一下也不能少……」馬大侯爺面無表情地大聲說道。
馬頭應命下城行刑,大棍揮起,很快三名斥候便被打得血肉模糊,可謂是慘不忍睹,可這三名斥候倒也硬氣,愣是咬緊了牙關一聲不吭。
卓飛看著嘴角直咧咧,暗呼道:唉,我這個祖國的花骨朵兒還真是不太適合看這麼血腥地場面呀,嘖嘖,四十五棍下去,不變殘廢,怕是也要變成太監了吧!
馬大侯爺看見卓飛很是緊張地模樣兒,不由得有些好笑,暗道這小子整日里牛皮哄哄地連對本侯都不假以半點顏色,動不動就發脾氣撂挑子,沒想到還是個心慈手軟的主兒,嘿嘿,你小子也有怕得時候啊!
而就在馬大侯爺有些小得意的時候,忽聽卓飛小聲說道:「大哥,這四十多棍能不能分開打啊!你看這麼打下去……」
不等卓飛說完,馬大侯爺便搖了搖頭,打斷他,淡淡地說道:「長痛不如短痛,那麼麻煩做什麼!」
卓飛一聽,很是不爽,正待反駁,卻見馬大侯爺的嘴角露出了一抹若有若無地笑意,並意味深長地說道:「馬頭跟了為兄不少年了,還是懂得分寸的……」
哦,原來如此!
卓飛是個聰明人,又豈能聽不明白馬大侯爺的言下之意,心中暗呼到:難怪難怪!我說為什麼要派馬頭親自下去打,原來這裡面有貓膩啊!靠,也不早點告訴本公子,虧得咱這個正直無私的大好青年還在這兒瞎擔心,真TMD的不是個玩意兒!
「好!」
「好漢子!」
「像個爺們兒!」
城下圍觀的百姓們親眼看著三人受刑,被打的皮開肉綻卻硬是不吭一聲,不由得欽佩不已,紛紛為他們加油打氣兒。而每一棍落下之後,三名斥候總是能引得無數百姓為之歡呼,打到最後,這三個傢伙竟然是越戰越勇,痛楚一掃而空,萎靡一掃而空,甚至連額頭上因忍痛冒出的冷汗都一掃而空,彷彿此刻一下一下落在他們屁股上的已經不是板子,反倒成了無比高尚的榮耀一般……
「回稟侯爺,四十五杖刑已畢,還望侯爺示下。」馬頭打完了人之後大聲地彙報到。
馬大侯爺大手一揮,說道:「抬回府去給他們治傷。」
命令一下,城下的百姓們又有騷動,均暗道:嘖嘖,這頓板子沒白挨啊,居然還可以住進侯府治傷,如此光宗耀祖之事,值,值了!
馬頭叫來幾名親衛,命他們先抬著三名斥候回府去治傷,而丘八此刻卻忍著劇痛,揮手阻攔了欲把他們抬上驢車的親衛們,又一指城頭上的卓飛,面色甚是激動地說道:「且慢,先待我等拜謝了恩公再說!」
說完,三名斥候便要掙紮起身,拜謝卓飛的相救之恩,馬頭一見,頓時樂了,伸手攔住他們說道:「得了,想拜謝我家二爺日後有的是機會,治傷要緊,若是落下病根兒的話,日後怎麼騎馬殺敵!」
「原來是侯府二爺……」三名斥候挨了四十五大軍杖,本就已是強弩之末,聞言后,嘟囔了一聲,便盡數昏厥了過去……
卓飛目送著三名斥候被送走,心頭大石落地,但是表演還沒有完,所以還得繼續。
「咳咳。」卓飛清了清嗓子,又對著城下圍觀的百姓們大聲說道:「諸位父老鄉親,方才大家都看到了,凡膽敢以身試法者,皆若此般下場!不過嘛,還是那句話——法者,理也,度也。為官者,理不通則不查,度刑過則瀆職事;為民者,行事無理則逾律,行事逾度則必遭嚴懲也!
亂世需用重典,秦有商君南門豎木以立信,今日侯爺與小子城頭辯法,亦暗合此理也!侯爺千金之軀,尚能屈尊以身作則,吾等敢不效法哉!
諸位父老鄉親,使司衙門新立,為除舊日之弊,曾有議,近期將有新措出。而今日藉此機會,卓某便越俎代庖,先給諸位透露其中一二…….」
馬大侯爺聞言一驚,愕然望向卓飛,不知道這小子又打算說些什麼玩意兒。卓飛回敬給馬大侯爺一個安心的眼神,又繼續大聲說道:「為開言路,為正官風,日後,本路凡有冤屈難洗者,凡對本地官衙判罰不信服者,凡對時政有異議者,皆可直向使司衙門求訴,無論是民告民,民告官,或者官告官者均可。訴狀一達,使司衙門必受,絕不推諉!」
哇!!!圍觀百姓大嘩,按說使司衙門執掌一路,雖然放在後世也就是個省級政府,但在這年頭普通老百姓的心目中,那也和御前告狀差不了多少了啊!這可是越級上告了,如此一來,想必那些小城小縣的黑心官員們做事之前也要猶豫一下吧……
百姓們暗想:以前越級上告,一個弄不好,還要被官府先打上幾棍殺威棒的,因為這叫做逾越。而如今,使司衙門卻有此創舉,實在是讓人不由得不激動啊!
「卓公子,是不是什麼冤情都能上告啊!」
卓飛一笑,想了想,又說道:「不錯,但僅限於使司衙門告示出來之後發生的事兒,至於以前的那些陳芝麻爛穀子,大家就不要再拿來求訴了,唉,說實話,眼下戰事緊張,使司衙門窮於應付,弊不能不除,然卻也顧不了太多,所以嘛,此舉確有折中之嫌,還望諸位父老鄉親諒宥一二……
嗯,本公子也藉此機來提醒一下那些昏庸瀆職,舞弊營私的大官小吏,這往事則罷,然,日後若是惡習不改,那可莫怪使司衙門不留情面了!值國難當頭之際,有弊必除,絕無僥倖之理!」
「好!」圍觀的百姓們聞言后大聲喝彩,卓飛把話說的已經很明白了,他們也基本能聽的懂,使司衙門只追究日後之事,雖貌似折中,但確實也是無奈之舉,畢竟官場之弊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若是真的把陳芝麻爛穀子都翻出來的話,那這一路的大小官員們恐怕都得被拉下馬了吧!
百姓們不是不講理的,百姓們的心其實也和明鏡一般,百姓們是樸實大度容易滿足的,但關鍵是你必須要多給他們一些希望才行!
卓飛雖然年紀小,但由於其長期處在社會的底層力爭向上的緣故,所以他深深地明白希望的重要性,在他看來,無論在什麼方面,有弊端都不是最可怕的,而讓人看不到改正的希望,那才是種天大的災難啊!
圍觀的人群中還有不少的文人,他們雖然還沒有什麼職事,但大多都家世不錯,所以這類人一般都不太擔心自己會受到什麼天大的冤情而無處申訴,至於像越級上告這類的特殊福利對於他們來說也沒啥太大的用處。
不過嘛,他們更關心地卻是卓飛這番話中隨口帶過的那句-——凡對時政有異議者,皆可向使司衙門求訴。
一名三十歲左右的文人越眾而出,先沖著城頭上的卓飛拱手行了一禮,這才恭敬地詢問道:「不才陳某,循州人士,遊學至此,久仰卓公子之賢名,今日得見尊容,實倍感幸焉。」
文人果然就是那種文縐縐的人!你一個外地人,而本公子出名還沒兩天,你說你久仰個啥呢?
卓飛腹誹了一句,不過還是和藹可親地詢問道:「原來是陳兄,卻不知陳兄何事?」
陳姓文人聽見卓飛發問,又恭敬地施了一禮,這才說道:「陳某無才,兄之一稱實不敢當也。嗯,陳某隻是不解卓公子方才所言『凡對時政有異議者皆可向使司衙門求訴』一語,不知……」
文縐縐的傢伙,聽著費勁!雖說本公子自穿越到了宋代之後,這說話也變得文縐縐起來,但咱話說的有水平,有含金量,有氣勢,有…….呃,總之實不可相提並論也!
卓飛明白這個陳姓文人想要問什麼,這也是他說話時故意留下得伏筆,正需要有這麼個懂得湊趣的人問出來,然後自己再那麼一答,便幾乎就可以成了板上釘釘的事情了,而就算是馬大侯爺不情願,或是其他官員有意見,那恐怕也不得不服軟了!
這也是卓飛故意使出的手段,先半真半假地拋出一個構想,然後觀察民間的反應,如果反應良好,那等造成一定輿論壓力之後,便可有效地減少推行新政的阻力;而若是民間的反對聲太大,那也不怕,到時只要卓飛說自己思前想後覺得此事仍有不通之處,需要多做一些謀划也就拖過去了。
如今一切都在按著卓飛構想的方向發展,這是個好現象,於是,卓飛也不等陳姓文人把廢話說完,便介面大聲說道:「陳兄問的甚好!不錯,這正是使司衙門新政的另一構想。正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施政則難免有利有弊,合該集思廣益,去其弊以得其利也!是以,使司衙門有意集本路隱於民間的俊彥賢能之士,合為百人清議司,以清施政之弊。嗯,再說細一些,此司雖由使司衙門籌建,卻不屬使司衙門統轄,入司之人皆取自在野賢良,入司之後無半分特權,亦無半分俸祿可領,且此清議司只有向使司衙門行諫之權,卻無決斷施政之權。如此分說,陳兄能明否?」
嗡~~~~
卓飛的話音甫一落地,文人堆里登時爆發出了一陣騷動,聲勢甚至比方才的還要大。卓飛的話大家都聽明白了,若用後世的話來總結一下,那他無非是在說-——使司衙門有意成立一個名叫清議司的民間機構,招募一百個在野賢良來參議,但也只是參議而已,並無半分的俸祿可拿,且決定權也仍歸使司衙門所有。
說實話,有沒有俸祿拿這些人倒是完全不在意,諫言有沒有被使司衙門採納也不是很重要,關鍵是若能進入其中參議的話,那首先便證明了自己是一個在野的賢良之士,到時身份超然,名望直上那是必然的。就算將來不能藉此為梯來謀得一官半職,但最起碼能在官場上混個臉熟兒,也能在本地文壇獲得一份殊榮啊!
十年寒窗只為官!讀書人在這方面的敏感性那是非常強大的,而所有人都看出來了,若能進的清議司,年老者可得名,而年少者則既能得名又可望官,說不定日後還是一條另類的陞官之階啊!
卓飛拋出的這個炸彈,威力是巨大的,反響是大受歡迎的,他的威力在於給那些讀了書卻沒能出仕的文人開闢了一條蹊徑,雖然如今這條蹊徑還真的很小很窄,只能勉強算是一種嘗試,但若能將其持久下去,誰又知道它會不會變成一條通天的大道呢?
向卓飛提問的陳姓文人此刻也是激動地是熱淚盈眶,他先勉強平復了心情之後,又急切地問道:「敢問卓公子,卻不知使司衙門要如何選拔賢良,這名額又將如何來分配呢?」
話雖然是陳姓文人問的,但這個問題確是所有讀書人都很關心的,卓飛淡淡一笑,胸有成竹地說道:「這個嘛,使司衙門決定將此一百名額分成三份,前三十個名額,將用來聘請本路轄境內有名望的宿老大儒擔任;還有三十個名額則請各州府文壇自行推舉出公認的賢士之後再上報使司衙門確認備案;而由於考慮到某些在野賢良或許家境貧寒,以至於名不聞達於世。為示公平,所以這最後的四十個名額,則將採取投卷評議時政的方式選出,也就是說,無論何人,只要你能說出任一條時政的利弊,且還能提出有效地解決之法,那便可投書到使司衙門,自會有人來評斷優劣。呵呵,如此這般,陳兄可還滿意么?」
全場人聽了這別出心裁地選人之法后,一時間議論紛紛,最後,在場的文人們也不得不承認,卓飛說出的這種評選方法幾乎算是照顧到了所有身份類型的人,而且如此分類的好處顯而易見,年老有德望者無須再與年輕人一同競爭;而那些素有名望的各地文壇新秀也不必再從頭開始,只要你的人緣不是太差,那麼靠著大家推舉也就行了;而至於那些家境貧寒,又還沒有成名的隱賢,對他們這類人來說,投卷考試也是最公平不過的方式了。所以說,此方案可謂是面面俱到,堪稱完美,很快便博得了在場文人士子們的一致好評。
陳姓文人細想了一下,很快便面露喜色,對著卓飛恭敬地施禮言道:「滿意,滿意,此法實是妙絕也!卻不知是何人建言之功,莫非是公子您……」
卓飛聞言,爽朗地哈哈一笑,又把摺扇風 騷地搖了搖,算是默認了下來。
「唉,時局動蕩,吾輩空有報國之心卻無緣於科舉,本是心灰意冷,不想卓公子竟能為吾輩綢繆至斯,真當世大賢,陳某拜服矣!」陳姓文人雙目噙淚,恭恭敬敬地對著卓飛施了一禮,態度虔誠至極,而他身後無數的文人書生們盡皆心生感觸,紛紛仿效他對著卓飛行了一個折腰大禮。
城頭風動,送來一陣涼意,少年卓飛扶劍昂然立於鼓上,白面素顏,仰首望天,衣袂飄飄,直翩然若仙,那真是說不完的風流,道不盡的瀟洒也……
日光灑落,遍地金霜,城上城下,人人皆興緻高昂,唯有隱藏在卓飛陰影之下的馬大侯爺一臉的苦悶,恨恨地腹誹道:先斬後奏,又給老子來了個先斬後奏,老子如今最恨地就是被人先斬後奏了!
哇呀呀,這小猴崽子認真不是個玩意兒,你說你背後搞點小動作來個先斬後奏也就算了,偏偏你還當著老子的面兒!你看看,本侯若是不駁,那便等於默認,可若是老子當眾反駁了你的話……哼哼,我看你個小猴崽子一準兒會給我使驢脾氣撂挑子吧……咳咳,算了,這猴崽子咱招惹不起……唉……
…………………………..
後世有記,曰:是日,梅城人人交口相傳城門之事,更有酒樓茶肆里的說書先生,將此事編成了名為《卓公子城頭論法四駁侯爺》的無聊段子,雖然此類段子中多有說書人加油添醋的藝術加工,但也因於此,太祖的威名得以流傳到廣南東路全境,甚至福建路、廣南西路等路府亦曉矣!
摘自《太祖實錄白話文版》。
……………………………………
又記:太祖入梅城未久,便已聲名大噪,而回顧其成名歷程,其一是在怡情閣爭風吟菊,終成就了《菊花吟》這首絕世名篇,只可惜千百年之後,『菊花』一物被某些不肖的子孫們賦予了新的含義,以至於無數古文學的愛好者竟不太敢當眾吟誦出此絕世名篇,實令人悲嘆不已也;
其二則是太祖在臨江文會上論佛論元,舌辯群儒,智斗昏官,此舉不但點醒了渾渾噩噩地當代精英,還振奮了本已麻木的宋人之心,播下了誓死抗擊韃虜入侵的第一顆火種,意義不可謂不深遠也;
其三便是侯爺登門忍辱賠罪,半城百姓一拜請出,雖然太祖此舉有得理不饒人之嫌,但無可否認,此事也是太祖賢名深入民心的開始;
其四便是愛國無分貧賤,彩票籌備軍資的兩全良策,太祖此策猶如天馬行空,開時代之先河,實令人欽佩莫名!後人讀史之時皆感慨萬分,而太祖異想天開之舉,不但備齊了軍資,更妙者則是此舉使官者得望,富者得名,貧者得食,病者得醫,可謂是全民盡惠,皆大歡喜,與後世兩塊錢一注形同賭博般的xx彩票相比起來,那真是有天壤之別也;
其五則有太祖城頭論法之舉,法者,於民於官,皆「理度」二字,此概括言簡意賅,深得律法之精要,民皆拜服。而後世的法學之書,皆以『法者,理也、度也……』此句為開篇第一語,以示對太祖之敬意。
(編者按:請諸位讀者們注意,上述的其三和其五,便是半城一拜與城頭論法這兩個成語的典故,還有無數的成語亦與太祖有關,這個我會在後面談及。)
摘自《從太祖的成功之路來借鑒人生的經驗》
作者:莫X
簡介:X元743年-——X元802年,著名的史學家,哲學家,文學家,心理學家等等無數學家,XXX文學獎得主,成名作品——上書,其他作品-——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