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滿朝奸臣,你讓朕怎麼當千古一帝> 第247章 國子監風波,呂布和秦禧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7章 國子監風波,呂布和秦禧

  (十二點半后再訂閱吧)


  實際上李乾已經做好了要搜落卷的準備。


  會試閱卷的時候主考官能搜落卷,如今他這個皇帝自然也能搜落卷。


  但李乾大體掃了一邊眼前這十二份考卷之後,發現自己特別關注的那幾分都在裏面。


  「還挺老實的……」


  他不著痕迹地瞥了蔡京、秦檜一眼,小聲都囔了一句,又點出了榜眼、探花和傳臚。


  每點出一個人,下面幾個大臣就是眼皮子一動。


  這麼隨性……你看清卷子上寫的是什麼了嗎?

  幾位讀卷官在心中暗暗吐槽,只不過他們卻並未說什麼。


  秦檜則點頭應是。


  實際上,他對這次殿試閱卷能這麼順利感到非常的不可思議。


  秦檜覺得以自己對皇帝陛下的了解,他很有可能直接去閱卷現場,接手考卷的事。


  如果皇帝真這麼做了,那他們也大概沒法拒絕。


  畢竟他們叫讀卷官,而不叫閱卷官,是專門給皇帝讀卷子的,這個閱卷的權力來自於皇帝,而不是他們的職位所具備的。


  當然,秦檜也並不是很怕皇帝陛下強搶這個閱卷權。


  權力經過了這麼多年的演變,自然是有理由、有原因的。


  這八百來份卷子,就憑皇帝一個人看,三天他能看完?


  所以他只能將權柄委託於下人。


  但畢竟這位皇帝陛下不同於常人,他老是能做出讓人眼前一黑的事,秦檜已經有所心理準備了。


  他甚至都想好了,皇帝陛下奪回閱卷權力之後,一開始還看得非常起勁,但後來就漸漸失去了興趣,到最後胡亂評判……


  這都沒什麼,由着他來就行。


  反正這次會試乃是皇帝陛下登基后的第一次大比,

  他圖個新鮮不是再正常不過了嗎?


  但是第一次新鮮,第二次還新鮮嗎?第三次還新鮮嗎?

  這份閱卷的權力早晚還是會重新回到他們手中。


  可讓秦檜沒想到的是,皇帝陛下根本就沒來,一直到他們看完所有卷子,都平安無事。


  不得不說,有時候覺得他不正常,但他又突然正常了,這也是一種不正常……秦檜心情複雜地這麼想着。


  李乾將自己指出來的四個最香、最熱的卷子拿出來放到一邊,隨後又端詳起其他幾份考捲來。


  雖說一甲和二甲頭名是待遇最好的,但後面的人也不是沒有差距。


  最起碼整個殿試的前四十名還是有隱形好處的。


  李乾想了想,又把幾張卷子排了名次,如此殿試的前十名也算是定下來了。


  他本想讓秦檜他們直接把這些卷子拿回去填榜,但話到嘴邊又突然改成了:「開名吧。」


  李乾笑着道:「朕要看看,朕親自點的第一個狀元究竟是誰?」


  是誰你心裏還沒數嗎?

  秦檜心中腹誹著,面上卻笑着應是,上前拆開了狀元卷的湖名,看也沒看就遞給了李乾。


  「諸葛亮……」


  李乾有些啞然,接過卷子拿到手中仔細查看:「這莫非就是今科的會元?」


  秦檜聞言也是一愣,隨即面帶訝色地望向卷頭:「竟然是他?」


  「沒想到這位會員郎竟然還中了狀元!」


  其他幾個讀卷官聞言也紛紛一臉「驚訝」地走了上來。


  「這文風雄厚正大,本官初讀時便感覺有些熟悉,但就是說不上究竟哪熟悉,現在終於明白了!」


  「原來大宗伯也有此感,本官當時看到這卷子也覺得有些熟悉,此文在所有考生中都是上上之作,定然當得起這狀元之名……」


  幾個老大人驚訝過後就是交口稱讚,有的說狀元郎的文章好,有的說皇帝陛下有眼光,一時間殿內的氣氛其樂融融,好不快活。


  就連蔡京也沒跳出來破壞氣氛,只是在一旁笑呵呵地看着。


  秦檜待大家都發言完畢后,又笑着道:「陛下,這諸葛亮不只是會元,而且其鄉試時還中了解元。」


  「今日又蒙陛下點中狀元,正是大三元!陛下剛登基就得如此賢才,此乃祥瑞啊!」


  「秦相所言有理……」


  幾個大臣也笑着點頭表示認可。


  要是換成別的什麼走關係被選中的考卷,他們可能也就只是默默不出聲。


  但諸葛亮的文章確實是真有料,早就折服了他們,所以現在這些話根本就不是虧心話。


  誇讚托關係走後門的人那叫同流合污,而誇讚這種有文采、有本事的學子就叫提攜後進了。


  李乾也聽的不斷點頭,開心地笑着道:「看來朕點的這個狀元還真是點對了!」


  接着他又道:「繼續揭名吧,看看其他幾位新科進士們!」


  「是,陛下。」


  隨着秦檜依次將考卷的名字揭開,一個個考生的名字也出現在所有人面前。


  「竟然是包拯,此人是不是去年的才考中的舉人?」


  「這個王解元倒是上一科的人了,沒想到這次來參加會試,還中了頭甲……」


  一眾讀卷官們感慨著這些擠進前十的人選,不斷地點頭。


  李乾看着這些人的名字,也微微點了點頭,和他方才預料的一個不差。


  「好,就這樣來吧。」


  他轉頭望向秦檜等人,笑着道:「諸位卿家去填榜吧,你們替朕忙了這麼久,殿試放完榜終於能得個清閑時候了。」


  「為君效力,敢辭其勞?」


  秦檜當即笑着道:「此乃臣等的本分,不辛苦。」


  李乾也點點頭,沉聲道:「還是要注意身體,大乾不止要有朕,也不能缺了諸位卿家。」


  雖然大臣們混了這麼多年官場,吃過的餅比皇帝陛下吃過的飯都多,但這時候還是都感動不已……至少面上如此。


  從紫微殿離開后,讀卷官們又回到了文華殿,拆開了一張張考卷的湖名,然後參考會試成績和這次成績,排列名次,然後填寫到皇榜上。


  整個過程又耗了半天多時間,等他們忙完,已經是未時七刻左右了。


  讀卷官們這幾天吃住都在這裏,此刻終於齊齊出了文華殿,向自己的衙門返回而去。


  王莽、蔡京他們自然都是回了皇城,甚至連翰林院也在皇城中,只不過多幾步路的腳程。


  但只有國子監在皇城之外,這個司業還要坐上轎子走一會兒,才能回到衙門。


  只不過他沒從國子監的正門走,而是讓轎夫把轎子停在了後門,低調地進了衙門。


  這是因為,此刻的國子監非常熱鬧,每時每刻都有人說說笑笑地從正門進出。


  這是考完殿試的新科進士們來領他們的進士服了,也是明日他們進宮,參與傳臚大典的禮服。


  今日鄭冠和顏真卿也結伴來到了這裏。


  但與他們同行的還有兩人,分別是最近都沒在京城裏露面的諸葛亮,還有呂布。


  認識鄭冠和顏真卿的新科進士有不少,一路走來都有人同他打招呼。


  鄭冠一一笑着應付了之後,幾人穿過國子監前巨大的牌坊,走入正門后再向左拐,終於來到了領取進士服的地方。


  這時候人還是很多,來領進士服的新科進士們絡繹不絕。


  隊列排出很長,進士們三三兩兩地交談著,幾乎每個人臉上都帶着笑。


  遠處時不時有幾個國子監的監生路過,他們遙遙望着這邊,似乎是感受到了新科進士們的飛揚與肆意,臉上的羨慕掩飾不住。


  考上了進士,幾乎就等於已經走到了讀書人的終點,十年甚至幾十年的寒窗苦讀終於有了回報。


  還在半山腰的人見了這群已經登上山頂的人,又怎能不羨慕呢?


  「在這邊。」


  鄭冠似乎也被這裏的氣氛感染了,興高采烈地帶着顏真卿和諸葛亮來到人群的最後方排隊。


  周圍的新科進士們討論的話題幾乎只有一個,那就是殿試的名次。


  對於進士們來說,會試的名次只是一個過渡,無法對他們產生太切實的影響。


  但殿試的名次可就真真正正地關心到了每個人的切身利益,一甲二甲三甲那可是赤果果的官階差距。


  鄭冠他們排隊的前方,就有四個新科進士正在討論著殿試名次。


  「要是殿試能比會試再高個十名,說不定我就能進二甲前七十了了!」


  小團體中為首的新科進士面上帶着幾分懊惱:「早知道殿試前一天就不去翠紅樓了,喝了那麼多酒水,殿試的時候一直想跑茅廁!」


  這顯然是個學霸,能考進前十分之一的大老,他在這悔恨的同時,其他幾人也有些欲哭無淚。


  「進之兄,你的名次再低也能在二甲,但小弟我就不行了啊,會試的時候就在四百二十名,現在怎麼也得在三甲了。」


  鄭冠和顏真卿聽着他們的談話,對視一眼,也被感染上了幾分緊張。


  朝廷還會在這批新科進士中選拔庶吉士。


  庶吉士是從前翰林院興盛時的特色產物,翰林院會給他們開小班,教導這些人官場、公文等等東西,也算是讓這些從前只讀死書的毛頭進士們儘快適應官場,儘快投入到轟轟烈烈的大乾建設工作中去。


  如今雖然翰林院沒落了,但庶吉士卻還是非常硬的。


  因為這他們經過考試被選中后,也能立即被授予翰林院的實職,而且他們有個特權,叫帶缺就任。


  正常進士在殿試后要去吏部報道,還要經過吏部的一場考試,然後在吏部報道。


  然後這些人就被分配到六部、御史台、中書省等各個衙門去觀政……其實就是去端茶倒水打雜,順便學東西。


  觀政三個月後,視其表現能轉正的就轉正,不能轉正的再去吏部報道,這時候他們就能開始候缺了,等哪裏有出缺就能頂上去。


  候缺歸候缺,可即便是三甲的進士,都是正八品的京官官身,放到外面去那起碼是一個正七品的縣太爺。


  現在又不是國朝初立到處缺人手的時候,哪來這麼多官給你做?

  所以即便過了八九年、十來年那些出去候缺的官員還有沒候到的,整天在衙門裏讓上官當書吏使喚,端茶倒水。


  這時候就能體現出庶吉士的強大之處了。


  人家被館選進入翰林院后,可以坐館三年,期間學學東西,整理整理文書,雖然沒什麼油水,但勝在穩定。


  三年一到,自動升一品,羨不羨慕。


  這時候同年的進士們可能還在候缺呢!

  三年之後庶吉士們還要經過一場考試,考過了就能留在翰林院,俗稱「留館」,考不過就是「散館」,離開翰林院。


  放在翰林院異常興盛的時候,大家肯定一股腦地想要留館,掂量著自己考不過,就走門路。


  但現在就不一樣了,基本沒人願意留館,大家都削減了腦袋往外鑽,爭取外放任職。


  因為這他們經過考試被選中后,也能立即被授予翰林院的實職,而且他們有個特權,叫帶缺就任。


  正常進士在殿試后要去吏部報道,還要經過吏部的一場考試,然後在吏部報道。


  然後這些人就被分配到六部、御史台、中書省等各個衙門去觀政……其實就是去端茶倒水打雜,順便學東西。


  觀政三個月後,視其表現能轉正的就轉正,不能轉正的再去吏部報道,這時候他們就能開始候缺了,等哪裏有出缺就能頂上去。


  候缺歸候缺,可即便是三甲的進士,都是正八品的京官官身,放到外面去那起碼是一個正七品的縣太爺。


  現在又不是國朝初立到處缺人手的時候,哪來這麼多官給你做?

  所以即便過了八九年、十來年那些出去候缺的官員還有沒候到的,整天在衙門裏讓上官當書吏使喚,端茶倒水。


  這時候就能體現出庶吉士的強大之處了。


  人家被館選進入翰林院后,可以坐館三年,期間學學東西,整理整理文書,雖然沒什麼油水,但勝在穩定。


  三年一到,自動升一品,羨不羨慕。


  這時候同年的進士們可能還在候缺呢!

  三年之後庶吉士們還要經過一場考試,考過了就能留在翰林院,俗稱「留館」,考不過就是「散館」,離開翰林院。


  放在翰林院異常興盛的時候,大家肯定一股腦地想要留館,掂量著自己考不過,就走門路。


  但現在就不一樣了,基本沒人願意留館,大家都削減了腦袋往外鑽,爭取外放任職。


  

  手機站全新改版升級地址:https://,數據和書籤與電腦站同步,無廣告清新閱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