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滿朝奸臣,你讓朕怎麼當千古一帝> 第一百七十一章 李靖進宮,托著寶塔的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七十一章 李靖進宮,托著寶塔的

  今天的局勢其實和李乾最初的那幾次朝會差不多。


  同樣是百官反對,魏徵贊成。


  這樣的情況讓李乾看魏徵越來越順眼。


  要是沒有這個唯一反對的人,滿朝大臣的力氣都往一處使,那他這個皇帝可就是什麼也做不成了。


  如今,朝局形勢雖然相似,但李乾卻不是當初的那個李乾了。


  「秦相,魏卿家,還是無需多言了。」


  李乾開了口,後面還想幫腔秦檜、形成大勢的大臣們只得暫時收聲。


  他笑呵呵地望着下方的秦檜:「朕也知道此事有些弊端,那些民間上來的草書中,定然也是良莠不齊,所以朕不會全都看,而是會令人挑出些值得看的,再給朕送來。」


  大臣們聞言,紛紛一怔。


  如果這樣的話,似乎也不是不能接受。


  說是百姓們的進言,但皇帝能看到什麼,還是取決於這個選擇的人……


  趁著大臣們猶豫的功夫,李乾順勢將事情定下來:「這個衙門就先叫……廣聞司。」


  「主官司務暫定為正八品,下設兩名正九品司丞便可。」


  正八品?

  聽到這個品銜,大臣們一陣齜牙咧嘴,神情不一。


  魏徵忍不住道:「陛下,此職是不是過小?」


  「不小啦!」李乾哈哈地笑着道:「接納百官奏章的通政使乃是正三品,接納百姓這些雜亂草書的人,低上整整十品,怎麼也不過分吧?」


  大臣們以前也被皇帝陛下戴過高帽子,但唯獨這一次是被戴的最舒坦的一次。


  他們向來自詡比下面那些泥腿子高貴的多,如今聽了這話簡直不要太合乎心意。


  李乾嘴角勾起一抹微笑,大臣們並非自命清高,如果硬要說的話,這可能能用官僚兩字來解釋。


  穿上了這身皮,他們下意識就會做出一些與百姓隔絕的舉動,以凸顯他們的地位。


  自古以來,西方的貴族們發明了異常繁複的禮儀,而大乾也是差不多,平民百姓的衣着、住宅等等都有規定,超過便是僭越。


  如今百姓們的遞上來的草書用八品官收,而大臣們的奏章則是三品的衙門負責,這豈不是又一次體現出了階級?

  李乾覺得,起碼在這一點上,這些大臣們不會反對自己。


  不過想必這些人還不知道自己的後手,大臣們的奏章要抄在邸報上發放,百姓們的草書自然也要摘抄在報紙上。


  也不知道到時候這些人又是什麼表情。


  乾陽殿中,隨着李乾話音落下,諸多官員一時陷入了沉寂之中。


  李乾見狀輕聲笑了笑:「若是無事的話,這廣聞司之事就先定下來吧。」


  只是秦檜卻突然開口了。


  他皺着眉頭問道:「陛下,不知這廣聞司是設在哪一個衙門之下?」


  李乾輕笑着道:「朕之前都說了,不會麻煩朝中的諸位卿家。」


  「所以,這廣聞辦不會設在任何一個衙門中,而是單獨孤立出來的一個衙門。」


  秦檜當即拱手回道:「陛下,為解君憂,敢辭其勞?」


  「陛下要聽百姓之言,中書省願領此差事,幫君上分憂。」


  蔡京似乎是想到了什麼,也開口道:「陛下,不如將這廣聞司如教坊司、道錄司等衙門一般,劃歸禮部統轄,如此一來也是方便。」


  大臣們都用好奇的眼神望向這倆人。


  由官職知大小,這話雖然不是絕對,但卻適用於大部分情況。


  如今看那司務只是正八品便知道,這個所謂的廣聞司就不是什麼重要衙門。


  或許只是皇帝陛下弄出來的玩票的東西,新鮮勁兒過了,他還記不記得有這個小衙門都是兩碼事。


  至於在這裏爭嗎?


  「不用那麼麻煩。」


  朝中還是有聰明人的,即便沒看出李乾的後手,秦檜和蔡京也想把這個小小廣聞司攬過去。


  不管有沒有用,總能算作一個後手。


  李乾笑着道:「朕閑來無事的時候看一看便可,若是這個統轄,那個統轄的,太上綱上線反倒不好。」


  「百姓們的話,隨意看看就好,主要還是為了平息京城中的流言。」


  「難不成二位卿家還想將此事正式做起來,讓這廣聞司與通政司一樣,加一個正三品的廣聞使?」


  他笑着笑了笑頭,道:「這也太過小題大做了吧!」


  「陛下聖明,百姓上的草書,就當是城中的流言、勾欄里的戲曲,閑來無事在其中尋些樂事便可,無需太過重視。」


  通政使羅龍文躬身道:「還請陛下以奏章為重,以朝政為重,還是將廣聞司衙門單獨立在三省六部之外較為合適。」


  他是通政使,自然不願意再見到一個職能、地位都相似的衙門出現。


  羅龍文想要淡化這個廣聞司的存在,可要是這玩意兒被納入了一個部門中,頭頂上有了大哥罩着……


  那這廣聞司的地位就會不可避免地開始提升。


  「陛下,若取通政司之例,廣聞司確實不該歸於其他衙門管轄。」


  吏部右侍郎吳省蘭也道:「同為掌上奏進言的衙門,通政司完全獨立與三省六部之外,廣聞司應當也是如此。」


  魏徵也再次開口道:「陛下,臣也以為廣聞司不該受別的衙門統屬。」


  李乾笑着點點頭:「幾位卿家所言都有道理,甚合朕的心意。」


  秦檜見狀也沒了咒念,無奈地道:「陛下,那這正八品的廣聞司司務該從何選拔呢?」


  李乾皮笑肉不笑地看了他一眼,你管的還真是挺寬的。


  「事發突然,這廣聞司之事,朕也是一時之想法,只能先試一試。其中具體細則,朕一時也沒有想好。」


  他沉吟了片刻,抬起頭來道:「先從翰林院選一個頂上吧,後續如何,朕考察之後再定。」


  「是,陛下。」


  吳省蘭當即應聲道:「吏部定會儘快定好人選,呈送陛下聖斷。」


  李乾笑望着秦檜和蔡京:「秦相和蔡卿家覺得如何呢?」


  還能如何?


  你踏馬都定下來了,還能怎麼着?


  兩人齊齊拱手道:「臣等並無異議。」


  要是大事爭一爭也無妨,可若是為了這麼個八品的蠅頭小官,就和皇帝在朝會上頂牛,那實在是殊為不智。


  「好。」


  李乾微微一笑:「若沒有別的事,那就散朝吧。」


  百官沒人應聲,李乾起身向殿外走去。


  大臣們也懷着複雜的心情,依次退出大殿。


  不管怎麼說,在城中傳的沸沸揚揚的草書之事終於即將結束。


  大家再也不用擔心,整天被人以異樣的眼神看着。


  至於那新出來的廣聞司……下意識便被人忽略了。


  八品的職位,定然不能作為轉遷之階,所以這地方對京官的升遷毫無幫助。


  而篩選百姓草書,向上傳遞的事兒,也不像是什麼肥差,不會有什麼油水。


  這麼一個既不能陞官,又不能發財的地方,時間一長,誰還記得?


  也不對,說不定會成為發配官員的好去處。


  以後再貶了個什麼官,也能直接扔到那裏去,整天和泥腿子們粗鄙的草書打交道……


  紫微殿中,李乾面上卻是帶着笑意。


  多虧了這麼多天的鋪墊嗎,今天的目的算是達到了。


  只要這廣聞司的架子搭建起來,李乾就能慢慢地往裏面填充東西,令其不斷豐滿起來。


  當然,不能一蹴而就,要是李乾現在就滿城的發行報紙,必然會讓大臣們跳腳。


  這種事兒要慢慢來才行,而且這廣聞司的司務,必須要選擇一個可靠、而且有能力的人。


  「義父,是不是以後就不能再去傳那些小草書了?」


  呂布神色還有幾分失落,顯然是有些捨不得這個差事。


  「別急,以後還有機會。」


  李乾笑着道:「日後朕還會安排你做這種事兒。」


  經歷了近些日子的事兒,他深刻地體會到了有一群聽令於自己的,能做這種暗中營生的人有多麼重要。


  就拿這廣聞司的成立之事來說,要是沒有呂布、老太監他們的配合,定然是不可能完成的。


  若李乾自己在朝會上提出來,那就太過突兀,定然會被百官警覺。


  而現在有那些謠言的影響,廣聞司是為了消弭城中的謠言存在的,這就讓事情順理成章。


  李乾覺得百官也能想清楚,有這麼個地方,百姓們有了宣洩和開口,謠言會消散的更快。


  所以他們也默許了成立這所謂的廣聞司,才能讓李乾一償所願。


  這次嘗到了有人替自己暗中做事的甜頭,他不想放棄了。


  下意識地,李乾想到了兩大著名特務機構,錦衣衛和東廠。


  他打量着眼前的呂布和老太監,不斷點頭,越發覺得這兩人是可造之材。


  「義父?」


  呂布被他的眼神看得發毛,忍不住開口問道:「不知道何時還要再去撒小草書,布也得提前做準備才行。」


  李乾回過神來,笑着道:「不是撒小草書,而是去做別的事。」


  他站起身來,望着呂布,面上還帶着幾分笑意:「奉先,你放心,以後這種事兒絕對不會少的。」


  呂布一臉驚喜:「謝義父!」


  李乾微微一笑:「不過不能着急,朕還得好好想想。」


  錦衣衛和東廠這玩意兒可不同於廣聞司,這可是文官最為痛恨的特務政治,就算武將們對其也不一定有什麼好感。


  要想把這玩意兒堂而皇之的推出來,可要比廣聞司難多了。


  ……


  朝會散去之後,皇宮中的衙門便開始快速運轉起來。


  在某些特殊事情上,朝廷總是有難得的效率。


  中書省的詔令很快擬完,通過了皇帝、門下省的批示,發往京兆府。


  不到中午,一張張告示就在城中貼好了。


  熾烈的陽光下,有許多好事的百姓圍在京兆府衙門的申明亭前,好奇地觀望着裏面的人和告示。


  「怎麼回事兒啊?聽說以後不讓看小草書了?」


  「真的假的?不是說朝廷不管這事兒嗎?」


  「這些當官的真是吃飽了撐的,寫個小戲文都能礙着他們啊?」


  「你寫的是戲文?別人不說,你自個還不清楚嗎……」


  不僅是京兆府衙門前,永壽、興安兩縣衙門前也有不少百姓正在圍觀,人群中傳來一陣陣驚呼聲。


  「別嚷嚷,別嚷嚷,這下邊好像還有字兒呢!」


  「……可將文書遞交至廣聞司,嚴禁私下傳播……廣聞司審查篩選后,呈送至宮中定奪……」


  「這什麼意思啊?廣聞司是個什麼地方?」


  「還能交到宮裏?這麼厲害?」


  「厲害啥?給你交上去,到了公堂上還不讓官老爺打死?」


  「就是啊,這是騙你去送菜呢,真是笨……」


  大多數百姓並不具備寫那些小草書的能力,而有能力寫的人大多卻不怎麼相信這事兒。


  誰不知道那些當官恨小草書都快恨的牙根痒痒了,你現在湊上去,那不就是找死嗎?


  而且,你閑着沒事兒干,往那地方寫那八卦事兒幹啥?

  人家給你發錢,還是給你發糧食?


  吃飽了撐的沒事兒干?

  而且這種事兒從來都是私下裏傳的,還沒有你寫了領導的八卦,上交到人家手裏的事兒。


  不過有了這廣聞司的事兒,終究還是分散了城中百姓們的注意力,讓大家的怨氣稍稍減弱了幾分。


  又不是完全不讓你寫,是你自己不敢過去而已,怪得了誰?


  只是,這京城中最不缺的,就是膽大的人。


  「反正也沒說要寫名字,難不成寫都不敢寫了?」


  人群後方傳來一道豪放的聲音,引得百姓們紛紛側目。


  一個身着圓領黑綢袍的中年人正提着一包行李,從小馬車上跳下來。


  「這個廣聞司在哪?我還偏要寫寫看看。」


  圍在外面看熱鬧的幾人一邊感慨著愣頭青,一邊笑着問道:「這位朋友一看就是人中龍鳳,想必來頭不凡吧?」


  那舉人傲然一笑:「不才,在下正是從漢陰郡而來,到京城趕考。」


  眾人一邊稱讚他,一邊悄悄離遠了幾步。


  那人也不在意,洒然一笑,便大步走向了前方的京兆府衙門。


  諸多百姓見他真敢上,一邊感慨他的勇氣,一邊覺得很不理解。


  難道這人真是閑的蛋疼了嗎?


  那舉人大踏步走到京兆府衙門前,問守門的兩人壯班衙役道:「請問那告示上的廣聞司究竟在何處?」


  「不知道。」兩個衙役都搖了搖頭:「不知道有這個衙門。」


  「不知道?」


  那舉人皺眉,反手指著申明亭方向:「那告示上寫的明明白白,能寫了東西遞到廣聞司,你們怎麼不知道?」


  兩個衙役本來是喪門神般的存在,往常路過京兆府的百姓見了他們都繞路走。


  只是今天卻被人這麼質問,一時間都氣的牙根痒痒。


  但眼前這人是個舉人,這種人最是難纏,一旦沾上比牛皮糖還噁心,非得粘掉你一塊肉才肯罷休。


  其中一個衙役只得強忍着厭煩道:「我們確實不知道,你還是到別處問問吧。」


  「你們京兆府貼的告示,反倒讓我去問別人?」


  那舉人吹鬍子瞪眼地望着這幾個衙役,不過他似乎也知道這些小吏很難纏,所以也沒有進一步的過激舉動,而是罵罵咧咧地轉身回去了。


  「真晦氣……」


  這邊的百姓好奇地望着憤憤而歸的他,直到舉人解釋后,才驚訝出聲。


  「他們也不知道廣聞司?」


  「說來也奇怪,我從小就是在京城裏長大的,也沒聽過又什麼廣聞司啊?」


  「誰知道呢?這玩意兒是不是官府拿出來糊弄咱們的啊……」


  雖然只有少數人才敢去這所謂的廣聞司,但這件事兒還是代替小草書,成了城中百姓們的交談熱點。


  而在皇城中的李乾,也在為此事頭痛。


  「翰林院就剩下這麼幾個歪瓜裂棗了嗎?」李乾無奈地望着眼前吏部送來的名單。


  下方的吳省蘭大汗,就算這是真事兒,可您老也不能這麼說啊!


  「陛下,這幾年翰院是人才凋零,有些青黃不接……」


  李乾輕輕嘆了口氣,也明白他的話。


  在曾經的大乾,翰林院也輝煌過很長一段時間。


  但自從李乾的爺爺英宗皇帝開始,這一切就變了。


  翰林院強盛的根基在於皇帝和日講制度,他們負責東宮皇儲的教導,負責給皇帝日講,也就是講課。


  這樣的一個部門,想不強盛都難。


  皇儲登基之後,怎麼可能虧待自己的老師呢?

  翰林院也由此漸漸發展成了一個非常清貴的衙門,出過不少宰相、尚書。


  但後來這種情況漸漸改變,原因還是出在皇帝身上。


  那位英宗皇帝當皇儲時就不是省心的主,從李乾也從書籍上看到過那位老人家的事迹,不得不說,比自己會玩多了。


  他在東宮時就異常排斥翰林院的老學究,到了當上皇帝,更是直接停了日講。


  換句話說,這位不僅是天天曠課,而且還直接把老師給辭退了。


  而李乾的爹,也就是穆宗皇帝的行為同上面這位也是如出一轍,一看就知道這是父子倆。


  到了李乾這裏……只能說祖孫三代的基因很強大,他又干出了一樣的事兒。


  在這一連三代的努力下,翰林院從一個清貴無比的衙門,漸漸淪落到了現在狗不理的地位。


  其實在李乾看來,翰林院衰落的例子特別適用於「權力中心論」。


  皇帝就是權力的中心,誰更接近皇帝,誰就能掌握更多的權力。


  當然,那是曾經的情況,如今早就不一樣了。


  權力的中心早就從皇帝身上分散了出去。


  但只要李乾肯努力,權力還是會漸漸地轉回他的身上,畢竟皇帝才是名正言順的萬民之主……


  下方的吳省蘭望着神色不定的皇帝陛下,心中也是有些忐忑,忍不住解釋道:

  「陛下,這廣聞司的司務是正八品,吏部也不能無緣無故地將六品、七品的人貶官放到廣聞司。」


  「而在翰林院之內,八品官員只有翰林博士、典籍,九品官員只有翰林侍書和翰林待詔。所以可供選擇的人也就不太多。」


  現在翰林院的爛歸爛,但還是有一個清貴的名聲。


  但廣聞司那種地方……去了肯定要天天和泥腿子們打交道,這清貴之名也就沒了。


  所以根本沒人願意捨棄翰林院的唯一優勢,往新成立的廣聞司跑。


  李乾揉了揉眉頭:「朕知道了,但這幾個人……」


  他翻動着這幾個人的資料,實在是有些無奈。


  其中要麼是在翰林院熬了許多年的書獃子,要麼是六十多歲馬上就要致仕的老頭兒,這樣的人怎麼能用?


  吳省蘭訕笑着道:「陛下,您不妨先就和挑個人先用着,再等幾個月,等到明年的新科進士出來,再從其中擇一良才,充任廣聞司司務之職。」


  「那些進士們眼界都不高,給這麼一個官兒,想必有大把的人都願意去。」


  李乾聞言考慮了片刻。


  現在是十月多,殿試則是在明年四月舉行,也就是說……還有半年?

  李乾斟酌了一會兒,還是道:「那就先從這些人裏面挑一個。」


  沒辦法,他當時在朝會上都說了,要在翰林院裏邊選,現在也不能剛轉過頭就不認賬。


  而且半年時間,已經足夠大臣們適應廣聞司,到時候自己再整出什麼報紙來,他們應該也能接受……吧?


  「吳卿家,你覺得哪個人比較合適?」李乾望着吳省蘭。


  吳省蘭乾笑一聲,對李乾道:「陛下,臣以為翰林院典籍常秩此人為人正派,持事有度,或可幫陛下操持廣聞司。」


  李乾翻動着手中的一沓文書,不一會兒就翻到了這個叫常秩的人。


  「常秩,汝陰人,年六十七……」


  李乾看了一會兒,有些不解地抬起了頭,望向吳省蘭:「不知此人有何過人之處?」


  不挑個年輕力狀的嗎?


  吳省蘭急忙解釋道:「陛下,常秩此人雖然老邁,然而才學過人,學識淵博,人品正直,遇事自有一番氣度。」


  「若令此人掌管廣聞司,或許不會有大作為,但也不會犯什麼大錯,最為穩健。」


  「而且這廣聞司也是與百姓接觸的衙門,若選一老成之人去主持,也會讓百姓更加敬重……」


  李乾聽了一會兒,有些瞠目結舌,沒想到還有這種門道。


  吳省蘭話中的意思是,大乾人骨子裏都有尊老愛幼的優良思想和傳統。


  不需要常秩這個廣聞司司務有多好的名聲,只要他不去作惡,不臭名昭著,前去遞文書的百姓看在老人的份兒上,也不會對他太過無禮,也不會太吵鬧。


  如此一來就能免去許多不必要的爭端。


  李乾輕輕點頭,這貌似也有些可行?


  「好,既然吳卿家都這麼說了,那就依你之見。」


  「將常秩調任廣聞司擔任司務,至於兩個司丞就一定要選年輕力壯的人了,替著司務做一些力氣活也行。」


  「是,陛下。」吳省蘭當即應聲。


  李乾又接着道:「廣聞司衙門選好在哪了嗎?」


  「回陛下,已經選好了。」


  吳省蘭當即道:「臣和通政司商量了一番,準備將其放在皇城南門,通政司之側。」


  「讓通政司空出幾間值房來,給廣聞司用。」


  李乾思索了片刻,還是搖了搖頭:「不妥。」


  「通政司接的是百官奏章,放在皇城之南自然合適,但廣聞司接的是百姓的文章,又如何能放在皇城?哪個百姓能遞的進來?」


  吳省蘭一臉敬佩地拱了拱手:「陛下聖明,思慮周全,臣就沒想到這點。」


  李乾卻不會被這種馬戲騙住。


  說吳省蘭沒想到這事兒,可能性不大,這貨大概是早就想到了,只不過是故意那麼說的。


  留下一點非常明顯的錯誤,交給上司來指正,給上司留下一點改進餘地和指點的成就感,這貨真是……


  老職場人了。


  李乾沒理會這個,而是接着問道:「能不能讓京兆府衙門空出靠外的一塊地方來?先把廣聞司的衙門安置在那裏。」


  「廣聞司衙門裏的一應雜務、防衛工作,全都由京兆府衙門的衙役負責。」


  吳省蘭當即拱手道:「是,陛下。」


  「臣這就回去同京兆府商討一應事宜。」


  「好。」李乾點點頭:「若他們還有疑問,就讓王令尹來尋朕。」


  「還有,常秩若願意去做這個廣聞司司務,就讓他上任之前來見朕一面。」


  這個衙門性質特殊,自己還是要重視起來的。


  「是,陛下。」吳省蘭再次應聲:「常秩年將致仕,定願意在最後幾年為君分憂。」


  他已經從李乾的話中體會出來,皇帝陛下似乎格外看重廣聞司這個衙門。


  既然如此,那就不能如之前的打算一樣了。


  李乾卻是一愣,從吳省蘭最後這句話里聽出了點意思。


  不過他也並未多說,而是任由吳省蘭就此告退。


  不得不說,有李乾的囑咐,吏部的效率還是蠻快的,京兆府那邊也沒什麼異議。


  只是幾個房間,幾個做雜事的衙役,對他們來說根本算不了什麼,很快就辦的妥妥的。


  而與此同時,李乾的第一任廣聞司務,也來到了他這裏。


  「臣翰林典籍常秩,參見陛下。」


  李乾的政事堂中,還是頭一次進來綠袍官兒,這讓他都有片刻的失神。


  這人容顏蒼老,鶴髮白須,腰背也有些許的傴僂,只是身上的精氣神還是足夠的,雙目明亮,並不是那種老的動不了的人。


  這也讓李乾暗暗鬆了口氣,吳省蘭也不可能給自己推薦那種太不靠譜的人。


  「常卿家,請起。」


  出於對老人家的尊重,李乾還喊道:「大伴,賜座。」


  「謝陛下。」


  常秩明顯有些驚訝,先是謝了恩,隨後才坐到了圓凳上。


  「常卿家。」李乾笑呵呵地望着他:「以後升任了廣聞司務,可莫要再自稱翰林院典籍了。」


  翰林院典籍是從八品,而廣聞司務則是正八品的官,升任一說倒也合適。


  只不過李乾知其一不知其二,京官的品級的含金量高於外官,可從前的翰林院鼎盛的時候,翰林院的官員品級還要高於京官。


  正六品的翰林侍讀充日講官,是敢和正三品的六部侍郎叫板的。


  所以,聽了李乾的話,常秩微不可查地嘆了口氣,眉宇間也閃過一抹說不出是落寞還是無奈的意味。


  「陛下,臣不過一無用之身,在翰林院治學多年,所接觸都是經史子集,只會紙上談兵,並未與百姓有過太多交集。」


  「如今貿然接此重任,唯恐辜負聖恩,辦不好廣聞司的差事。」


  李乾聞言一怔,倒是對他高看了一眼。


  不管能力如何,他能認識到自己的缺陷,有這種自知之明,就足以讓李乾另眼相待了。


  實際上,這也是如今大多數所謂「清貴」官員的通病。


  只會嘴上指揮,真辦起事兒來一塌糊塗。


  「無妨。」


  李乾如今都把人叫過來了,怎麼可能還擺出一副猶猶豫豫的樣子?


  他早就權衡過常秩的優劣了。


  「常卿家,你不必太過擔心。」


  李乾笑着道:「之前吳部堂向朕舉薦了你,朕又看了你這些年的履歷,方知翰林院中竟然有常卿家這般遺才。」


  「從前擔任清貴官職,而後在朝中做的不錯的大有人在,比的祠祭司員外郎李格非,先前便是國子監的太學博士,如今照樣把禮部的差事做的很好。」


  「今日廣聞司之差事,也不過是一個歷練,待常卿家熟練朝政之後,朕再有安排。」


  當然,前提是你做的很好。


  常秩卻沒吃李乾畫出來的大餅,而是苦笑着道:「陛下,近年來臣身子漸漸不適,恐怕已不能再擔任要職了。」


  「臣只想再為陛下效力幾年,便乞一無用骸骨歸鄉。」


  正常來說,大乾的朝臣們是七十歲致仕。


  有許多混不下去、或者不願意接着混的官兒致仕的早,還有很多混的很好,很當紅的官則可以更晚致仕,甚至干到八九十都不奇怪。


  李乾卻笑着搖搖頭,跟他客氣了兩句:「常卿家的身子骨兒還是很健朗的嘛!要是有什麼不舒服,朕安排太醫院的人過去為你瞧瞧。」


  常秩苦笑一聲,做了一輩子官都沒這待遇,怎料臨到致仕了,卻被想起來了。


  他正要再言,政事堂外突然傳來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


  「陛下,吳國的捷報來了!」老太監的特色公鴨嗓遠遠就傳了過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