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吳蜀戰略
以諸葛亮的修為當然看得出鄧芝的本相,一條水蛇能幻化人要歷經千數年,而立於朝堂之上又不被那些衛道士誅殺更是罕見的緊了,要知,這可是蜀山腳下啊。
不過,鄧芝是在劉備入蜀之後方入仕途,這期間,蜀山門人正與諸葛亮斗得你死我活,當然沒有時間去理會這些妖門中人。不過,諸葛亮聽說其是鄧禹之後,不由對其刮目相看,落世於這般將相之家,本就是與這位光武中興之福將有著無數牽連,顯然不可與平常妖門中人並論。
但此時的朝堂之上,因為鄧芝的一番論調充斥了火藥味,廖化雙眼腥紅聲音都因為激動而帶著幾分悲愴:
「鄧尚書,俺是個粗人,不懂什麼政治,但也知道俗理。從古至今,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先皇百天未過,尚未下葬,你可敢在先皇棺前說這番不忠不孝的話?這與政治有什麼關係?你又將聖上至於何地?」
廖化聲情並茂,說話間渾身顫抖不止。
鄧芝正欲出言反駁,劉禪已經打了個圓場道:
「眾愛卿不必如此,聯只是隨口問問,今日就到這裡吧。」
廖化一干眾將忿忿而走,鄧芝亦嘆了口氣,眉頭深鎖,夾雜在人群中轉身奔殿外而去。
「鄧尚書留步!」
鄧芝回過頭,卻是諸葛亮自身後走上前來與自己并行,忙欠身恭敬道:
「丞相。」
諸葛亮洒然一笑:
「陪本相走走。」
鄧芝點了點頭,跟著諸葛亮的腳步徐徐而行。
兩人踱出大殿時,早已被眾臣遠遠甩在身後,諸葛亮充滿磁性的聲音響起:
「伯苗(鄧芝)隨先皇多久了?」
「臣自先皇入蜀便追隨先皇,至今已有九年之久了。先皇文治武功,勤政愛民,實是蜀國百姓之福。唉!只可惜先皇去的太早了。」
諸葛亮點了點頭:
「先皇輾轉荊益,打下這諾大基業著實不易,你今日在朝堂之上所言,深合亮意!」
鄧芝一副受寵若驚的樣子看著諸葛亮:
「謝丞相。」
諸葛亮沉呤片刻方詢問式地望著鄧芝道:
「所以亮有意要你辦一件事。」
「丞相但有差遣,芝敢不效死力?」
諸葛亮哈哈一笑看著鄧芝:
「那你便依亮之意出使東吳,解除舊隙,重新與東吳結盟。」
鄧芝眉頭微皺,卻不語遲疑。
諸葛亮依舊帶著笑意看著鄧芝:
「怎麼?不敢?」
鄧芝忙道:
「丞相,非是芝不敢,只是今日朝堂之上……丞相你也看到了,臣官微言輕,只怕受不得這幽幽眾口,實不敢妄自出使東吳。」
諸葛亮知道他的意思,不由神情一舒:
「無妨,待來日亮奏知陛下再去不妨。」
鄧芝聞言這才應了下來。
相較於蜀國的內憂外患,東吳卻也正為是否出兵伐蜀而猶豫不決,魏國態度誠懇,還難得為之前的伐吳一事低三下氣賠不是,更承諾只要拿下西蜀,吳魏平分蜀地。但吳國上下也分為戰和兩派,東吳佛門力主伐蜀,諸葛亮是闡教弟子,自封神之後便一直是百道之長,滅蜀可謂意義非凡;而以張昭為首的道門則持反對態度,他們以吳國短短一年曆經兩次大戰需要休養生息為主,魏國狼子野心為副,力主聯蜀。
孫權眼見雙方各執一詞,都不能以東吳的大局出發,終是難以決斷,只好問計於陸遜。
自陸遜夷陵之戰後,名聲大噪,又是輔國將軍,又是江陵侯,又是荊州牧,身兼數職,東吳軍權盡歸其手,儼然一副軍方一號人物的姿態。
收到孫權來信,陸遜權衡再三,終還是採取了個保守的態度,整軍備戰,坐觀成敗,待勝負已分,再做決斷。若餘三路取勝,則直取成都;若餘三路敗退,則再圖他法。這樣的決斷還是賣了地皇的面子,畢竟若不是四軍齊出的話哪裡能製造出那種兵臨城下四面楚歌的效應?這樣蜀國壓力也會減少不少。陸遜在這方面也是仁志義盡,若蜀國連三路都打不下,那他存在也實在沒什麼意義了。
這個決斷也得到了東吳各方的認可,於是,東吳方面終於做出決斷——暫緩出兵。
對蜀戰略方定,吳主孫權便收到了一封來自蜀國的信。
孫權展信看罷,意氣風發,朗聲一笑道:
「蜀南中三郡盡降我東吳,真天佑我東吳!」
趙咨陪著笑道:
「西蜀方經夷陵之戰,元氣未復,又經新主登基,根基未穩,曹魏集四路兵馬共同討伐西蜀,實是置西蜀於死地!現下,蜀南中三郡盡叛,便如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看來西蜀算是走到頭了。」
張昭聞言心頭為之一震:
「大王,西蜀與我東吳唇亡齒寒,西蜀若亡,曹丕便再無顧慮,我東吳危矣呀,大王!」
孫權對此也深為顧忌,眉頭微皺,正欲言語,趙咨卻道:
「張老言重了!我東吳有長江天險,楚漢爭霸時更有三千楚士可亡秦一說。如今,我東吳帶甲百萬,文臣武將比之西楚霸王更是不勝枚舉,何懼之有?」
張昭正待開口回應,趙咨卻續道:
「劉備征吳時可曾顧慮過唇亡齒寒?現下就怪不得牆倒眾人推了!大王,臣等乞請兵馬趁機擴大戰果,以免便宜了曹魏!」
張昭心道:好一張伶牙俐齒!不禁反駁道:
「大國之間,豈可如此意氣用事?若魏國拿下西蜀,我東吳危矣!還望大王深思啊!」
一時間,佛道兩家各執一詞,各有說法。
孫權捏著這封信,不由笑道:
「諸位何必心急?現下咱們只談南中三郡,至於西蜀嘛?便先看看曹丕的三路大軍境況如何再作決斷。南中三郡欲降我東吳,難道還指望孤會對其失以援手不成?」
趙咨暗嘆道:
「依臣之見,南中諸郡不過是想獨佔一隅,降我東吳只是想借我東吳威名震攝西蜀罷了。」
張昭卻道:
「大王,依老臣之見,南中三郡降我東吳定是居心叵測!三郡降吳不降曹,似有挑撥之嫌。」
張昭話未畢,趙咨冷笑道:
「張老未免太過瞻前顧後了吧?西蜀與我東吳早已兵戎相見,就算主和也絕不在我東吳,卻要看他西蜀的態度了。」
趙咨話里話外透著譏諷,言語間流露出對張昭主和的不屑,不禁勾起了孫權對赤壁之戰的回憶。當年曹操百萬雄師兵臨赤壁,張昭力主降曹,若非周郎力排眾議,又豈會有東吳的今日?想至此處不由哈哈一笑道:
「趙咨所言正是!既然三郡降我東吳,孤又豈會懼哉?盡收了便是!」
說至此處,高聲謂左右道:
「擬旨,封雍闓為永昌太守,其餘諸郡皆受我東吳節制!」
孫權這個旨擬地頗有意思,他封雍闓為永昌太守,可問題是永昌並不在孫權轄區,那麼這個永昌太守也只能作為空談了。雍闓若是真想成為永昌太守,便只能自己爭取了,好一招驅狼吞虎的毒計。不管三郡是何居心,先挑撥你個天翻地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