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心地無私 滿街聖人
第148章 心地無私 滿街聖人
嘉靖五年,王陽明五十五歲。
正月里,諸夫人周年這天,王陽明帶著兒子,媳婦抱著孫子,一起到墳上祭拜,告訴諸夫人:她當奶奶了,張純如就要被迎進門了。
紹興的樹葉綠得急,花開得早,出了正月,花開葉綠。春暖花開中,張純如被娶進了伯府。蜜月里,新夫人就懷上了老先生的骨血。這可真是枯木逢春、老樹抽新枝了。王陽明臉上有藏不住的笑意。
陽明書院需要人守著,王畿、錢德洪、何廷仁和黃宏綱被王陽明封為教授師,日常守在書院,替王陽明指導新入門的弟子。王陽明自己,則在書院和伯府之間來回走動。弟子們來來往往,你走了我來了,像流水一樣。紹興陽明書院的建造,最早是王艮的主意,王艮在嘉靖三年就提議建書院。春上,王艮來到了書院。與王陽明見過禮,王艮的第一句話就是:「先生,真是太奇怪了,弟子這段時間遊走各地,不管到哪裡,在泰州,在廣德,在紹興,所到之處,所見之人,都是聖人!先生,這是怎麼回事?」王艮四十四歲,兩鬢已經現出絲絲白髮。王陽明對著王艮,沉默了一會兒,輕輕吟誦起了自己的詩句:「個個人心有良知,自將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王陽明吟誦完,便不再說話。
王艮會心地笑著,好像是自言自語,好像是在問王陽明:「這就是良知?!」
王陽明輕輕點頭,說道:「良心才有良知。良心乾乾淨淨,就像一面鏡子,乾淨的鏡子,不管照進去什麼,都是乾淨的。心頭的良知就是聖。得了良知,天地都會變得安詳,是不是?」
王艮驚喜地點著頭。
錢德洪探究地看著王艮的臉,想從他臉上找出異樣來,嘴裡小聲念叨著:「這就是聖人?」
王陽明看了一眼錢德洪,再轉向王艮,道:「這不是聖人,聖人心裡沒有聖人的念頭。汝止,你不能把念頭止在聖人上。止的功夫,是初步功夫。至善的心中,沒有小人,沒有凡人,沒有賢人,更沒有聖人,沒有任何概念化的東西,只有一個清清楚楚的良知。用禪家那些說法,你目前這叫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已經不簡單了。但是你想想,牛糞與鮮花,畢竟不一樣。」
這時,董沄從外面進來,向大家招呼道:「夫子!汝止也來了!」說著話他向錢德洪點頭示意。王陽明招呼道:「從吾道人,你這是從哪裡來呀?」
董沄說道:「從海寧來,這次不是渡海,是繞道杭州,走運河過來的。夫子,這一路走來,您說說,是我的心變了,還是我的眼神變了?我怎麼看滿街都是聖人,海寧、杭州、紹興,滿街聖人。」
王艮看著董沄,會心而笑。錢德洪驚訝地端詳著董沄的眼神,再瞅瞅董沄的白鬍子,想從眼神和白鬍子里找到不凡之處。他看看董沄,又打量王艮,試圖尋找到兩個人的相同之處。王陽明哈哈笑出了聲,笑得很爽朗,笑得很開心,絲毫沒有爵爺的矜持,絲毫沒有師道的尊嚴,開心得像鄉下的老農。老農站在自家地頭,望著黃澄澄豐收在望的稻田,就是這樣的開心。董沄被笑得莫名其妙,他看了看王艮,又看了看錢德洪,想從兩個師弟眼神里找到先生開懷大笑的原因。
王艮只笑不語。錢德洪羨慕地看著董沄,解釋道:「從吾道人,你滿眼聖人,汝止兄也是滿眼聖人,你們不謀而合了。先生覺得,這是我們書院的盛事,是吧,先生?」
董沄探詢地看向王艮,王艮笑著點點頭。
王陽明對董沄說道:「從吾道人,滿眼滿街聖人,對我們修學良知的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境界,是一個純善的境界,但還不是至善,還不是良知。若能不停留在這個境界而是再進一步,會更好;若停留在這個境界沾沾自喜,卻也平常。從吾道人,你跟他們說說這從吾道人的來歷。」
董沄平靜了下來,說道:「這兩年跟隨夫子學良知,與海寧那邊的詩社聯繫不多。一幫新老詩友紛紛勸留我,他們說,老詩友這麼大年齡了,渡海過江跑到紹興,何苦呢!學什麼良知呀。他們說苦!他們哪裡知道,我現在正好相反,是脫離了苦海,脫離了牢籠。去年臘月,下著大雪,我要來陪先生守歲,正要出門,我大兒子董谷跪在大門外,哭著求我在家過年。他們哪裡知道,學良知,是我所好,我要跟從自己的所好。所以,我乾脆改號以明志,從吾道人就是我的新號。」
王艮說道:「好,從吾所好,從吾道人。」 王陽明問道:「從吾道人,你說說,這從吾里有什麼學問?古代的讀書人學習是為了自己,為了哪個自己?單純為自己是不是自私自利?」
董沄說道:「夫子總教人立志,弟子這個號,就是表明心志。至於說為自己不為自己,弟子還沒想過。先生,這裡有什麼大學問?」
王陽明對王艮和錢德洪說:「汝止,你們說說看。」
王艮說道:「修身為自己,修去私心,修來良心。天地萬物都是一體,能修到這一步,說是為自己也行,自己就是天地萬物;說是為天地萬物也行,天地萬物就是自己。」
王陽明點著頭道:「汝止說得對!這個我,分大我和小我,中間還有個不大不小的我。只知道吃飯睡覺的我是小我;有善有惡的我,這個是不大不小的我;良心的我是大我,這是天人合一的我,只有這個良心才有良知。從吾道人從的是這個大我。是不是,從吾道人?」
董沄會心地笑道:「我自然要從良心的我。」
王陽明笑眯眯地說道:「說起來,還不止三個我,一個念頭就是一個我。」王陽明看向王艮和錢德洪。
錢德洪若有所思地輕輕點頭,問道:「先生,剛才您吟誦詩句,有句是『自將聞見苦遮迷』,您說聞見遮住了良知,那麼聞見和良知是什麼關係?」
王陽明說道:「歐陽德來信也問了這個問題。歐陽德知六安州,在六安州建了一座龍津書院。我是這樣答覆他的:見聞知識,雖然不是良知,卻是良知的作用。就像鏡子一樣,擦得乾乾淨淨,照得清清楚楚,這是良知;蒙上灰塵的鏡子,雖然不清楚,畢竟也能照一照,照出來的結果,就是見聞知識。鏡子就是良心,鏡子蒙塵,是人心,鏡子乾淨了,是良心。」錢德洪輕輕點了點頭。
夏去秋來,時光如梭。中秋到了,圓月當空。天上是圓滿,地上是喜慶。王陽明的良知學說日益成熟,並傳遍了天下。伯府內的碧霞池畔,擺滿了桌椅,有酒,有菜,有月餅。在座的王陽明的弟子,有上百人。碧霞池上的天泉橋上,擺著主桌,董沄陪著王陽明。
錢德洪主持儀式,第一項是王陽明撫琴吟唱:「我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山河大地擁清輝,賞心何必中秋節。」
吟唱后,王陽明請大家吃月餅。吃過月餅的弟子們,自由賞月,有投壺遊戲的,有划船賞月的,有吹簫鳴笛的,有吟詩歌唱的。清雅的歌聲喚醒了碧霞池內已經入睡的金魚……
十一月十七,張夫人生了個大胖小子,王陽明取名叫正聰。老年得子,十分珍貴。紹興府新知府黃綰是河南息縣人,正德十二年進士,他模仿當年魯昭公送鯉魚祝賀孔子得子孔鯉的古禮,登門送上三條大鯉魚。山陰縣知縣吳瀛,會稽縣知縣林炳,各自上門祝賀。親戚朋友、弟子們,連著熱鬧了幾天。老樹開花的消息還驚動了九十多歲的舅姥爺岑東隱老先生,他特意從餘姚趕到紹興祝賀。滿月宴上,給岑舅姥爺當陪客的是老狀元王華的同年舉子靜齋先生和六有先生,兩位都已是九十多歲的白鬍子老頭。三位人瑞的賀禮是三首詩。王陽明答謝唱和了三首詩。張夫人抱著孩子走到這一桌時,白鬍子看黃嘴叉,老眼看小眼,百歲看滿月,四張臉都是天真的笑,天真地笑著的三位人瑞,這一刻也成了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