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王陽明(全集)> 第104章 山洞小住 縣學勸俗

第104章 山洞小住 縣學勸俗

  第104章 山洞小住 縣學勸俗

  王陽明會同各官、地方里老規劃好未來和平縣的選址,選定兩處巡檢司的新址,布置好留守兵力,於三月初八開始撤軍,向北翻過九連山,於三月十五途經龍南縣的玉石仙岩。


  平生喜好山水的王陽明,被這座平地而起、高達百丈的玉石岩留住了腳步。玉石岩色如白玉,分上岩、下岩和新岩。更吸引人的是岩上有孔山洞,洞內寬敞,容得下數百人聚會。這座洞名為玉虛洞,洞頂有圓形天窗,可以承接日精月華;洞底有一眼龍井,深不可測,像人心一樣深奧。撤軍前的三月初四,還在浰頭的時候,王陽明已經寫好了向朝廷要求退休的《乞休致疏》,他在疏中說,朝廷派遣自己來南贛的任務就是剿滅四省邊界的土匪,如今任務完成,朝廷應該讓自己解甲歸田了,自己很想回到紹興會稽山上的陽明洞天去養養病,補補精氣神,養心修道。打了一年多仗,對解甲歸田越來越嚮往。去年打罷桶岡,在茶寮駐紮時,他就謀划著戰後的退休生活,在《茶寮紀事》詩中就表明了心思「乞身已擬全師日,歸掃溪邊舊釣台」。在更早的漳南剿匪時,他也一門心思地想著,回到浙江和徐愛一同開荒種地,像陶淵明一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楊璋、郟文、邢珣、危壽跟在王陽明身後,攀岩觀覽。龍南縣知縣盧鳳跟在隊伍後頭做導遊。盧鳳因為去年二月池仲容攻打信豐縣城時堵截不力,被王陽明奏明朝廷,停發了半年的俸祿,曾經心中儘是不滿,好在如今池仲容已經徹底完蛋,他沒有了後顧之憂,心情這才好轉。盧鳳熱情地介紹道:「王都憲,龍南比鄰浰頭賊窩,縣內又有本地賊眾,敝縣到任的五年來,百姓流離逃命,田地拋荒。如今有王提督揮軍剿匪,王師告捷,為民除害。現在,老百姓吃了定心丸,全縣四野,到處一片忙碌,都在忙著春播,」盧鳳說著,指著山腳下,「山腳下是桃江,夾江兩岸都是桃花。滿山谷盛開的桃花,就像敝縣上萬百姓一樣,都在熱情洋溢地迎接王都憲呢!」


  王陽明很高興,桃江的名字讓他不由得再次聯想到了陶淵明和他的《桃花源記》。陶淵明有自己的桃花源,王陽明有自己的陽明洞天。會稽山中的陽明洞天,與這個玉虛洞相比,就顯得太淺太小,如果不是洞外搭建上屋棚,住人都很勉強。和貴州龍場的東洞相比,龍場缺少了桃江水的靈氣。更主要的是,在龍場時,自己是龍落平川,不得不縮著脖子,夾著尾巴;在這裡,則是龍翔九天。剿匪大捷,揚眉吐氣,山民里老沿途歡呼慰勞,感恩戴德。前者小吏欺凌,後者百官擁戴;一個失意時,一個得意時;一個地上,一個天上。


  邢珣因為強烈要求撤軍,與王陽明剿匪要斬草除根不留後患的思路不合,招致王提督不悅。雖然最終王提督聽從了自己的撤軍請求,但在邢珣心中,因為沒有毫無保留地和上官保持一致,心裡還是多少有點不踏實。這時候,他稍微帶著討好獻媚的口味說道:「王提督,下官聽說您在會稽山有自己的陽明洞天,不知道那和這座玉虛洞相比,有何高妙之處?」


  王陽明笑著說道:「不如這裡!」


  邢珣說道:「唉!玉虛洞雖好,可惜不能搬到王提督仙鄉紹興。」


  王陽明笑著說:「人在天地間,不過一個匆匆過客,哪裡是家?能在哪裡住上兩個晚上,都可以叫家。」


  邢珣賠著笑說道:「對對!人生處處都是家!下官有個提議,紹興有個陽明洞天,龍場有個陽明洞天,贛州不能沒有個陽明洞天。這裡乾脆就叫陽明別洞吧,楊兵憲、郟都指揮使,你們二位意下如何?」


  楊璋笑著附和道:「王都堂剛才可是說過,住過兩晚上才能叫家。」


  盧鳳揣摩著頂頭上司邢知府的心思,猜准了手握「軍法從事」大權的王陽明的心思,不失時機地介紹道:「王都憲,各位長官,這山洞裡有宋代萬歲爺御賜的圖書一百多卷,下官斗膽請求各位官長,在此耽誤兩日,幫助小縣鑒賞一下這一百多卷古書。擱平常往日,小縣請也請不到各位老先生、老大人。」盧鳳說著,對著王陽明就跪了下來。


  楊璋、邢珣、郟文紛紛看著王陽明。王陽明有些心花怒放,點著頭說道:「如此甚好!甚好!」 邢珣賠著笑說道:「王提督一旦住過,就可以稱家了。這個陽明別洞的名字,是否可以定下了?」


  王陽明樂得臉上笑開了花,說道:「如此甚好!甚好!」


  王陽明當晚駐紮在了玉石岩,就住在陽明別洞,他在此一連住了四天,不忍離去,並且詩興勃發,寫了《回軍龍南》三首組詩。楊璋、郟文、邢珣、危壽、盧鳳,各自與王提督唱和了一首。雁過留聲,人過留名,王陽明在玉石岩寫就了記功碑文,勒石《平浰頭碑》,作為留念。


  三月十九,王陽明來到龍南縣城,住進了城西北的縣公館。龍南縣城周長四里多,只有西、南、東三座城門。王陽明率領文官武將,在城隍廟舉行了獻俘儀式,之後視察縣城。在被連綿春雨泡得塌了架的南門前,見門匾「熏風門」掉落到了地上,王陽明沉了臉,邢珣陪著皺眉。盧鳳跪在泥地上,磕頭磕得前額上滿是泥。最後來到了縣學。小縣的縣學只有十二個秀才。縣學教諭繆銘是王陽明的浙江老鄉。受繆銘的邀請,王陽明在縣學明倫堂給秀才們做了一場講學,同時也算一場現場辦公。王陽明拿出三份文稿,一份是在南安剿匪后發布的《諭俗文》,一份是新近寫就的《告諭》,一份是在回軍途經九連山時所作詩稿《回軍九連山道中短述》。


  楊璋、郟文、邢珣、危壽、盧鳳等官陪坐在明倫堂後面,繆銘在台前站著主持。


  王陽明拿起詩稿,說道:「這次講學,就從這首詩的其中兩句說起,『莫依謀攻為上策,還須內治是先聲』。詩意就是學問,學問是修身的學問,學問就是政治。就從這次浰頭剿匪作比,和我們修身、養生一樣。懂得養生,就會注意自己的飲食起居,別餓著,別撐著,別凍著,別熱著。如此一來,即便一時疏忽,染上風寒,頭疼發熱,稍微調理一下就好,還不至於傷筋動骨。如果平時對身體不管不顧,等大病上身,就只好下重手了。修身是這樣,修心也是這樣,平常看管好自己的心,不惹事不惹禍,自然平平安安。如果自己看管不好,要靠別人來看管,不是牢獄之災,就是殺身之禍。我們這些秀才,讀書人,知書達理,將來做了官,管理一府一縣,用的就是這個道理;即便不做官,教書育人,教的也是這個道理;再退一步,即便不做官,也不教書,讀書人也要為社會做個榜樣,以身作則。社會出亂子,根源在於風俗不美,要想社會和美,就要改變風俗。因為我們是讀書人,我們知書達理。」說到這裡,王陽明面向後排的官員說道,「危節推,本院新近制定的這份《告諭》,就是為了改變民俗民風,你要把它和這份去年在南安頒發的《諭俗文》放在一起,在龍川、龍南兩縣廣泛張貼。」危壽起身拱手,說道:「下官遵命!」


  危壽被委託經辦和平新縣的籌備駐防工作。


  王陽明繼續說道:「我們讀書人,自己修身修心,引領社會風氣;不識字的老百姓,我們以身作則,教書育人。教書育人,就要多辦學校。多建兵營,不如多建學校。辦學校,請先生,能花幾兩銀子!興師動眾,幾萬大軍,一年半載,花費多少銀子!這賬一算,誰都能明白,哪一個合算。更何況,教書育人,是吉祥;動刀動槍,對朝廷,對官府,對百姓,都是大凶大惡!楊兵憲、邢府台,回到贛州,你們的首要任務是興辦社學,要用詩書禮樂熏育子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