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王陽明(全集)> 第92章 籌備圍剿 提督軍務

第92章 籌備圍剿 提督軍務

  第92章 籌備圍剿 提督軍務

  七月初五,王陽明封發了《南贛擒斬功次疏》,向朝廷報功,為有功人員請賞。


  七月十五,王陽明向九江知府汪隸、吉安知府伍文定、汀州知府唐淳、惠州知府陳祥、潮州府程鄉縣知縣張戩、撫州府東鄉縣知縣黃堂、建昌府新城縣知縣黃文鑾、袁州府萍鄉縣知縣高桂、吉安府龍泉縣知縣陳允諧發送徵調命令,催令他們準備,聽候南贛巡撫衙門的隨時調用。


  七月二十六,朝廷對漳南剿匪功勞賞賜的聖旨到了贛州。巡撫衙門擺設香案,王陽明、楊璋、黃宏、郟文、邢珣、馮翔、宋瑢一起跪迎聖旨。傳達聖旨的是北京行人司衙門的一位行人,是今年的新科進士季本。季本面南而站,手捧聖旨,宣讀道:「漳南剿匪成功,得益於你號令嚴明、指揮調度有方,各級官員忠心勤勞。捷報奏來,朕心嘉悅。各有功人員按功行賞,王守仁俸升一級,賞銀二十兩,紵絲布兩匹,另行文嘉獎,以資鼓勵。望你盡心竭力,修明武備,多方設法,剿滅四省邊界十來年來的頑匪,安靖地方,勿負朕望。欽此!」


  季本宣讀完畢,把聖旨交給王陽明。與季本一同前來的兩位舍人,分別用托盤把四錠紋銀和兩匹紵絲布轉交給季本,季本再一一頒賜給王陽明。儀式結束,大家紛紛向王陽明道賀。王陽明即席發言:「各位同人,漳南剿匪成功,本院功勞微薄,為什麼這樣說呢?剿匪計劃出自朝廷,戰略戰術謀定於兵部,指揮作戰歸功於各級官佐將領,馳騁戰場奮勇殺敵的是官軍民壯,這其中,本院僅僅是嚴明號令而已。大家知道,本院曾經有《申明賞罰以勵人心疏》,就是請求朝廷賞罰要嚴明及時。今天看,朝廷是接受了本院這個呈請。賞微功鼓勵人心,罰小過使人警誡。俗話說,敢重金買死馬的人,不愁買不到千里馬。朝廷的用意,大家要清楚。現在剿匪大戰當前,我們上上下下,不能辜負聖上對我們的期待,人人要盡心竭力。戰場上剿匪,要奮勇殺敵;城池防守,要小心謹慎,不給山賊土匪有機可乘;後勤保障,要及時迅速,保質保量。本院一定秉承聖旨要求,有功必賞,有罪必罰。」


  大家各自散去。季本這才向王陽明行弟子禮:「弟子恭賀先生得此殊榮!可喜可賀!」


  王陽明笑著示意季本起身,說道:「明德,祝賀你金榜題名。說祝賀,聽聽可以,但是要不動於心,寵辱不驚,一心做事。尤其是剛剛進入官場,俗話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個人面對強大的官場,就像風中的柳絮,這就更需要站穩腳跟。怎麼站穩腳跟呢?身不由己,官身不能不聽從衙門的號令,但是心,一定要自己做主。只要心定,身子就不會歪。」


  季本一直點著頭,聽王陽明說完,說道:「先生的話,弟子記住了。先生,弟子來時路過南京,聽說……聽說……先生……」季本欲言又止,望著王陽明,神情悲傷。


  王陽明不解地看著季本,責怪道:「明德,做人要坦誠,說話要坦率。」


  季本不安地看著王陽明,說道:「先生……先生……曰仁他……」季本眼中有些淚光。


  王陽明疑惑地望著季本,問道:「曰仁春上有病,我知道。是不是……」季本點了點頭。


  王陽明說道:「病重就快些治,別耽誤了!」


  季本苦著臉,搖了搖頭。


  王陽明問道:「是不是走了?」


  季本點了點頭。


  王陽明愣住了。季本叫了一生「先生」,哭喪著臉,再次鄭重地點點頭。王陽明回過神來,狠狠地抓住季本,問道:「你說曰仁……他走了?」


  季本再次點著頭,眼淚流淌了下來。


  王陽明突然發了脾氣,咆哮道:「明德?你!」一聲「你」字后,突然住了口,他閉上眼,一手按著前額,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再緩緩地呼了出去,緩聲問道:「明德,你說曰仁他……」


  季本淌著淚說道:「先生,曰仁沒了,五月十七。」


  王陽明喃喃道:「曰仁沒了!沒了!」王陽明淚眼婆娑地仰望著天空,好像在搜尋徐愛的影子,嘴裡有氣無力地訴說道,「曰仁……這是老天在要我的命呀。曰仁,你……你是我陽明的顏回呀。」


  季本著急地喊道:「先生,先生,你沒事吧?」


  王陽明搖搖頭,眼睛不看季本,悲戚地說道:「曰仁買了地,等著我回去,開荒種地,過田園生活呢。」王陽明緩緩擺手,示意季本,和他緩步向後堂走。王陽明像自言自語,又像對身後的季本說道:「曰仁說過,他有一次做夢,到了南嶽衡山,有個老和尚拍著他的背說,曰仁與顏回一樣多的學問,一樣短的壽命。」


  王陽明回到後堂,吩咐王祥道:「《聞曰仁買田霅上攜同志待予歸》,把這首詩找出來。」王祥去柜子里找詩稿。


  王陽明坐在書案后,眼裡噙著淚,說道:「明德,俗話說人生有命,我們儒家說君子造命,我命在我不在天。你看看曰仁,做夢也成了真。做夢怎麼會成真呢?」


  季本俯身在桌案前,貼近王陽明,說道:「先生,這夢恐怕是定境吧?」


  王陽明看著季本輕輕點點頭,自言自語道:「曰仁說過,要掛印歸田,跟著我學道,說朝聞道昔死可矣……王祥,研墨!」


  王祥遞上詩稿,磨好墨。王陽明把詩稿看了一遍,掏出手絹擦了擦眼,一氣呵成一篇《哭徐曰仁》。


  毛筆剛剛擱下,南安報警使者來到了後堂。使者氣喘吁吁,跪地稟報:「嶺北道兵備副使楊大老爺,差遣小人稟報南贛巡撫衙門都堂王都老爺,今日寅時,大賊謝志山,勾結高快馬,圍攻南安府城。」


  王陽明立刻鎮定精神,平靜地問道:「多少賊眾?」


  使者說道:「回稟都老爺,有兩千來人。」


  季本新來乍到,吃驚不小,嚇得後退了一步。王祥心裡一驚,收拾文稿的手一哆嗦。


  王陽明簡單寫了幾個字,遞給王祥,說道:「封給楊兵憲!」王祥看了一眼,內容是:「攻打賊巢,中途截擊。大膽用計,小心用兵。」王陽明問使者:「楊大老爺有什麼請求嗎?請兵還是求計?」 使者說道:「回稟都老爺,楊大老爺只讓小人彙報賊情。」


  王陽明吩咐道:「本院知道了。你下去用飯歇息,然後把信帶給楊大老爺。」


  使者拿著信下去了。季本不解地問道:「先生,贛南土匪這麼猖獗,膽敢攻打府城。大膽用計,用什麼計呀?」


  王陽明說道:「蟊賊的伎倆早在為師的掌握中。為師早已頒授了退賊之計,前方將領只需依計而行。攻城,他們也賺不到什麼便宜。不過,這是幾窩老賊,有十幾年的道行,城中已有重兵把守,他們竟敢光天化日之下攻打府城,可見氣焰囂張。為師已有部署,現在是軍馬錢糧陸續到位,他們囂張不了多久了!」


  季本離去后,王陽明坐在書案前,對著《哭徐曰仁》的文稿黯然神傷。徐愛是王陽明的第一位入門弟子。世俗家庭,一家一姓,要延續香火,要傳宗接代,都很看重長門長孫;學問門派,一宗一派,要延續慧命,要傳播道學,對首座弟子也很看重。徐愛對心學能理解能踐行,親和力強,仁愛醇厚,能團結人。在南京,能有二三十位弟子聚集到鴻臚寺演禮大廳,聽講心學。他們幾乎都是徐愛宣感測召來的。這幾年,徐愛有心記錄了王陽明講學的言行,沒準過幾年,他也會有像《論語》和《孟子》一樣的書卷面世。徐愛在老家買了地,原本師徒有約,希望都能早早辭官歸田,求道自樂呢。往後……王陽明一臉悲戚。「我失去了首位弟子,我妹妹年紀輕輕,就守了寡。曰仁……」


  九月初十下午,南贛巡撫衙門禮房幾位書吏參加,贛縣知縣宋瑢親自指揮,在巡撫衙門大門前搭建彩棚,擺設香案。彩棚橫額一幅大字「慶祝南贛巡撫衙門王都憲提督軍務」,彩棚兩側是一副對聯,上聯是「萬歲聖明,四省八府一州大地同沾雨露」,下聯是「皇恩浩蕩,千山萬峰兩江生靈俱蒙恩澤」。第二天上午,迎接聖旨儀式正式開始。


  行人季本宣讀聖旨:


  著王守仁提督南、贛、汀、漳等處軍務,換敕與他。欽此。


  江西南安、贛州地方,與福建汀、漳二府,廣東南、韶、潮、惠四府,及湖廣郴州,地界接壤,山嶺相連,其間盜賊不時生髮,東追則西竄,南捕則北奔。原因在於地方各省,各自為政,彼此推諉。先年設都御史一員,巡察前項地方,但是責任不專,不能申明賞罰以勵人心。今因你所奏《申明賞罰以勵人心疏》及兵部覆奏,特改命你提督軍務。軍馬錢糧,由你方便籌劃;盜賊生髮,設法剿捕,不得肆意招撫蒙蔽,遺留後患。官員兵壯,文職五品以下,武職三品以下,如在軍前違期、逗留、退縮,由你軍法從事。


  ……欽此!

  楊璋、黃宏、郟文、邢珣、季、馮翔、余恩、危壽、宋瑢,以及贛州衛、南安所、信豐所、會昌所各指揮、各千戶,贛州府學、贛縣縣學的秀才,福建漳南道、湖廣郴桂道、廣東嶺東道和南韶道各道派駐巡撫衙門官佐列隊站班,陪著王陽明跪迎聖旨。


  宣讀完「提督軍務」的聖旨后,季本再宣讀「頒賜令旗令牌」的聖旨。


  聖旨:王守仁提督軍務,為提振軍威,特頒賜令旗令牌八面,供你調度軍馬使用。小心愛惜,不得損壞。欽此!

  王陽明接過來聖旨、令旗、令牌。


  王陽明面對大家,道:「本軍門一介文弱書生,承蒙朝廷看重,授予提督重權,本軍門深感驚懼。只因手中的權力越大,肩上的責任就越重。朝廷賦予重權,目的是為了徹底剿滅匪患,還地方安寧。過去剿匪屢屢失利,正如聖旨所言,盜賊猖獗,是因為招撫太濫;招撫太濫,是因為兵力不足;兵力不足,是因為賞罰不明,是因為賞罰不及時。為此,本軍門一定會賞罰分明,激勵人心,提振士氣,剿滅頑匪,以報皇恩。衙門各級官員、衛所、巡檢司、民壯中有敢違抗軍令、懈怠失職、敗軍誤事者,定將軍法從事,絕不寬貸。」


  楊璋首先抱拳高聲祝賀道:「祝賀軍門!恭喜軍門!」然後再宣誓道,「下官願聽軍門號令,用心勤勞王事,剿滅頑匪,上報浩蕩皇恩,再報軍門知遇之恩,下濟南贛黎民蒼生。」


  其他官員也表示將遵王陽明軍令。


  然後是遊街宣傳。巡撫衙門出動了全副儀仗。與尋常儀仗不同的是,遊行隊伍最前頭撤去了「迴避」的大牌子,只留一張「肅靜」的大牌子。肅靜大牌子后,四個人舉著一面碩大的紅色托盤,托盤上面墊襯著金黃色的綢緞,綢緞上面是一方錦盒,錦盒內是聖旨。接下來是一塊碩大的牌子,兩個人一同舉著,牌子上書四個大字「提督軍務」,再後面並排四個人,各自擎著一面令旗。再后並排四個人,各自托著一個托盤,上面各是一枚令牌。然後是騎在馬上的新任提督王陽明。再後面是百官、秀才、軍士方陣、民壯方陣。遊行隊伍從西門大街東行到涌金門,向南穿行,繞過衛府衙門,再回巡撫衙門。


  巡遊沿途的道路兩邊站滿了看熱鬧的人群。人群都遵循巡撫衙門的告示,男人兩手拤腰,肅然站立;女人兩手相疊,安放腹部,做一個萬福手勢;小孩兩手自然下垂,立正站好。


  九月十二,剿匪戰備會議在巡撫衙門中堂召開,參加會議的有楊璋、郟文,以及湖廣郴桂道和廣東南韶道的兩位代表。王陽明端坐大堂,身後大堂上,頭頂上方的匾額已經改成了「提督軍務」;左側,插豎著四桿令旗,右側懸挂著四枚令牌。


  王陽明笑著說道:「八月二十五,大賊首謝志山勾結廣東高快馬,再次糾集兩千賊眾,攻打南安府城。這次和上次一樣,他損兵折將。上次生擒七匪,斬首四十五顆,楊兵憲,這次具體是多少?」


  楊璋一抱拳說道:「這次生擒四十二人,斬殺一百五十七人。賊眾狼狽逃竄。王都堂,現在土匪的囂張氣焰被打下去了,只龜縮在賊巢中不出。湖廣大軍已經集結,南安境內,根據王都堂的部署,各兵已經把守要害位置。知府季和指揮來春屯兵府城,指揮姚璽和縣丞舒富屯兵上猶,指揮謝昶、千戶林節屯兵南康。防守的態勢已經形成。敝道以為,這個時候正可趁勢出兵進剿。」


  王陽明點點頭說:「三省圍剿要在九月開始行動,大軍已經開始集結。三省圍剿得有一個總計劃,方便互相協調。本院這段時間一直在考慮。為了節省時間,本院先說思路,各位再補充。本院以為,圍剿事涉三省,地分東西南北,圍剿要遵循這樣幾個原則:一、要分先後主次。匪區主要分佈在江西南安府上猶、南康、大餘三縣,湖廣郴州的桂陽、桂東兩縣,廣東樂昌、仁化、乳源三縣,和龍川、龍南兩縣。龍川距離上猶有四百里,即便三省合圍,也圍不了這麼大的地方。這就要分先後。二、當合兵則合兵,當分兵就分兵。上猶縣的橫水和左溪大賊巢,深入南安腹地,離湖廣有三百里遠,江西一省兵力就可以剿滅。桂陽、桂東匪區和上猶桶岡賊巢,地處江西和湖廣兩省交界,這個就需要江西和湖廣兩省圍剿。廣東兵剛剛打完廣西府江剿匪戰,隊伍集結慢,軍馬疲乏,江西湖廣兩省圍剿時,廣東兵只在邊界把守攔截,防止流賊流竄廣東和嚴防廣東賊眾接應即可。廣東樂昌、仁化、乳源三縣與湖廣的宜章、桂陽兩縣接壤。剿滅南安和郴州土匪后,廣東軍隊以逸待勞,和湖廣軍隊圍剿樂昌、仁化、乳源三縣的土匪,江西軍隊只在大余縣邊界把守攔截。西線剿匪成功后,再由江西和廣東軍隊圍剿龍川浰頭和龍南縣的土匪。這樣圍剿減兵省糧,有勞有逸。第三,原則上各省軍隊不得越界,湖廣土兵和廣東狼兵不能進入江西境內。這樣就可以避免土兵狼兵不分青紅皂白濫殺無辜,盡量減輕對戰區百姓的騷擾。楊兵憲、郟都閫、各位,這是本院的初步計劃。具體細節,各位再補充。」


  楊璋說道:「王都堂,有一點,敝道提請王都堂考慮,就是戰區內土匪和良善百姓的分辨問題。根據往年的剿匪經驗,大軍壓境,土匪潰敗四散,不少土匪或者買通或者威脅,躲藏到守法百姓家。分辨不清兩者的後果,要麼是枉殺無辜,要麼是土匪矇混過關,留下遺患。往年曾經發放小旗,作為標誌,但是弊端不少。請一定想一個萬全之策。」


  王陽明點點頭,說道:「楊兵憲言之有理。我們不能濫殺無辜,守法百姓一定要發給標誌,戰時派兵守護,但是更不能遺漏放跑土匪。善惡如何分?這個通過十戶編甲聯保,應該已經很清楚了。關鍵就是抓落實,一人窩匪,全家連坐;一戶通匪,十家有罪。鼓勵大義舉報,獎勵有罪投官。土匪頭子,一個也不能放過。大戰過後,必須搜索,一家一戶,要搜索一遍。還有什麼?」


  郟文說道:「王都堂,卑職有一個想法,回稟給王都堂。圍剿,就要圍而不漏。您說的上猶匪區,由江西和湖廣軍隊圍剿,江西兵在東,湖廣兵在西,南有廣東兵把守攔截,那麼北邊誰來把守攔截,會不會有漏洞?」


  王陽明點點頭,說道:「郟都閫這個顧慮很及時。圍剿如果三面圍,一面漏,那就成了驅狼,是以鄰為壑,等於禍害了北邊吉安府的龍泉縣、萬安縣,甚至是贛州府的興國縣。這個疏忽不得。本院將命令龍泉縣知縣陳允諧統領本縣及萬安和永新三縣民壯在北邊攔截。楊兵憲、郟都閫,你們還有什麼要補充的?」


  楊璋說道:「王都堂,官軍集結到南安境內,勢必造成贛州後方空虛,惠州知府陳祥也被調赴南安參與圍剿,這樣龍川所在的惠州後方兵力虛弱。龍川浰頭池仲容這隻老狐狸,會不會為策應西線土匪,趁機出劫?或者直接就是為了財貨而出劫?」


  王陽明答道:「土匪的本性是爭利。有利則出頭,無利不起早。南安境內大軍壓境,浰頭池仲容不至於敢出兵救應。若說乘虛劫財,倒有可能。不過這個,本院自有辦法。池仲容頑匪,禍害地方近二十年,屢撫屢叛,賊性不改。但是為了防備池仲容搗亂,影響南安圍剿,這次還要安撫他。等西線剿匪騰出手來,再來處理他。」王陽明沒有再說下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