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弟子赴任 臨行請益
第67章 弟子赴任 臨行請益
十月,王陽明升為從五品員外郎,改文選司。排在六部首位的吏部,一共四個司,文選司又排在第一位,掌管天下百官的升遷調動。
王陽明的弟子王道,雖然是新科進士,年齡只比師父小四歲,已經三十六歲了,他被分配到了南直隸應天府府學做教授。赴任前,他來向王陽明辭行。
王道落座后,從袖口裡掏出一張紙展開,對王陽明說道:「先生,弟子讀書幾十年,一直與書本打交道,馬上要上任了,還是有些擔心,覺得自己學問還沒有成熟,臨行想請先生再講一講。」
王陽明笑眯眯的,點點頭,說道:「這一段時間,新科進士到各地上任,好幾位來辭行請益,擔心的問題有共同性。」王陽明笑著指了指王道攤在桌面上的問題清單,「說說你的擔心。」
王道說道:「以前只是讀書,聽先生講學后才知道,聖賢學問是身心學問,弟子自己還沒有學到身上心上,怎麼去教學呢?教什麼呢?」
王陽明笑眯眯地說:「誠甫,我要先祝賀你了!」
王道疑惑道:「祝賀我?弟子正誠惶誠恐呢。」王道字誠甫。
王陽明笑著說:「不管幹什麼事,信心最重要。孟子說過,有三件事,是君子人生中最快樂的事,一是父母健在。誠甫,你家二老身子骨很硬朗,你打算把雙親接到應天,隨時盡孝?」
王道點了點頭。王陽明接著說道:「第二件事,我們聖賢的門徒,挺立天地間,問心無愧,坦坦然然,可以用一個『誠』字概括。什麼是誠?不欺人,不欺天,不自欺。做到了誠,問心無愧。多自在!第三件事,就是你要做的事,得天下英才,教育他們,教育他們學聖賢做聖賢,培補天地正氣。三件事你佔全了,誠甫,我還羨慕你呢。」
王道笑著說:「快樂是快樂,但弟子怕誤人子弟。」
王陽明點點頭,說道:「你這種謹慎態度正是我們要提倡的。好了,言歸正傳。誠甫,你現在應該快樂,應該自豪,管理一所府學,又是南京應天府的府學,是應該高興。你現在要把擔心變成信心。你問教什麼?你學了什麼就教什麼。」
王道不解地問道:「我都學的什麼呢?」
王陽明說道:「古代的君子,自己做到了什麼就教什麼,教的是自己踐行過的、驗證過的。比如,誠甫,你這一個『誠』字,你體驗到哪一步,就教到哪一步。因材施教,最終目的是要歸於善。孔子已經給我們樹立了榜樣,一個仁字,對張三是這樣的解釋,對李四又是那樣的解釋,這就是因材施教。這是不是說,教學就沒有一個規矩呢?有呀!因材施教,就是規矩。千教萬教,教人為善,就是規矩。為什麼因材施教?因為人各自的稟性不一樣。教人為善,因為人性是一樣的,人之初,性本善。教學,就是教學生恢復他們各自的本性。自古以來,教學就是教這個。這是教學的內容,這是教學的規矩。」
王道點了點頭,說道:「弟子明白了。一句話,教是教善,學是學善。教學就是恢復人性中的善。先生,關於學校的學規,您有什麼建議嗎?」
王陽明說道:「如果想省事,古人有現成的,就是朱文公為白鹿洞書院製作的《揭示》。如果自己制定,」王陽明對屋外喊了一聲,「王祥,把書櫃中陳文鳴製作的《學規》找出來。」王陽明對王道接著說道:「這是我在朋友楊名父書房裡見到的。陳文鳴,號靜齋,靜齋先生曾在湖廣任學憲,也是朋友。我隨手抄了一份。」王陽明接過王祥遞上的《學規》,交給王道,「你可以抄一份。這本《學規》,很細很周密。周密是優點也是不足。記住,《學規》貴在簡明扼要。」
王道接過《學規》,笑著說道:「先生這又是對弟子一個身教,處處留心皆學問,心勤手勤。」王道瀏覽過一遍,道:「這對弟子很實用。先生,府學教授雖然官居末品,大小也是個一把手,一把手免不了管人,人員管理上,還望先生指教。」
王陽明笑呵呵道:「人人都要這樣問。管理別人與管理自己實質上是一回事兒。知道怎麼管理自己,自然就知道如何管理別人。能管理好自己,就能管好別人。人性是一樣的,自己喜歡的,別人也喜歡;自己討厭的,別人也不會喜歡。以身作則,就是不言之教。」 王道再問道:「先生,這些都是學校的事。關於身心學問,再請先生指教。」
王陽明笑著說道:「誠甫,學問哪能分這麼細?學校的事,既是教務,又是政務。無論教務還是政務,說到底,都是身心學問。別說教務政務,我們日常大事小事,呼吸之間,沒有一處不是身心學問,沒有一時一刻不是身心學問。睡覺有學問,呼吸有學問。小處說是養生,大處說是學道修道。前幾天,朋友汪景顏過來辭行,他要到直隸大名縣當知縣老爺,也是說到政務。我告訴他,功夫要用到變化氣質上。他以為這是身心學問,我給他一解釋,他認可了,政務離不開身心學問。方圓百里,幾萬人的身家性命,責任大,比不得一家一人。一個人的時候,你想哭想笑,是你一個人的事。當了縣太爺,利害當前,受磨難遭屈辱,即便你一肚子火,你能隨便發嗎?大事當前,你能驚慌失措嗎?能制怒,能沉靜,這是需要功夫的。誠甫,天下事紛紛擾擾,隨它千變萬化,出不了喜怒哀樂這四者。這四者,也正是我們身心學問的關鍵所在。教務、政務,都在其中。」
王道聽了高興得直搓著兩手,等師父說完,說道:「先生,萬變不離其中,萬變不離其和。這是中和之道。」
王陽明笑眯眯的,為王道的開竅而高興。
王道好像又想起了什麼,不再搓手,不再笑了,張著嘴,遲疑著。
王陽明笑眯眯地說道:「誠甫,儘管說。身心學問講究的就是一個坦誠。」
王道說道:「說到中和之道,聖賢說過,刀山能上,火海能過,中庸卻比上刀山下火海還難。先生說的道理,弟子懂。但是,弟子眼下還是擔心。過去,弟子求學的時候,遇到難纏的人,因為大家都是上學,沒有利害衝突,忍一忍,讓一讓,也就過去了。以後,教務中再遇上這號人,如果弟子做不到先生說的一心不亂,」王道倒吸了一口氣,又搓起了手,「畢竟不能一直忍一直讓一直躲避。」
王陽明點點頭,以示理解,然後說道:「我曾和儲柴墟先生、喬白岩先生專門討論過這個問題,就是君子如何與小人相處。首先,君子就是君子,決不能同流合污。小是小非,不是原則問題,不違背道義,能忍就忍,能讓就讓。如果被小人誹謗,被小人中傷,最好坦然一些,眼下世道,正人君子少,聖賢學問沒人講,世風民風惡,道德之士格格不入。如果我們過於義憤,疾惡如仇,不僅於事無補,還要招致小人的怨恨。這是私事。如果是公事,如果是大是大非,只能以直報怨了。」
王道一直聽著,想聽聽「直」是個什麼標準。王陽明卻沉默了。
王道等了一會兒,打破沉默,問道:「先生,以直報怨,怎麼直?怎麼才算直?」
王陽明直盯住王道的眼睛,平靜地看著,沉默著。王道被盯得低下了頭。王陽明說道:「怨氣是浮氣,浮躁之氣,我以靜氣和定心對待。浮氣總是要飄散的。什麼是直?直就是直心。直心就是道,直心就是德。德的古體字,就是上面一個『直』字,下面一個『心』字。直心就是道心,道心就是明明德的心。有了直心,自然知道怎麼對待。」
王道被繞迷糊了。他抬起頭來,不解地看著王陽明。王陽明再次盯住王道的眼睛,說道:「直心就是無私的心。心底無私,怎麼報怎麼對!」
師徒兩人沉默著,坐了一會兒,王道說道:「先生,弟子赴任應天府學,還因自從去年直隸霸州鬧起來民亂后,劉六、劉七匪首,來往奔襲山東,山東又有內亂,一年間,九十餘座城市被攻陷。弟子南下,也是為了逃難避亂。」
氣氛變得沉重起來,兩人默默無言地對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