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王陽明(全集)> 第14章 會試風波 屈居二甲

第14章 會試風波 屈居二甲

  第14章 會試風波 屈居二甲

  王守仁滿心在研學《武經七書》,琢磨綏靖邊境的對策。


  為了邊境安定,剿撫韃虜,王守仁探索是否可以胡蘿蔔與大棒,大棒就是嚴整武備,胡蘿蔔就是輸出文明,在野蠻人中傳播文明,傳播中華文化,比如辦一個草原儒學院之類的機構,用仁義禮智信來對野蠻人進行洗腦。有沒有這個先例呢?應該有!韃靼的先輩們曾經竊據神州大地,但是中華文化一脈相承,並沒有滅絕,這就說明前朝這個殘暴政權並沒有能滅絕中華文化。不管是學做聖賢,還是為了應對科舉考試,王守仁都要做一門功課,就是把中華文化從古到今,擰成一條繩,從前到后把它捋順理清。從伏羲到周文王、周公,到孔子、孟子、曾子、子思,一直到宋代的二程、朱熹,再到大明,這中間的元代不能斷代,王守仁搜索資料,元代有大儒,一是中原的許衡,二是江西的吳澄。許衡曾經當過元代的國子監大學校長,專門教授韃靼子弟「四書五經」。查到這個資料,給王守仁開辦草原儒學院的想法澆了一盆冷水,卻對他的進士考試大有幫助。


  弘治十一年十月,王守仁、倪宗正和張仲春三人為當年新舉人謝迪舉辦接風宴。謝迪為了參加明年的會試,提前來京投奔哥哥內閣大學士謝遷。謝迪的到來提醒王守仁,該全力投入明春的考試準備了。備考之前,王守仁想把這段時間以來創作的詩賦做一個總結,抄寫謄錄,裝訂成詩集,名《學兵一得》。詩以言志,高興時可以歡歌,憂傷時可以悲吟,把心中的喜怒哀樂和酸甜苦辣,融化為一個個漢字,錘鍊成一句句精美的詩句,傾訴成一首首蘊涵七情六慾的詩歌,煩惱喜悅一一傾吐乾淨,落得個肚腸乾淨、心胸平靜。王守仁發現,這幾年,寫詩作賦成了自己身心安靜的一劑良方。


  夢陽邊貢 兩位詩友

  李東陽的書房裡,已經先到的有六品官戶部主事李夢陽和八品官太常博士邊貢。


  王守仁一進門,對著李東陽鞠躬行禮,口稱:「西涯先生,請指教!」說著把自己的詩集雙手呈遞給李東陽。西涯是李東陽的號。李東陽招呼道:「伯安來了,給你介紹兩位新朋友。獻吉,廷實,這是王守仁,字伯安,餘姚才子。」王守仁一邊對著李夢陽和邊貢一一拱手致意,一邊聽李東陽的介紹,「這是李夢陽,字獻吉,陝西才子,弘治五年解元,六年進士。這是邊貢,字廷實,年齡不大,有實在學問,聖人的老鄉。邊貢二十歲已經名列秋榜。弘治九年進士。對了,伯安,你今天可是棋逢對手,詩遇識家。獻吉少年時有首詩,與你在金山寺那首『打破維揚水底天』有一樣的少年氣派。獻吉,不妨對伯安說一說你那首詩。」


  李夢陽已經不屑於回顧少年的童蒙之作,有些猶豫,邊貢認為李夢陽是不好意思,就起身站立著,抑揚頓挫地吟誦起來:「一步一步登高樓,手扶欄杆望北斗。不是青天遮望眼,望盡天下十八州。」


  王守仁一聽,確實和自己的金山詩一樣的境界,一樣人小氣派大。自己雖然已經不屑於過去的幼稚之作,但是他心裡知道,今天還真是結識了一位與自己旗鼓相當的詩友。


  三人序齒確定稱呼,李夢陽與王守仁同歲,生月大,為兄,邊貢年方二十三,為小弟。李夢陽弘治六年金榜題名后,不幸父母雙亡,回家為父母守孝六年,今年剛進京當值。李東陽和邊貢正在傳看著李夢陽的詩作,王守仁馬上喜歡上了李夢陽的兩首詩,一首是《秋望》,一首是《石將軍戰場歌》。李夢陽和王守仁一樣,青年才俊,操心國家邊患,憂心軍中無人。


  李東陽看過李夢陽的戰場懷舊詩和王守仁的學習《武經七書》述懷詩,很有同感,內閣首輔徐溥年高退休,年富力強的劉健接任首輔,已經把治理黃河有功的劉大夏提拔為兵部尚書,這位尚書蒞任伊始,就不辭勞苦,前往邊境視察。李東陽透露的這個軍情,多少寬慰了年輕人的憂國之心。李東陽五十二歲,堅守著詩會的規矩,只談詩學,不說朝政。


  胸有成竹 考場顯才

  弘治十二年(1499)的會試主考官,由皇上在考前十天親自選定,一是內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李東陽,一是禮部侍郎兼詹事府少詹事程敏政。確定人選后,封閉出題。程敏政學問好,考題由他擬定。


  《道德經》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程敏政出題本著軍事家的原則,以奇、偏、怪為指導思想。


  王守仁喜歡軍事,這幾年研究兵法。軍事智慧要靠綜合各種複雜的、微不足道的信息,歸納、分析以得出一個最簡單的結論。今年的考題沒有難住他。軍事需用智慧,不需要耍聰明,他已經二十八歲了,不會像三年前那樣,為了顯擺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干畫蛇添足的事了。


  會試,王守仁被錄取為第二名。


  考試結束,考生紛紛抱怨考題太偏太難,京師風傳南直隸省的考生唐寅和徐經賄買主考官程敏政,御史華昶彈劾程敏政受賄賣題。工科給事中林廷玉作為同考官,親耳聽到程敏政說,可能是自己的家僕泄露了考題。


  每年三月十五是殿試日子,是祖宗成例。皇帝親自主考,內閣大學士與六部尚書、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詹事府、翰林院各部、院、寺、府主官,一共十四人,是評卷官員。這是國家大典,一級衙門,二級衙門,大九卿,小九卿,維持秩序的錦衣衛將士,壯聲勢擺排場的金吾將軍,莊嚴得很,熱鬧得很。


  考題就一道時事論述題,是弘治皇帝要求各位考生幫助他解答一個疑惑:即位多年來,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兢兢業業,治理國家,怎麼一直沒有達到堯、舜、禹三代那樣的太平盛世,是世道變了,還是努力不夠?


  殿試前三名卷子由內閣確定,然後供弘治皇帝御筆圈點一二三。三位內閣成員中的兩位是王守仁父親的朋友謝遷和李東陽。但是這一年會試因為泄題風波,正在朝野議論的浪尖上,王守仁有這些關係,反而被故意壓低了名次。殿試后,春榜上,王守仁列二甲第六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