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儲備糧倉
第477章 儲備糧倉
明朝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歷史上少見的小冰河期。
在這個時期,極度的寒冷氣溫逐漸加劇,導致糧食產量驟然下降,明朝全國各地幾乎都在連年受災。
朱由校前世就看過一個研究論文,說明朝276年的歷史中,災害達到了1101次,平均下來相當於每年至少三次。
這個比例不可謂不高,更坑爹的是,在崇禎在位的十七年裡,乾旱等天災發生的頻率是最高的,幾乎年年天災乾旱,讓大明朝廷屬實扛不住。
而最嚴重的一次,就是崇禎十六到十七年的大旱災,伴隨著瘟疫等等,終於把大明朝廷搞崩潰了。
但等到崇禎皇帝上吊自殺,李自成攻破北京,滿清入駐中原后的第二年,旱情居然沒有了,往後幾年都風調雨順。
每每想到這裡朱由校就是一陣惋惜,他的弟弟崇禎真的是倒在了黎明前的夜晚,如果他再能扛幾年,說不定還真能挺過去。
所以他對未來的大天災心中還是有些恐懼的,心中也早下定決心,一定要做好萬全的準備。移民是一個手段,備荒就是第二個手段了。
葉向高見皇帝出言詢問,便稍微整理下思路,隨後便緩緩說自己的見解。
「陛下,所謂萬法不離其宗,無論朝廷怎麼樣備荒,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要有餘糧救濟災民。因此微臣建議朝廷應該重設預備倉、推廣新作物、嚴加官員考核。如此三策雙管之下才能更好的彌補天災的損失。」
這三個建議朱由校自然能明白其中意思,只不過裡面只有推廣新作物聽起來有新意。
其他的都是卻聽起來是老生常談,就是不知道能不能推行到位。
「重設預備倉,嚴加官員考核,這兩條算是老生常談了。之前世宗、神宗皇帝就做過這種事情,但最後都不了了之了,現在內閣再次提出來,如何確保以後不流於形勢呢。」
聽著皇帝詢問,在場的徐光啟等人也是默然點頭。
這是大明官場的老毛病了,許多政策如果不能自上而下全力推行,那麼底層官場就很容易聽之任之,不管不顧。
不過葉向高既然敢說出來,自然也想到了這個問題,他隨即就望向一旁的戶部尚書趙南星,隨即扭頭對朱由校鄭重其事的說道:
「陛下,內閣既然說了那肯定可以保證。此法必須雙管齊下才行。臣剛才也說了,這些措施之所以之前沒有推行成功,就是因為獎懲不合理。
如果朝廷能把預備倉設置以及餘糧數額納入外查,只要在任期間都嚴加考核,優秀者提拔,不成者罷黜或者責罰。哪怕離官也要考察,比如符合數額才能放其離開,如此雙管齊下,定可以讓地方官吏積極性大大提高。」
聽著葉向高的話,朱由校是暗自搖頭,心中對其的言論不是很認可。這種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真要推行起來,無論是倉儲數額真偽的鑒定,還是對於官員的獎懲都極其麻煩,不是一般人可以去做的。
不過葉向高的話沒有說完,就見他繼續說道:
「陛下,這些考核機制雖然看起來是老生常談,但卻不能沒有。當然更主要的便是要嚴加考核,不能徇私舞弊。而臣建議讓吏部尚書趙南星,監察御史魏大中負責其事。
特別是魏大中,幾年年初,其受皇命巡視南直隸州縣,配合南直隸總督畢自嚴懲治貪墨,追討欠款。其剛正不阿的性格,哪怕畢自嚴也上書誇獎,如果把他調任戶部,專門負責此事的考核,再有趙南星在上監督,定可讓下面的官員有所警示,不敢肆意糊弄。」
聽著葉向高的話,朱由校也忍不住暗自思量起來,如果他說其他人,朱由校定不放心,但葉向高卻推薦魏大中主持此事,朱由校是一百個放心。 他之前就聽葉向高說過,說此人為官清廉,凡出使地方,均輕裝簡行,從不收取賄賂,並且他不僅自己不收,還多次向朝廷彈劾他人貪污受賄,此事朝廷人盡皆知,以為異類。
同時不畏權貴,直言上疏,為民請命,之前在嘉興為官的時候,嘉興百姓多嘉贊之,南直隸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之後自己就聽從了內閣的建議,任命他為南直隸巡按御史,處理懲治枉法士紳。沒想到他出巡南直隸的時候,就如同海剛峰出巡應天那般,士紳畏之如虎,卻毫無辦法,只能俯首聽命,不敢有所怨言。
所以如果任命他負責此事,朱由校是很放心,更別說其後面還有一個吏部尚書趙南星了。趙南星的品行跟魏大中差不多,也是剛正不阿,嫉惡如仇,兩個配合起來正好。
想到這裡他不由的望向趙南星,緩緩說道:
「趙愛卿,現在葉向高要把這個重任交付給你,不知道你可有信心把此事做好?」
趙南星聞言緩緩地走了出來,對著朱由校鄭重其事的一拜。
「陛下,如果說其他事情微臣不敢保證,但如果是建預備倉這種利國利民之舉,臣就敢於向陛下保證,對於此事考核定秉公而行,嚴加考核,落實獎懲。」
朱由校一聽這話,頓時放心了,吏部掌管官員考核,如果這裡能把關好的話,那以後官員至少都會有所重視,不敢隨便搪塞了事了。
「既然愛卿如此說,那朕就准內閣奏請,就由趙愛卿負責此事,並命魏大中為吏部考功司郎中,兼掌預備倉建設,考核一事。」
此話一出,在場眾人微微一愣,隨即很快反應過來,當即俯首稱是。
郎中雖然是一個五品官,在場眾人看來不值一提。
但考功司郎中卻不一般,其負責文武官考課、磨勘、並升、資任的政令及名謚、碑碣等事,還負責辦理京察、大計。
因此考功司郎中位卑權重,可以說是整個大明朝權力最大的五品官了,可以間接決定許多官員的命運。
皇帝任命魏大中為此職,足以看出皇帝對魏大中以及建設預備倉的重視。
只要消息一放出來,以後的地方官員定不敢不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
不然再到大計的時候給個下下的評語,以後官場估計都無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