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掛墳”
“掛墳”是鄉話,意思就是祭祖。家鄉的掛墳特有儀式感,尤其以我們家為主,最為隆重。家鄉祭祖不在清明節,就在這掛墳的一。 為什麽“掛墳”也有年味?因為首先,日子選在臘月二十九也就是除夕夜的前一。其次,掛墳是每年來必不可少的,每年必有,不管風吹雨打亦是如此。不過來也奇,在我的印象中還未遇上壞氣掛墳,都是晴朗。 早在臘月二十九之前爺爺就把香蠟錢紙,鞭炮準備好了。臘月二十九上午便煮“刀頭”。“刀頭”就是祭祀用品,包括豬屁股和整隻雞。這兩樣煮好,放在一個大鐵盆裏。到了下午兩三點的樣子,爺爺的兩個親弟弟會來我們家集合,爺爺及其兩位弟弟住的近,一個院兒的,爺爺又是老大,所以選在我們家集合。三家人自爺爺輩到孫兒輩可有不少的人,每家都會背一個大背篼,裏麵放著香蠟錢紙,鞭炮,“刀頭”。三家人到齊後,便踏上了掛墳的路。 咱三家人合在一起掛墳,將近二十號人走在這鄉野路上,頗有氣勢。也是整個院兒裏人最多的掛墳了。 首先祭拜的第一個地方是“二郎廟”,這是掛墳的起點,廟裏有兩口老鍾,一口懸掛起來,一口坐在桌上,爺爺每次都要跟我們燒完紙就去敲鍾,每口鍾敲三下。燒紙之前還要把三家的“刀頭”擺在菩薩麵前,各處祭拜結束後,把“刀頭”放回背篼裏,然後留一個人點炮。廟上祭拜完後,便開始翻山越嶺了。 掛墳要祭拜每一座祖宗的墳,隻要是埋著祖上的人便要祭拜。但這曆朝曆代的祖宗又沒埋在一處,而是四處埋落,尋風水好的地方安葬,這掛墳的路便又長又難,各處荒山野嶺都有,路既陡又長。 這一次掛墳,我細細地看了每一座墳的碑文,發現最早的一座是乾隆十九年的,這碑盡管翻修了很多次,上麵的字也逐漸模糊了。爺爺這位老祖,就是最早最早在這裏落戶的人了,是各個院兒,各個村掛墳都得拜的老祖了。一路下來,大家談論著每座墳的曆史和傳。隻看較大的墳的話,我們掛墳一路下來會有二十座。為什麽“較大的墳有二十座呢”?因為還有較的嬰兒墳。這些墳很,沒有碑文,甚至被踩在腳下你都不會發現,爺爺輩的人就認得出,因為這些嬰兒他們曾經都見過。這些嬰兒都是因為早年間家窮,生病了看不起病,餓了吃不起東西等原因便早夭了,埋在這山上。奶奶曾,孩兒的墳最多的地方可能是學校附近了,因為大人們覺得孩兒愛熱鬧,便把他們葬在了學校附近。我們路上遇見了嬰兒墳也會燒紙,但不會給他們燒香和放炮。 掛墳路上有一座墳正對堂屋背後,給這座墳祭拜之後,爺爺會叫我們轉過來給這堂屋背後也燒紙燒香。爺爺,這是祭拜的這堂屋頂上消失的瓷貓。 一路翻山越嶺,回走將近五六千米的路,臘月間,氣還冷,可一路走下來也會滿頭大汗,渾身發熱。 掛墳的終點便是堂屋了。每次一進堂屋,大家都會討論那三副棺。對了,這“刀頭”中的雞,殺起來可有規矩了。用來掛墳的雞必須在這堂屋殺,殺的時候還會拿一捆紙錢,雞的血要滴在這紙錢上,這紙錢也是用來掛墳的。然後還會扯幾根雞毛,沾點雞血貼在這堂屋的瓷坎上。然後在堂屋點完炮後,三家分別回自己家。。 回到家後,還會在家的主屋裏,院壩前,灶頭旁,豬圈裏,牛圈中燒紙燒香,這些紛紛做完後,再在這院壩前放一個炮,掛墳就算結束了。 我常問爺爺這掛墳是從什麽時候興起的?這麽遠的路他們是怎麽記住的?到了我們這一代還會不會繼續傳下去?爺爺他們的時候便開始跟著老祖掛墳了,這路走了六七十年了當然記得,至於你們這一代傳不傳得下去就全看你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