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番薯救國,文龍進京 一
關於張尋案,主要發生在去年五月份。張尋本是禮部右侍郎,但在派係上確被歸為周延儒一派。當時,朝堂上溫周之爭愈演愈烈,作為昆山人的張尋一直是周派核心人物。但是他卻因為資助已經貶為庶民閹黨核心人物顧秉謙被列為閹黨餘孽。二人同鄉好友,張受顧委托替其保管二萬兩銀,而後被溫體仁得知,成為攻擊的把柄。
因為證據確鑿,時任首輔的周延儒也無計可施。大怒的崇禎本準備處決張尋並抄家,但在周延儒、錢龍錫等大臣力保下,死裏逃生,至今還在獄中,張家卻被錦衣衛抄的一幹二淨,幸得皇帝恩準,張家還剩個宅院和幾畝田地了。而沈煉正是當時帶隊抄家之總旗。
既然是這種情況,朱由思也愛莫能助了。自從這七夕的明月大會結束,朱由思滿腦子裏都是沈婉揮之不去的身影,搞得他心神不寧。找機會,他要親自見一見沈婉。
正當他無數次在腦海裏回憶沈婉的跳舞的美姿時,徐應元傳來從宮裏來的消息,崇禎邀英王明天參與早朝,不為別的隻為一個人。他就是毛文龍,毛文龍進京了!這真是罕見之事,自毛文龍開鎮東江以來,天啟朝曾進京一次,而後崇禎帝多次宣詔毛文龍,毛文龍都抱病托辭。
毛文龍經曆皮島風波之後,曾考慮用兵自立,但再三考慮之下還是決定進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自從袁可立罷官以來,幾乎掌管薊遼與登萊軍務的官員,無人可以駕馭毛文龍,就連資曆深厚的孫承宗,毛文龍也不放在眼裏。這也難怪後來的袁崇煥有殺毛文龍之心。
但這次一向桀驁不馴的毛文龍,第一次對皇帝有了敬畏之心,特意進京請罪。
京城東的王家酒樓,在孔有德的引薦下,毛文龍帶著東江來的將士都在這家酒樓用餐。王老板自然也對東江將士是熱情招待,這讓東江的將士都是十分感動。自從跟著毛帥進京以來,東江的將士在京城人眼裏都是土鱉,沒有人給他們好臉色看。唯獨這王家酒樓,拿出了最好的食材招呼客人。
“王老板,快坐下一同喝酒,感謝老板盛情款待。毛某代我這些孩兒們,敬王老板一杯。”毛文龍位居酒樓中心,站起身就要敬,正在忙活的王老板。其他人見狀都紛紛站起,拿酒要敬王老板。
王老板見狀連忙端起一碗酒,說道:“大帥與諸位兄弟切莫如此客氣,當這是自家便是。不瞞各位,我王林本就是遼陽人。滿人與我有血海深仇,殺我父母,辱我妻女。奈何王某空有殺賊之心,腿腳卻有不便。如今,有毛大帥坐鎮東江,帶領兄弟殺韃子,王林十分感激。應當由我王林敬各位一杯。”說完,一飲而盡。
王林一席話激起了在坐將士的共鳴,他們跟著毛帥哪個不是與滿人有深仇大恨,為了報仇而參軍。東江開鎮以來,從未收複遼東一州一府之地。毛文龍也意識到自己這幾年已經安於現狀,沒了進取的心思。明日進紫荊城麵聖,又該如何向皇帝答複呢。
次日,早朝,毛文龍在眾臣目光下穿著武官朝服入會了。毛文龍站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他敏銳的看到龍椅下方不遠處,站著一個十七八歲穿著蟒袍,身姿挺拔的少年。毛文龍心想,這應該就是請旨救他的英王殿下了。
在皮島風波之前,毛文龍對於英王的印象就隻停留在建極殿八步成詩的故事和在關寧和東江流傳的十六字戰法。對於這十六字戰法,毛文龍是奉若神技,對於東江鎮在麵對滿人的戰爭來說,是再貼切不過了。起初以為是袁崇煥的心得,後來得知是英王的戰法,毛文龍已經是十分驚訝,又有了後來請旨救他的事情,毛文龍對英王是佩服的五體投地。
正當毛文龍,仔細打量著英王的時候,崇禎出現了。眾臣隨機紛紛下跪行禮,場麵十分威武。
“眾位愛卿,快快請起,不必多禮。我們這就開始早朝,眾位愛卿可以上奏要事了。”崇禎坐定,片刻也不耽擱。
今天的朝會氣氛倒是稍微輕鬆些,由於此前從晉商手中籌措了一批錢糧,極大的提高了山西官軍積極性。加上,在山西袁繼鹹的組織下,山西針對流民軍展開了宣傳攻勢。流民軍逃兵越來越多,攻城越來越困難。盧象升又從直隸帶來的一萬天雄軍,麵對流民軍是八戰八捷,最終在跟山西巡撫宋統殷的晉軍合兵後太原西擊潰高迎祥、李自成等軍隊的主力,並且活捉馬光忠。山西危局算是暫時破解了,唯一遺憾的是,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三個人是一個也沒找到,一個也沒抓到。
堂下有一個人率先出列,正是戶部左侍郎畢自嚴,他說道:“皇上,臣有本上奏。”
“畢愛卿請講。”崇禎笑著看著畢自嚴,畢自嚴可以說是最受崇禎信任器重的大臣了,無論言官朝臣怎麽攻擊,畢自嚴的位子是從來沒動搖過。去年以來,總理太監張彝憲受溫體仁之命處處與畢自嚴為難,畢自嚴連寫十幾份辭呈,崇禎帝不知何故。後英王知悉,告訴崇禎,定是內官作惡,在朝堂上沉痛指責內官幹政之害,深得眾臣之心。崇禎帝這才知道是張彝憲處處刁難之事,雷霆震怒。張彝憲被發配南京。
可以這麽說,正是英王朱由思的出現,打斷了崇禎啟用宦官的趨勢。英王的崛起,使得崇禎開始有了鉗製文官集團的武器,不必再利用內臣宦官。換句話說,崇禎對於朱由思無條件的信任,一方麵來自都是穿越者的身份,另一方麵就是平衡朝堂的需要。
在如今的朝堂上,儼然已經形成三大派係,一派是以首輔溫體仁為首的溫派。另一派是以孫承宗為首的老臣,如徐光啟等。剩下的一派自然是名義上是英王朱由思一人,實際有著錢龍錫、畢自嚴、宋應星等人支持的英王派。這裏本章不再多說,繼續看朝堂。
“皇上,如今陝西局勢雖平穩,大旱依舊。自七月月以來,數十日天未降滴雨入土。雖然孫大人在陝西清查田畝,卓有成效,但還是難以解決百姓饑餓之問題。國庫已無存糧,陝西若再不有所防備。恐流民再起。”畢自嚴所說的饑餓問題,一直是明末圍繞不去的坎。但是到了清朝是怎麽解決的呢。朱由思在腦中不斷思考。
人地關係決定了糧食的生產與分配。戰亂導致人口減少一方麵,另一方麵應該是增加的糧食產量的原因啊。
“民以食為天。既然陝西糧食緊缺,那為何不從其他省份調糧。溫體仁,你作為戶部尚書,怎麽不想辦法解決。”崇禎問道。
溫體仁又被點到了,他出列說:“皇上,陝西臨近省份,如山西,正逢戰亂。河南,水患也沒解除。臨近各省本地供給尚且不足,無力在供給陝西。”
“那就從湖廣、江南調糧。”
“路途遙遠,國庫沒有餘錢,用作運糧之資。”
毛文龍聽著崇禎跟一班大臣,竟為了吃的糧食就如此頭疼,屬實讓他知道,朝廷已經是十分艱難。東江除了規定糧餉以外,還有跟朝鮮日本走私貿易所得,一個月收獲可是十分豐厚。加上毛文龍從來不虧待士卒,東江將士別說吃飽不是問題,甚至隔三差五還能吃到肉。
既然問題已經出現了,朝中還是又一次沒有人能有解決辦法。崇禎隻得再次問計於朱由思,這也是朱由思深受崇禎信任,溫體仁怎麽使小動作都沒辦法動搖英王位子的原因。英王就是比你有辦法!
對於饑荒這個問題,朱由思也想了很長時間。要麽就是增加土地,減少人口。要麽就是提高畝產,減少自然災害的影響。當下的政局,前者自然是沒有辦法。那隻能後者,提高畝產。沒有超級水稻,朱由思想到了另一個救星,就是清朝人口大爆照和歐州人口增加的功臣——番薯和土豆。
“皇上,臣弟想問一下,這朝堂上可有福建來的官員?”朱由思拱手問道。崇禎隨機下令,福建來的官員出列。眾臣中有一身材矮小的官員,操著別扭的北京官話,開口了:“啟稟皇上,臣黃道周為福建漳州府漳浦縣人氏。”
朱由思記憶裏依稀聽說過黃道周這個名字,但他顧不上回憶,問:“黃大人,你可在福建聽說過,有一種作物叫番薯。它的根是塊狀的,大如拳。”朱由思記得,明末時番薯好像剛剛引進福建,還未普及。隻要引番薯這種產量高,適應力強的作物入西北,一定是解決西北饑荒的良方。
“由思,番薯如今已經有了麽?福建已經有了麽?”崇禎聽到番薯更是激動,此前他也想到過番薯,但再問了幾個大臣後都說沒見過,他就再也沒有動過心思。沒想到朱由思又提出來了。
朱由思點了點頭,下麵的黃道周也說福建也有種植類似作物,是一長樂陳氏父子帶來的。徐光啟聽到後,也主動出列說話了。“皇上,這甘薯之物,臣也曾引入鬆江府種植,確實種植容易,產量高。英王所說的番薯應該正是甘薯”
早知道有這番薯的存在,崇禎還要為缺糧煩惱麽。
“皇上,可是這橘生淮南為橘,生淮北則為枳。若是耗費人力財力,沒有功績,隻會加重國庫空虛啊。”每次都會有溫體仁跳出來反對,朱由思也是見怪不怪。這要是換了曆史上沒有定力的崇禎,這推廣番薯種植的可能就半途而廢了。可惜崇禎和朱由思都知道番薯哪都能種了,無地不宜啊。。
“溫體仁,你可曾下田種過地。事事都得嚐試才能得論。徐老愛卿,此事有工部操辦,立刻下令各地匠學,派人到福建鬆江等地取種,學習甘薯種植之事。尤其是在饑荒之省,大力推行甘薯種植。事不宜遲,明日便開始籌備,十日一次,向朕上報。”崇禎興奮地說道。朱由思看著又被崇禎訓斥的溫體仁灰頭土臉的樣子,心裏暗自發笑,他又想起了周延儒。這個溫體仁除了會搞政治鬥爭,真的別無用處。
本章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