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我在中唐當皇帝> 第124章 三泉五丁金牛峽

第124章 三泉五丁金牛峽

  第二日辰時天蒙蒙亮,眾人又在一起用了一頓早飯,隨後便又分開。李寧和孟隊副兩火人還是乘船行水路,酈定進、譚雲兩火人依舊走驛道。

  從利州到朝天驛這段棧道就是沿著嘉陵水所修,和水道路線一模一樣。李寧和酈定進一前一後,算不得分開,他們還相約在朝天驛一同休息。

  不過,從朝天驛往北,去往梁州有兩條路。一路是嘉陵水道,先向北再東轉,過三泉縣,沿著故漢水至金牛縣。這條水道現已被疏浚大概,能夠航行。(詳見上章)

  另一條通往漢中之路便是著名的:「金牛棧道」。出朝天驛便沿著宣河東行,經神山驛、黃壩驛、牢固關,到故嘉牟縣,再北上五丁峽谷,達到金牛縣。

  金牛棧道又稱石牛棧道,或五丁棧道,得名於「石牛糞金、五丁開道」的典故。戰國時期,秦惠文王趁巴蜀交戰之際,吞苴滅蜀亡巴。(詳見第120章)

  漢中盆地原屬褒國、庸國,后屬蜀國、巴國,再後來被楚國奪取。巴蜀兩國與楚國交戰數百年,實乃世仇。而原本合力抗楚的巴蜀兩國,後來也因苴國之爭屢屢交惡。巴苴大敗於蜀國之時,自然沒有求救於世仇楚國。

  但秦國為何能越過楚國漢中之地,還能穿過大巴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滅亡三國?其中緣由,不外乎巴蜀兩國都想借秦國之力滅掉對方。

  秦國刻石成牛,置金其後,讓蜀使以為牛能便金,趁機以此為回禮。蜀國便派五丁力土拖牛回蜀。而秦國派軍緊隨其後,得入蜀之道,一舉攻佔三國。

  蜀王被秦國降王為候,實在傻得可憐,被秦國賣了還替他數錢。隨後秦國聯合韓國、魏國伐楚,暗中奪取漢中,成就霸業之基。

  劍門山屬於大巴山余脈,金牛棧道較之劍閣棧道,更加險峻。詩仙李白曾在《蜀道難》一文中描述為「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春秋戰國時期銅器為主,鐵器初現,在如此科技極其不發達之時修建棧道,只能採用原始的火焚水激的方法。先用火把山體燒熱,再用河水冷激。

  崩地摧山,古人早已靈活運用熱脹冷縮的原理。巴蜀苴三國數百年才建成的棧道,不知有多少壯士為此而死。

  五名壯士豈能拉得石牛入蜀?還為秦國做了開道引路之人,何其悲哀。

  金牛棧道已沿用千年之久,而嘉陵水道疏浚不過在近些年。就如同劍閣棧道和聞溪水道一般。

  如今正是五月上旬,雨水漸多之時,李寧一行人逆流而上著實不易。昨日從皇澤寺到朝天驛,他們整整劃了四個時辰。

  划船不像走路,僅能依靠手臂力量,需要持續不斷地划,才能逆行。幸好如今是夏季,南風呼嘯,要不然水路根本無法通行。

  李寧僅僅是替換幫襯,就累得胳膊酸痛,腿腳麻木,更別說那些一直划船的兵士了。

  中午時分,李寧和孟隊副等人行至一處大型鄉鎮,名曰大灘鎮。他們在鎮內一處名叫「九井驛」的江邊水驛用飯。

  這裡不像先前那般,岸邊不是懸崖峭壁就是低山丘陵。此處水流平緩、河灘寬闊,而且航道平直,綿延十餘里,有「十里長灘」、「深山長谷」之稱。

  李寧等人在驛站出示路引及軍官身份令牌后,瘸腿驛丞立即一臉諂媚。不但給他們用了招待官員才能使用的雅間,還命人去準備魚肉大餐。

  用飯方畢,李寧聽到水驛外有爭吵之聲,似乎驛丞與鄉民發生衝突。他便起身前去查看。

  只見幾名驛卒正在哄攆八九名四五十歲左右的男子。瘸腿驛丞呵斥道:「大膽侯二,你竟帶人圍堵驛站,速速離去。若是打擾上官用膳,小心有牢獄之災,快走。」

  為首一位老伯侯二不懼道:「他們所用船隻狹小,且未穿官服,怎是官府之人?少誆騙於我,你不就是怕我搶了拉縴活計。」

  驛丞愣了一下,細想來李寧一行人衣著樸素,船隻簡陋,且都膀大腰圓,口音奇怪,確實有不少疑點。

  驛丞見過孟隊副的軍官令牌,那可不易作假。他當初只認為這些人是外地官差,可先前他趁著送飯之時打聽詳情,卻被訓斥一通。

  此時,驛丞只好回道:「上官便衣簡行,私下辦事。待用飯之後,我再詳秉。若需爾等拉縴,本官稍後通知。」

  這群老伯仍不為所動,堵在驛站門外,不肯離去。

  驛丞發現李寧和孟隊副出來,馬上跑來跪下道:「啟稟上官,這群縴夫非要強行為大人拉縴,下官勸不動。」

  孟隊副本是江南人,第一次走嘉陵水道,確實比預想艱難。他朝李寧看了一眼,眼神詢問意見。

  今日上午,李寧在嘉陵水上,看到過一夥年青縴夫在拉一艘前往利州的大貨船。天氣炎熱,縴夫們裸露上身,肩上墊著個小蘆草布包,賣力得拉著大船,汗流浹背,很是辛苦。

  當時李寧就想,一定要發明蒸汽機,建造輪船,不要讓縴夫們如此辛苦。

  隋煬帝興建大運河,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假。但運河上負責拉縴的眾多農夫役卒卻備受其苦。畢竟拉縴百姓大多是服役之人,不給錢不說,還累得半死,誰願意啊,怪不得要起兵造反。

  本朝吸取隋朝滅亡教訓,並未強行徵調百姓服河役。就算需要徵調,也會保障衣食,發放錢財。

  龍舟雖大,航行卻困難。究其原因,還是造船技術不行。自本朝從嗣曹王李皋發明「車船」以來,船隻航行速度增快顯著。

  但能配備機械輪槳的「車船」都是官辦漕運船隻或戰爭船艦,只在東南的漕運和海上陸續使用。

  而嗣曹王李皋去世僅十餘年,「車船」被發明出來也不過二十載。所以,在這偏遠的山南西道,並未出現。

  隨著嘉陵水道的逐步疏浚,興州、梁州、利州,三地聯繫日益緊密。而作為梁州三泉縣和利州朝天驛之間的中轉站大灘鎮,也被設置一處水驛:九井驛。

  大灘鎮的附近百姓便在此安居,成為來往於梁利之間的漁夫纖工。如今近百戶人家在此定,靠著九井驛拉縴為生。

  以至於此地有首《縴夫歌》流傳後世。歌曰:「人在江邊住,春秋不種田。長灘舟筏多,拉縴掙苦錢。從小拉到老,難飽飯食鹽。兩手磨破皮,腰疼腿腳彎」。

  李寧一來覺得像他們這樣划船太慢,二來不想讓縴夫無生意可做,便同意了這些人拉縴。四條小船每條僅需兩人,這些老伯人數剛好。

  縴夫們回去準備纖繩等工具后,驛丞致歉道:「上官莫怪,這些縴夫本是山民,雖蠻橫但也並無惡意。前方不遠,有處古迹,乃太白先生題詩之地。大人不妨移步觀賞。」

  李寧一聽有李白題詩,便高興得去了。出驛站北走百米,便到了一間二層客棧。可以說驛站和客棧是鎮上最豪華的兩處建築。

  客棧果然有一首詩仙李白所提之詩,名叫《夜宿江邊詩》。詩曰:「秦蜀隴相接,界山高入雲。遠舟盪深谷,波濤雷轟鳴。臨窗迴旋處,門渡桑榆蔭。農家愛征客,留醉賞明月。」

  此地確實連接三地,往西便是隴右文州,現已被吐蕃佔據。李寧感嘆道:「可惜隴右之地盡被番賊佔據,不知何時光復?」

  這時瘸腿驛丞憤恨道:「朝廷若是出兵,我定重返軍中,以報斷腿之恨,殺子之仇。」

  李寧驚訝這瘸腿驛丞竟有如此豪情,便深深鞠了一躬。

  隨後李寧等人便跟著侯二等縴夫繼續前行,最終在日落前到達梁州三泉縣。

  三泉縣西通漢中,北達興州,西至隴南,故漢水便是由此流入梁州,也是天地大澤積聚之地。

  縣城又名陽安關,南倚雞公山,北瀕嘉陵水,與子龍山隔河而望,是處軍事重鎮。三國名將趙子龍就曾在屯兵於此,子龍山便是紀念他而改名。

  次日,李寧帶著親衛伍,沿著故漢水斷流河道,騎馬東奔向漢中。而孟隊副和孟伍長則繼續沿著嘉陵水北上,去往興州,走陳倉道。

  由於地勢逐漸平坦,李寧等十二人兩個時辰便趕到了金牛縣。

  金牛縣西側的金牛峽,它雖不像朝天峽那樣四周是懸崖峭壁,但兩側山峰也異常高大,斜向上沖入雲霄。北側的漢王山就是因地震導致山體滑坡,造成漢水斷流,形成天地大澤。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