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清風明月朝天驛
利州地勢平坦,四面環山,嘉陵水、白水、清江三流衝擊成河谷平原,是典型的河谷盆地地形。相較而於北面陝南漢中盆地和南面巴蜀四川盆地而言,它就顯得狹小了。
不過也正是如此,它南面與四川盆地有劍閣棧道連通,北南與漢中盆地有金牛棧貫穿。南控蜀北扼漢,實乃兵家必爭之地。
從益昌縣到綿谷縣,一路皆是坦途平原,方便騎行。所以,李寧等人一個時辰便趕到了烏龍山皇澤寺。
但綿谷縣往北通往山南西道之路,沿途山高谷深。橫在漢中盆地與利州之間,有條高大巍峨的山脈,名叫「大巴山脈」。
它起自隴西,成西北向東南之走勢,由摩天嶺、米倉山、大巴山、神農架、武當山、荊山組成,橫絕南北,不通往來。也難怪劉禹錫在詩中稱,巴山楚水外乃凄涼之地。
自古以來,溝通利州與漢中,打通大巴山的道路有兩條,分別是「金牛棧道」和「嘉陵水道」。
李寧如今要走的便是嘉陵水道。說起嘉陵水道,就不得不提嘉陵奪漢,漢水改道之事。漢水源於隴西嶓冢山,經成州長道縣、漢源縣、上祿縣、同谷縣,興州順政縣,梁州三泉縣、金牛縣,流入漢中。
公元前186年,西漢高后呂雉統治這年,武都郡發生大地震。這場地震導致三泉縣和金牛縣之間的漢王山發生嚴重的山體滑坡,堵塞漢水,形成名叫「天地大澤」的堰塞湖。
漢水斷流,在「天地大澤」積聚,僅從其名便可想象湖之大。澤水越來越多,其後數年水患頻發。後來天地大澤流向南方低矮處,奪取古潛水河道。經過千年時間,至唐朝中期時,完全形成嘉陵水系。(詳見周宏偉教授《嘉陵奪漢考》)
嘉陵水道就是疏浚於此時的唐朝中期。《新唐書》記載:「疏嘉陵江二百里,焚巨石,沃酼以碎之,通漕,以饋成州戍兵。」前任山南西道節度使嚴震和現任山南西道節度使嚴礪,相繼治理嘉陵水,開通航道。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清水之盟后,「唐地涇州右盡彈箏峽,隴州右極清水,鳳州西盡同谷,劍南盡西山、大度水。」隴右之地近歸吐蕃,唐朝在興州同谷增設行成州,治所同谷縣。
唐蕃雖有清水之盟約定國界,但吐蕃年年犯邊,屢屢侵擾。嚴震於貞元八年(公元792年)在芳州黑水堡,大破吐蕃。他抵禦吐蕃的同時治理嘉陵水,自然分身乏術。
與嚴震十餘年來抽空慢慢治理不同,嚴礪做節度使之前正是任興州刺史,負責興州段嘉陵水疏浚,有許多經驗。且當時吐蕃意在西北朔方,而後連三軍統帥兼宰相的論莽熱都被韋皋俘虜。
嚴礪任節度使后則大發役卒,快速殘暴治理。他通過私加徭役,壓榨百姓,謀取私利。正是因為如此,益昌縣令嚴公衡才和嚴礪這位族叔意見不和。
嘉陵水道,歷時五年迅速完工,柳宗元還寫了一篇《興州江運記》歌頌。不過這是一年後的事。
如今嘉陵水治理已有四載,航道初具規模,可以行船。近些年來,利州、漢中兩地商船,多行於此。其中之事,李寧自然是聽嚴公衡所說。
李寧等人停在利州嘉陵水旁的烏龍山皇澤寺,不單單是為了跪拜武則天,還要在此置辦船隻。他讓師傅酈定進和孟隊副,在烏龍潭渡口購買船隻。
等李寧祭拜完武則天,下了烏龍山之時,酈定進和孟隊副已經買好船隻。酈定進有從七品上階翊麾校尉之散官,孟隊副正九品上階仁勇校尉之散官,且精通船隻。他們自然輕鬆買到了四條兩丈小船。
一丈船根本不能稱之為船,只是小舟。三丈船近七八米,稍顯沉重,不宜對逆水而行。孟隊副經過一番思索,選擇了兩丈船,不大不小剛剛好。
酈定進和孟隊副還把一半馬匹返還附近驛站。唐朝馬匹是戰略物資,尤其是丟失隴右、河西這兩塊絕佳養馬之地,馬匹更加珍貴。不然趙昌和李寧也不會把馬帶上船隻。
賣掉一半馬匹是因為,李寧和孟隊副帶領親衛火和揚州火走嘉陵水道,而酈定進和譚雲帶領神策火和河中火走金牛棧道。眾人在烏龍潭渡口兵分兩路,水陸並進。
李寧與楊火長並四名親衛同乘一船。四條兩丈船,每條載六人,正好夠兩火人所需。
原本每條船有兩個船槳,一個船槁。但孟隊副考慮到,眾人除了李寧外都是訓練有素的軍士,體力自然不錯。他便給每條船贈加了兩個船棹,以達到快速行船的目的。
船隻向東北航行約十里后,嘉陵水東側有一南北狹長山峰。這座懸崖峭壁之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石窟。
正在船尾站著操縱船槁的楊火長對船艙內的李寧說道:「公子快看,山崖之上布滿石窟。」
李寧隨即出了船艙,站在船頭臨風遙望江邊絕壁,只見石窟滿山,佛像便崖,還有一條棧道驛路居於石窟之下,著實壯觀。他感嘆道:「鬼斧神工不外如是。」
另一隻船上的孟隊副也附和道「我大唐能工巧匠數不勝數!」
楊火長跟著說道:「此地乃武后故土,百年來建窟造佛,方有如此之景。」
李寧前世雖未來千佛崖,但他對此還是也所了解,於是回道:「武后敬佛,大力建造,明皇重藝,多有增建,武陽伯、許國公也曾加修。」
不過李寧接著糾正道:「此間佛窟並非興於本朝,元魏崇佛,蕭梁重寺,兩國幾易漢中,具於此地造佛建窟。山中佛像多達千尊,千佛崖之名便由此而來。」
隨後眾人繼續前行,李寧因常年習武,體力不差,在其他人划累之時也可代替稍許。
兩個時辰后,他們划船近四十里,過三面臨水的飛仙關,雲遮霧繞的望雲嶺,然後來到一處巨長的峽谷。
李寧在船頭一眼望去,儘是綠意。山峰高大巍峨,蒼翠欲滴,江水兇險湍急,清澈如碧。峽谷中清風拂面而來,沁人心脾。如此景緻,絲毫不弱於名山大川。
兩岸絕壁聳峙,峽中江濤翻滾,一位郎朗少年,持劍傲立船頭,烏髮飛揚,長衣飄舞,好一幅山水畫。
這座峽谷長超八里,寬僅三十餘丈,絕壁之上還有一條驛道,連綿不絕,驚為天人。
李白的《蜀道難》中,「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就是形容此處。
出了峽谷后視野頓時豁然開朗,一片平原旁有座大型驛站,名叫飛霞驛。此時正是落日西陲之際,飛霞漫天,粉雲染金。西南方不遠的赤紅色山峰更增添一份神秘之感。據驛丞介紹,它赤紅如火焰,名叫火焰山。
飛霞驛又名朝天驛,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唐玄宗躲避「安史之亂」逃奔蜀地。南方官員就是在此處迎駕,稱「朝天子」,而後這座驛站便改名朝天驛。
酉時四刻左右,李寧和孟隊副、楊火長、孟火長等,共二十三人乘船來到朝天驛站休息。
不久之後,晚飯即將做好之際,酈定進、譚雲、王冰、裴盼、陳火長、張火長,帶領兩火士兵也從棧道趕至朝天驛。
眾人便在驛站庭院架起篝火,吃著烤肉,喝酒美酒,肆意聊天。行水路之人訴說著划船之難、江河之美,走驛道之人傾述著驛道之艱、高山之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