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6
「呵呵……我小時候也喜歡聽說書的……」老李似乎覺得這個解釋比較合理,比較符合我的身份,於是點點頭:「嗯……繼續講下去……」
看老李興趣很濃,我就繼續說:「伍子胥與東皋公、皇甫訥、漁丈人、浣紗女四人可都是萍水相逢呀!但對伍子胥的幫助,卻都是大恩,其中東皋公、皇甫訥、漁丈人是楚國人,浣紗女是吳國人,東皋公、皇甫訥是隱士,是學者,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是知識分子,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而漁丈人和浣紗女則是社會最底層的普通百姓。他們國域不同,性別不同,文化不同,身份不同,但他們卻都有一個共同的品德,那就是施恩不圖報……
再後來,歷史就按人們所期待的那樣繼續了。伍子胥在吳國幫助闔閭奪得了王位,闔閭又幫助伍子胥攻入楚國,掘墓鞭屍,報仇雪恨。伍子胥此時已是吳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將軍了,於是他開始報恩。伍子胥率軍圍攻鄭國,鄭國告急,鄭定公宣示:能退吳者,不吝上賞。誰知此時漁丈人之子恰在鄭國,持橈徑至吳軍大營面見伍子胥,伍子胥即日下令,解圍而去。鄭定公大喜,封漁丈人之子以百里之地。應該說伍子胥算是對漁丈人報恩了。他又路過瀨水投千金於水下,適遇浣紗女之母在水傍哭泣,問明原由后,軍士從水下取金交給浣紗女老母資其安度餘生。應該說伍子胥算是對浣紗女也報恩了。伍子胥回軍時特意從昭關經過,遍尋東皋公和皇甫訥,但都已無蹤無跡,遠離此地了……」
老李認真地聽著,默默地看著我。
我繼續說:「東皋公、皇甫訥用遁隱拒絕了報恩,漁丈人、浣紗女用悲壯拒絕了報恩,他們都把不圖報做到了徹底。而伍子胥的知恩圖報也是竭盡了全力,正因為施恩者和受恩者都竭盡了全力,才演繹出了如此絢麗的篇章。但物極必反,什麼事都要有個度,同樣是針對於施恩與報恩的問題,也不要走入極端,否則就會是一場悲劇……」
「關於這個,是不是也有個故事呢?」老李看著我。
我點點頭:「有,是關於晉文公重耳的故事……」
老李說:「也是你說書聽說的?」
「是!」我點點頭。
「說說來聽!」老李說:「我倒是很想聽聽!」
我說「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跟隨他的許多人在流亡中都立下了不朽的功勛,這些功勛說白了就在是在重耳最困難的時候都對他施過恩。其中有一個叫介子推的,他在晉文公因飢餓而生命垂危之時,割下了自己大腿肉做湯救了晉文公,重耳復國后,論功行賞,當別人都在互相比拼誰的功勞更大之時,介子推卻躲回家中織草鞋,屢召不出。母親問他為什麼,他說文公能復國是由於他的賢德和各種條件成熟所致,這是天意,哪裡是我們的功勞?現在些人不明事理,爭功奪利,我很瞧不起他們,我寧可終身織草鞋,也不貪天功為己力。母親說那麼你不去做官,總得跟君主見一面吧!子推說,孩兒無求於君,見他又幹什麼?母親又說,好吧,既然你能做廉士,我難道就不能做廉士之母嗎?於是介子推大喜,負母入山,遁隱山林……
當然,如果此時介子推真是不願見晉文公或者是不願進朝庭,那麼也應該給重耳寫一封信,就算出於禮貌吧,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得明明白白,他應該有這個能力,或托一些朋友幫助表達讓晉文公成全他的心愿,不管行不行,只要他做了,介子推就應該是施恩不圖報的典範了。再說晉文公,如果心裡實在不忍,那就把介子推隱居的山封給他,也就算是知恩圖報了,雙方都滿意,美名雙豐收,可他們偏偏都沒有這樣做,兩個『一根軸』碰到了一起,於是火花產生了。
晉文公是一個有恩必報之人。他帶領軍隊搜山,一定要好好報答介子推,介子推則背著母親在山中到處躲藏,就是不讓你找到。晉文公越是找不到就越要找到,介子推是你越要找我,我就越不讓你找到。幾天以後,晉文公想出了一個絕招,放火燒山,介子推是孝子,他怕傷著母親,一定從山裡出來。大火燒了三天,結果是介子推母子相抱,死於枯柳之下……」
老李聽到這裡,插話說:「這事我怎麼聽起來覺得又好氣,又好笑,一個為了報恩而逼死了恩人,一個為了別報恩而害死了母親和自身,兩個人真是鬧出了一場荒唐的慘劇。明明是一件大好事,可最後卻落下了這麼一個結局……」
我說:「是的,這事最終讓晉文公後悔了一輩子。而老百姓卻很懷念介子推,並為他設立了祭奠的日子,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說句心裡話,介子推的行為並不是我心裡所贊同的,他的行為可以劃分為放火前和放火后兩段來評價,前段是屬於施恩不圖報,後段則是愚腐不化了。我認為寒食節的懷念應該是對他前一段施恩不圖報的認可才是……」
老李專註地聽著,點點頭:「嗯……」
我說:「其實,我的感覺是,施恩不圖報只是做人應該追求的一種心態,並非是我們去刻意仿效的一種行為。就如前面我說的『做好事不留名。我們可以想著不留名,但不能因為怕留名而耽誤做好事。我們不想通過做好事達到什麼目的,幫助別人只是我們內心中的心愿。比如在公交上為別人讓個座,人家沒說『謝謝』,也別不舒服,沒說就沒說唄!讓座又不是為了只聽句『謝謝』;捐款之後,發現紅榜上沒有你的名字,也別發火,沒有就沒有唄,捐款又不是為了上紅榜;幫助別人做了很多事情,可人家卻從未請你吃過一頓飯,也別委屈,沒吃就沒吃唄,幫助他時又不是為了吃飯。如果人人都能本著『有恩於我不可忘,有恩於人不可不忘』的心態去處理事情,社會又怎能不和諧呢?心理又怎能不平衡呢……」
老李若有所思地看著我:「小夥子,繼續講下去……」
我說:「李叔,我個人認為,對於施恩者來說,最要不得的一種心態就是施恩圖報。施恩者把幫助人做為了一種條件,或者是一種資本。總是以自己有恩於別人自傲、自大。總是讓受恩者感到欠他的人情,時間一長,受恩者就會由恩而生怨,繼而又由怨而生恨,最後反目成仇。三國時的許攸就是例子,他在曹操最為艱難的時候離開袁紹,投奔了曹操,曹操是光著腳迎接的他。在他的幫助下,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決定性勝利。開拓了北方霸主的全新局面。應該說許攸對曹操是有恩的,曹操也承認,但你不能沒完沒了的總表白自己對別人有恩吧!就好像如果你不時刻提醒幾句,人家就會忘了似的。終於曹操忍無可忍了,最後的結局,想必您也都知道……
『施恩即望報,吾非斯人徒』這是白居易在放魚的過程中發出的感嘆。幫助人不需要感謝,這關係到人品,也關係到做人的心態,功利化的社會,催生了人們功利化之心,做什麼事情都透露著交易的影子,只要付出,就圖回報已成為社會的事實。我今天說這些並不是非要像古人那樣轟轟烈烈,悲悲慘慘,我只是覺得讓自己擁有一個施恩不圖報的心態並非壞事……」
老李凝神看著我,點點頭:「嗯……」
我最後說:「當然,施恩不圖報也是有原則的,那就是要保持受恩者的尊嚴。幫了別人的忙,人家發自真心的感謝,可不要太固執,真要像介子推那樣,不但忙白幫了,反而會產生矛盾,好事沒辦好,是最不值的……總之,我想說的就是一句話:施恩不圖報是一種做人的心態,是一種做人的境界……當然,我的這種境界並不高,只是在父輩的教育影響下有那麼一點點,李叔您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輩,在這一點上想必一定是我輩楷模……」
我在最後,故意給老李戴了一頂高帽子。
聽我說完,老李神色略微露出一絲尷尬,接著就陷入了長久的沉默,久久地看著海面,一直沒有做聲……
我抽出兩顆煙,遞給老李一顆,他接過去,放到嘴邊,我打著火機給他點著,老李深深吸了一口,緩緩從鼻孔里噴出兩股煙霧……
我自己也點著,繼續盤腿坐在岩石上,看著大海,聽著海鳥追逐歡叫發出的聲音,默默地吸煙……
「想不到,你知道的東西還真不少……」半晌,老李轉過臉看著我,笑著:「小易,你看的書不少吧?喜歡看歷史?」
「我看的書不多,只是喜歡聽說書的講歷史……」我說。
「哦……那你也比我強,這麼多年,我是整天忙乎政務和應酬,沒時間看書,也沒時間聽講歷史……你剛才講的兩個故事,其實我很小的時候就說書的藝人講過,只不過,我幾乎都忘記了……」老李說:「想不到,我這半輩子了,一把年紀,今天被你這小青年給上了一課……想不到,你年紀輕輕,雖處在社會的底層,卻也有如此之高的思想境界……」
我說:「李叔,可別這麼說,剛才是斗膽在您老面前賣弄,您是經歷多閱歷廣的老前輩,您走過的路比我走過的橋還多,您吃的鹽比我吃的米還多,我哪裡敢給您上課,我只是在您面前說下自己的淺薄之見,向您老討教一二,至於所謂的思想境界,我個人是沒有多高的,但是,我覺得,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和他所處的社會階層應該是沒有關係的,不能說一個人有錢有權,就一定思想境界高吧?錢和權其實並不代表一個人的修行和道德意識……一個大富豪未必就比一個農民工高尚多少……」
「呵呵……你說得對,說得好……」老李看著我:「年輕人,你不但謙虛,而且還講話思維很明晰,思路很條理,認識很到位,看來,我得重新審視你了……」
老李用讚許的目光看著我,繼續說:「有時候,一個人位居廟堂之上時間久了,往往會脫離群眾,往往會脫離最淳樸的做人品味……你今天講的這個故事,你剛才說的那番話,值得深思……或許,我是該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一下很多事情了……」
我知道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達到了,我說這番話,不指望立刻能改變老李的思維模式,但是,我希望能對他有所觸動,畢竟,他是一個有豐富人生閱歷和經歷的人,很多事,無需點破,他心裡應該有所感悟。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容易嗎,但是,要想改變一個人的思想,是需要過程的,絕對不會一蹴而就的,特別是老李這樣思想成熟心態穩定的人。我不知道自己能改變老李多少,但是,我必須盡自己能做到的努力。
我看著老李手裡的魚竿,說:「您在這裡釣魚,恐怕也是釣翁之意不在魚吧……」
老李看看手裡的魚竿,又看著我:「呵呵……不在魚,但是也不在山水之間也……」
「那在於什麼?」我說。
老李沒有直接回答我,沉默了一會兒,說:「我在思考我的人生,思考我這半輩子的人生,思考我今後的人生……回首這一生,其實很多時候,人生就是在釣魚,釣魚猶如人生……」
我對老李這話有些不懂,看著老李:「釣魚猶如人生?此話怎講?願聞老前輩指教……」
老李微笑了下:「說白了,就是一種心態……釣魚,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條釣上的會是什麼魚,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能更好的釣上魚、釣多魚、釣大魚,享受一下人魚拔河時的歡樂和成就感,但前提是要有一個好的心態,因為機會大家是平等的。其實人生何嘗不是這樣呢?從我這幾十年的經歷和體會來說,在現實社會裡,不管大家從事的是什麼職業,努力拚搏的途徑是什麼,但人們的目標是一致的。為了自尊和生存,也為了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有過成功和失敗,也有過歡笑和淚水,有家庭上的、有事業上的、也有過情感上的,但是,人生路上總會有一些坎坷要度過,站直了就別趴下。也許有人會為自己的出身不好而苦惱,也許有人會為自己的長相難看而發愁,但是,不要為了這些瑣碎的事情而麻痹了自己的鬥志。我干公安這麼多年,知道高官也有高官的煩惱,階下囚也有階下囚的歡樂……」
我點點頭:「對,前輩所言極是!」
老李笑了下:「其實,現在想來,不管一個人現在的職業是什麼?收入如何?學歷怎樣?但自己的心態是一定要成為一顆樹的種子,而不要成為一顆草的種子。如果你是一顆草的種子,把你丟在土壤里,你吸取水和養分發芽成長,但不管長的怎樣也長不大,永遠只能任人踐踏,人們踩過你不會正眼看你,更不會記得你;死後只能成為肥料;如果你是一棵樹的種子,你同樣吸取水和養分發芽成長,也許三年、五年你長不大,但十年、二十年你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遠遠望去猶如一道美麗的風景,人們一眼就能看到你,走近你,對你投來仰視的目光,你為人們遮蔭避陽,人們永遠記住你。活著的時候是風景,死了也是棟樑之材。所以,不管釣魚也好,人生也好,結果不是重要的,享受的是過程……」
我接過老李的話:「結果總是會有許多的變故的……前輩的話,是不是想說明這麼一個道理,那就是做任何事,走用一種平常的心態去面對,要有一顆百折不撓的雄心,因為只要思想不落後,辦法總比問題多……」
老李讚許地看著我,點點頭:「小易,難得你理解地如此透徹,你的悟性很強……」
我說:「前輩過獎,剛才聞聽前輩一席話,真的是受益匪淺……您喜歡釣魚這項運動,已經很多年了吧?」
老李淡淡笑了下:「年輕打拚的時候,我不愛釣魚,但是,卻常常陪著領導去釣魚……或者邀請領導去釣魚 ……其實,那不是領導在釣魚,而是我在釣領導……後來,我開始發跡,開始喜歡上了釣魚,經常被下屬或者各種各樣的人邀請去釣魚,其實,我心裡明白,從那時候起,我在釣魚,他們在釣我……現在,我賦閑了,才開始了真正的為自己而進行的釣魚……」
我覺得如此簡單的釣魚運動,從老李口裡講出來,就變得深奧了。我隱約意識到了什麼,卻又不明晰,於是帶著疑惑求解的目光看著老李。
老李看著我說:「顧名思義,釣魚就是將魚兒從水中拽到岸上來。此術發展至今日,有時卻是反其道而行之:魚兒將人拖到水裡去了……知道這是什麼道道嗎?」
我說:「知道,又似乎不知道!」
老李笑笑說:「這種『魚釣人』的事多發生在一些官員身上。官員的休閑方式甚多,其要旨是快樂與保健,釣魚早就有修身養性的美譽,埋頭於此,多少的人間煩惱都可以暫時拋到腦後去,因此其深受歡迎。當然,此玩法也隱藏著玄機,確切地說,是一種官場玄機。很多人就是靠玩弄這張牌而發跡的,因其可以聯絡感情,可以套近乎,可以坐收漁利,所以有人要熱衷於此,要大獻殷勤;即使不是對上司,就是對同僚,也可以增進友情,同時還可以互通有無,『有來無往非禮也』。反正不花自己一個銅板,樂得虛作一個人情。用公款自請或互請倒也罷了,關鍵是公款釣魚消費之高,不是一般老百姓所能承受得了,其行頭一般都在二三千元,魚桿一支要千元以上;此外還有配套工具,諸如魚漂、魚餌、摺疊凳、摺疊斗笠、特製雨披、大號真空保溫瓶及大號摺疊傘,有的還裝備三五百元一個的保溫釣魚箱。瞧瞧,簡直是武裝到牙齒的日式裝備!這還不包括交通工具住宿招待的費用及每場數百乃至數千元的釣資。作為平民百姓,有誰消費得起?所以說,如今官場釣魚也腐敗,當官的釣魚,同時又被人家在釣……」
我點點頭:「嗯……原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