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無恥到底
「敢問軍師,關君候所犯何罪?」李鋒眼睛不眨,含笑盯著諸葛亮的瞳孔。
諸葛亮搖了搖扇子,答道「私放曹操,公然違抗我軍軍令。」
李鋒再問「再問軍師,此一戰,可有人發令。」
諸葛亮離開李鋒的目光,回到帥台,用羽扇指了指帥台上的主帥劍印,道「蒙主公賞識,軍中將令,皆出自亮手。」
李鋒環視眾人,哈哈一笑,再問道「為帥之道,當知人善用,以軍師之才,又與君候深交,豈能不知君候為人幾何。」說罷李鋒又走到關羽身前,接著朗聲說道「關君候何許人也,當世之豪傑也。昔日徐州兵敗,君候為保主公家小,不得不屈膝委身曹賊,立三約而暫降。那曹賊可是上馬提金,下馬提銀,三日小宴,五日大宴,尚金封侯,何其厚也。然,君候身在曹營心在漢,聞主公棲身於河北袁本初之處,即掛印封金,闖五關,斬六將,千里單騎護送二位夫人與主公相聚。此等忠義之舉,世人皆知,何獨軍師不明?」
李鋒越俎代庖,將原本屬於劉備說出來的話,一股腦的全說了出來,贏得滿帳喝彩,拍手稱讚,個中就數張飛嗓門最大,最賣力。關羽本就紅潤的臉上更添幾分和色,看向李鋒的目光都帶著絲絲不易察舉的笑意。
李鋒見得到眾悅,知道離出頭就差一步,旋即清了清嗓子,再說道「曹操兵敗,必投南郡,然勢窮,膽俱,且又生性多疑的曹操必不敢走大路,而走捷徑華容小道。軍師即以料到曹操必走華容,何以獨用關君候?」
李鋒朝大家張了張雙手,似在詢問眾將意思,旋即又說道「以關君候義薄雲天之義,必放曹操。為帥者,首要便是知人善用,以軍師之智,何以不明此理?鋒以為,君候無罪,而行令之人,用人失誤,反應受過。」
未等諸葛亮說話,劉備便當先一步開懷大笑,離開帥台,走到李鋒身前,一把執著李鋒的手,道「定國大才,洞察軍師用意,備心甚也。」隨後又揮退入帳軍士,復道「適才軍師之言,皆為成全二弟還他曹操一個人情罷了,二弟切勿當真。」言罷又令軍士添台加座請李鋒入席。
李鋒入席后,又道「曹操雖敗,然元氣未傷,中原各州,仍有數十萬兵馬。如曹操喪於主公之手,那麼曹仁曹洪,夏侯兄弟便會立其子為主,舉兵向劉復仇而來。倘若此時孫權再倒打一耙,反手捅主公背後一刀,此一來危也。」李鋒隨手拿起杯酒望嘴裡灌了數口,喘了口氣,接著又道「以周瑜之才必定看破此事,故而棄曹操不顧,用兵夷陵,皆為奪得南郡做準備爾。軍師早就看破周瑜詭計,而遣關君候把守最後一關,原意便是讓君候將這個人情還給不能死的曹操。此一舉兩得之美事,普天之下,也只有軍師才安排的來。」
李鋒出了風頭,贏得所有人的另眼相看,卻得罪了諸葛亮。故而最後轉口又贊了一番諸葛亮,做到即得利,且不開罪諸葛亮兩贏局面。當然這話也是出自真心的肺腑之言,諸葛亮一直就是李鋒心中的偶像,穿越之前還在武侯祠怨天不公呢。
「呵呵,定國大才,卻一直委身侍衛,亮以為主公應當唯才是用,以安天下有志興漢之士。」諸葛亮說罷,轉身朝劉備輕施一禮,等候劉備決斷。
李鋒聞言頓時心中狂喜,有了諸葛亮的舉薦,那可比自己強出風頭勝過百倍。一時間竟然感到絲絲羞愧,畢竟壞了諸葛亮在關羽面前立威的機會。
那劉備也不推脫,擺手示意諸葛亮歸席,旋即舉杯邀眾將共飲,而後繼續道「定國,賤內那你就不必回去了,日後便留在軍中與軍師一同參贊軍機,助備興漢。」說罷又連飲三杯哈哈大笑。
李鋒當即出列,拜謝道「蒙主公,軍師賞識,鋒定肝腦塗地,在所不辭。」
未等劉備令起,張飛卻微醉出列,一把將李鋒拽起,硬是往自己坐席拉去,同時還不住說道「先前對先生多有得罪,俺老張在此給先生賠不是了。」說罷,抄起大碗,又是連飲十數杯,哈哈大笑。
李鋒志得意滿,得到了想要的自然不會跟張飛計較過多,也跟著張飛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好生歡樂。
古代的酒雖然不比現代,但即便是這樣,幾碗酒下肚,李鋒不禁覺得一陣頭暈,臉上發燙。適時,諸葛亮也舉杯來敬,問道「定國先前即以料定劉孫聯盟,不知如今曹操兵敗,我軍下一步該如何行動,可否試言之?」
李鋒心中諸葛亮是想再進步替劉備考驗自己,也不做作,飲了杯中酒之後,起身答道「曹操兵敗北歸,荊州士民多半思念故主劉表,主公乃與劉表同宗,此刻欲求立業之基,便當乘此良機,一舉奪佔南郡,再取荊襄。」
諸葛亮故作沉吟一番,又問道「曹操雖然北歸,卻留曹仁鎮守南郡。據亮所聞,此人乃曹氏親貴,極有勇略,城中又兵精糧足,只怕難矣。且東吳孫氏貪圖荊州久矣,赤壁一戰,孫氏出力甚眾,豈能眼望主公坐擁荊襄之地。定國所言,亮以為不妥,還需慎重,慎重。」
劉備也看出諸葛亮是在為自己試才,也跟著問道「軍師所言不無道理,此議不得不慎之又慎,定國可有良策。」
李鋒看著這對君臣,心中暗罵兩人狼狽為奸,果然是一個魚,一個水,當著這麼多人面唱雙簧戲。歷史上張飛跟黃忠就多次讓這兩人忽悠過去,不過既然已經無恥過一次,那就再借歷史表現一番,也沒什麼不可以。又離開坐席,故作生氣道「主公,軍師欺我也。東吳周郎自負才高,對於南郡志在必得,今兵鋒已直抵南郡。南郡城高壕深,且曹仁才略不凡,兵甲充足。此二人陣前爭鋒相對,拼個兩敗俱傷,主公坐山觀虎鬥,不正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