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三國之馬騰天下> 第134章 有無相生說官場

第134章 有無相生說官場

  永嘉先生說:「太守大人,您說前一段時間進京晉見皇上,想必對京里人事有一定了解。您可聽說過所謂『八友』、『八顧』、『八駿』之名?」


  馬騰趕緊謙虛道:「先生,您別這樣稱呼我,您叫我壽成好了。這些人的名字,我在京城的時候有所耳聞;回來后,刺史大人又專門給我說了這些人的情況,不知先生有何賜教?」


  永嘉先生說:「那麼你聽說了以後,對此有什麼看法?」


  馬騰說:「我對這些事情了解比較膚淺。我只是覺得,宦官一黨太過囂張,儒士一黨過於堅執,而皇上又太過可憐。」


  永嘉先生呵呵一笑,說道:「宦官,不論是先秦的趙高,還是後漢的十常侍,本是下賤雜役之人,一朝權柄在此手,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橫徵暴斂,為害朝庭與社會,實是一大痼疾與毒瘤。儒生飽讀聖賢之書,本應秉承天道,惠澤萬民,現在出現如此種種個小團體,雖說也有與宦官分庭抗禮之緣,但畢竟有違聖人之道。就朝庭目前情勢,不論是宦官,還是士大夫,已都成了官場中人。兩者不同的是,宦官要求的是利,而儒生要求的是名。無形之中,作為朝庭的兩股最大的勢力,均已身陷名利場中了。今日,宦官我們且不去說他,單說一下這些儒士。」


  馬騰道:「噢,先生有何教我?」


  永嘉先生說:「人若求名,必被名聲所累。


  你想想看,如果全國上下都是儒士,那麼儒士的稱呼就沒有了;如果當官的都奉法守職,那麼循吏這個名詞就不復存在。


  同樣,如果作子女的都孝順,作臣下的都忠心,那麼忠臣孝子的稱呼就聽不到了。


  我曾讀過深厚質樸的虞、夏之書,了解當時朝廷和各州行政長官的立身行事。


  讀過博大精深的《商書》,了解了伊尹、伊陟、傅說等人的立身行事。


  讀過義正辭嚴的《周書》,了解了周公、召公等人的立身行事。


  他們都是德高望重的儒士,可當時人們並不稱呼他們為儒者;他們都達到了奉法守職的良吏標準,可當時人們也沒有把他們指作忠臣孝子。


  從京都下至鄉里、地方學校之間,沒聽說有志節高尚、不隨俗浮沉之人。山林和草澤等偏遠地區,也沒聽說有避世隱居之人。


  自從魯國人以儒者相稱,儒道在周代就開始衰微了;

  自從鄭國的子產、楚國的孫叔敖以奉法守職的官吏聞名於世,官吏的政績在春秋列國時就開始衰弱了;

  自從伯夷、柳下惠以志節高尚而顯名於世,天下的事情就開始出現崇尚偏頗的弊病;

  自從長詛、桀溺這些人以隱士的身份經常往來於山林草澤,懷才隱跡在漁民和樵夫中間的,就大都是避世隱居的人;

  自從伍子胥因忠於吳王而在吳國受到讚譽,曾參因孝順父母在魯國受到稱頌,忠臣孝子就寥寥無幾了,就象天上參、辰兩顆星遙遙相望一樣。


  士人若以一種品德在他所處的時代獲得美名,那麼可以充分說明,在他那個時代缺少的就是這種東西。


  所以說前漢有『儒林』、『循吏』的美稱,並不是前漢時的好事;後漢有『獨行』『逸民』的美稱,並不是後漢時的好事。


  為什麼會這麼說?

  因為在社會風氣比較淳厚的時代,每個人的道德修養都差不多,回顧四望,並沒有什麼值得可以特別稱頌的德望。


  而社會上一旦出現了一些人人稱揚的美名,那隻能說明這個社會的風氣、人們所處的人文環境比較輕浮,所以才顯得這個人比較特殊、高大。


  在《詩經》中,有周初幾位帝王所作的《雅》詩,然在序言里並沒有特別評論它的完美。


  在《易經》中,最興盛的卦象,爻詞中也沒有特別提到其中所蘊含的所謂吉祥。


  這兩個方面,雖然文字不同,而它們的意蘊卻同出一源。


  這個源是什麼呢?這就是:天下的事情,美名出現在社會風氣輕浮的時候,而德望消失在社會風氣淳厚的時候。


  當天下美與丑相互對照、善與惡相互排斥的時候,可以觀察每個人的表現,從而評論他們的立身行事。


  那些有地位有德望的人處在純潔、完美、最公正的社會環境中,不是靠說教,而是靠行動,就足以使世世代代的人深受感動。


  他們的思想境界博大深邃,是一般人所不能了解的。


  當時的人們,即使是想授予他們榮譽稱號,從而歌頌他們、讚美他們,又怎麼能辦得到?


  《詩》三百中,哪怕是一首極平常的詩,《毛序》無不讚美;而周成王所作《雅》詩的序言,偏偏沒有讚美之詞。


  這並不是因為成王的《雅》詩不美。


  《周易》的各卦卦象,一般說來,每當有所受益,無不稱『吉』。而『乾』卦的六爻辭,偏偏不提『吉』字。


  這並不是因為『乾』卦不吉利,而是由於它的卦象體現了最高尚的道德,是一般人不能描述的。


  因此,什麼都有,『有』的意義就不存在了;正是有沒有的時候,『有』的意義才開始出現。我這樣說,你能明白嗎?」


  馬騰說:「我臨進京前,師父曾要我經常溫習《道德經》。我記得《道德經》中有一段話,似乎與先生講的十分契合。書上是這樣說的:『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先生,我這樣理解對不對?」


  永嘉先生笑了笑,說:「十分正確!不過從我說的這些話里,你有什麼體會?」


  馬騰說:「先生大概是要我安分守已,做好本職本份的事情,不要去刻意地追求那些功名利祿吧?是不是啊,先生?」


  永嘉先生點了點頭,說:「有位哲人說過一句名言,淡薄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漢文帝在位時,審時度勢,採取了休生養息的國策。


  他並沒有想到國家及他的後人會因此而受到極大的益處,更沒有想到他自己會因此而留名後世。


  但縱觀前漢一朝,若無漢文帝奠定的基礎,何以會延續幾百年?

  乾坤兩卦,默而無聲,但六十四卦莫不從中而出。


  司馬遷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還有人說,有心栽樹樹不成,無意插柳柳成蔭。你在剛到居延的時候,以及後來領兵作戰的時候,可曾會想到今日能封侯拜將入主張掖?」


  馬騰搖搖頭,不好意思地說:「當時只是想著能娶到紜霏就不錯了,哪裡會想到能有今天!」


  「著啊!」永嘉先生說,「這就是爭即不爭,不爭即爭。你初入官場,起點很高,今後的路還很長。我希望你能不忘初心,永遠保持一顆初心,這樣人生之路才會越走越遠,越走越寬敞!」


  馬騰躬身一禮,謝道:「多謝先生教誨,弟子今生當永遠銘記這一點!」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