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戰國明月> 第147章 奇正

第147章 奇正

  「牛馬走臣弟光,再拜言……」


  那手書是長安君趴在車輿上匆匆寫就的,所以字跡潦草,不過開頭一句誠惶誠恐的謙卑話,倒是讓趙王丹心裡舒服不少。


  那帛書上寫的字不多,但言簡意賅,看上去也是肺腑之言。長安君敘述他與趙王從小一母同胞的情誼,說自己年幼時不懂事,不能禮敬兄長,可去了齊國臨淄,舉目無親之下,才驚覺兄弟之情的寶貴,如今從燕國刺客手裡逃脫性命,只希望能痛改前非,做一個本本分分的弟弟,還望王兄能原諒他過去的侍寵而驕……


  帛書的後半截則是長安君對趙王坦言,說太后找自己去問齊國之事,順便提及伐燕主帥。長安君認為安平君不可為將,當時如實轉告太后,事後卻深感此等軍國大事,不是他一個無職公子能過問的,驚恐之下,又不敢來見趙王,才請虞信代他轉交手書。


  「臣弟已散盡家臣,不敢索要封土城邑,只願養一二方術士,做閑雲野鶴,安樂公子,專心學問,與稷下諸子交遊……願王兄萬年,趙國昌盛……」


  這下趙王丹看得有些發愣,這帛書言辭謙卑,他看過之後,好像沒方才那麼生氣了,背著手思慮片刻道:「難道是我錯怪了長安君,他並無野心?」


  趙穆在旁冷冷說道:「也許是長安君的以退為進之計也說不定,為的就是讓大王放鬆警惕,他再暗中策劃陰謀,要臣說,決不能放過他!」


  「趙穆。」虞信有些聽不下去了:「你這是要害大王!如今太后尚在,離間王室骨肉的罪名,你可擔得起?」


  趙穆卻不怕他,一昂首道:「我只知忠於大王,不知其他!」


  他隨即冷笑道:「虞大夫與長安君交情匪淺啊,長安君有心事,都要找你訴說,有手書,也要請你轉交。而大夫認為馬服君可以為將,也與長安君不謀而合……」


  這是直指虞信與長安君有牽連了,趙穆與虞信雖同為趙王丹親信,但相互間也有競爭。趙穆深知自己沒虞信有本事,平日不敢招惹,今日乘著他有破綻,便猛地潑了他一身髒水。


  虞信卻不慌,冷冷看了這以色事君的佞臣一眼,笑道:「虞信行得直坐得正,大王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之,絕無異心!若大王不信,便將我的心肝挖出來看看,是黑是紅!」


  說著他便袒露胸膛,讓趙穆剖他的心,趙穆小人,哪見過這國士發怒時的剛烈情形,有些無言以對。


  眼看兩個親信吵了起來,趙王不煩躁地擺了擺手,讓二人作罷,緩緩說:「若這是誤會,而長安君亦無干涉朝政之野心,我自然不會難為他……」


  趙穆急了:「大王!不可姑息養惡,否則必然釀成大禍!」


  虞信卻語重心長地說道:「大王此言甚善,兄弟鬩牆,而外御其辱,現在正是舉國一致北伐燕國之際,可不是內鬥的時候。再說長安君剛剛赴齊為質,立了大功,不受賞反受疑,此事傳出去,休說太后,國人都要寒心了……」


  趙王最終還是偏向了虞信,讓趙穆出去,趙穆只得恨恨離開。


  等趙穆走後,趙王卻又面露猶豫:「經長安君這麼一摻和,我反倒覺得馬服君為主帥不太合適,當然,安平君也不妥,虞大夫,你說寡人要不要學武靈王,統兵親征!?」


  「萬萬不可!」


  這突如其來的想法可把虞信嚇壞了:「如今可不比春秋國戰,君主親自駕車列陣。千金之子,不坐危堂,大王難道忘了當年趙武靈王沉溺軍務,連年出征,以至於國政落入成、兌手中,最後釀成沙丘之變的事了?大王若是親征,萬一有何不測,這是逼長安君生出野心來啊!」


  趙王被虞信嚇了一跳,連忙打消了這個念頭,嘟囔道:「那,便在寡人的親信里尋一個新將,將馬服君替換下來何如?」


  這四個月里,趙王可沒閑著,在虞信的協助他,他開始整頓朝堂,讓一些先王的老臣如左師觸龍告老,又提拔了一些新臣,那些新臣自然對趙王感恩戴德,效忠於他。


  如今,他已不滿足那些無足輕重的朝臣位置,想要將手伸向軍隊,只有控制了軍隊,趙王才能徹底安心……


  虞信卻勸他說,驟然替換趙奢,必然引起馬服一系武將舊部的不滿,反倒不美。所以上策是,在主將人選上,不要與太后對著干……


  「但副將和偏師的人選,大王可以自行抉擇!」


  所謂政治,就是不停的妥協和讓步,虞信雖然才做了幾個月大夫,就已經領悟了這一點,這也是藺相如誇他有」相才「的原因。


  「偏師?」趙王有些不解,如今進兵的計劃是趙軍主力北上中山,進攻燕國下都附近,而齊軍則沿渤海往北,收復齊國北地。除此之外,並沒有偏師啊……


  「兵者奇正也,趙齊兩軍沿著正面攻過去,側面也需要一隻奇兵從側翼襲擾燕國,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虞信指著地圖道:「大王請看,趙國代郡與燕國上谷郡相鄰,若從代郡派一支騎兵進攻上谷,定會讓燕國首尾不能兼顧,亂了陣腳。」


  趙王眼前一亮:「不錯,此議太后、馬服君定然支持,那以你看,誰可為偏師之將?」


  「臣以為李伯可擔此大任!」


  「李伯?就是你三個月前舉薦給寡人的齊人李伯?」


  趙王丹陷入沉思:「為何?」


  「臣深知李伯為人忠勇,他雖新近才投奔大王,但在齊國時做過匡氏家將,曾統帥過文騎,齊國被燕國攻破時,他還被俘虜到燕國上谷為奴,對上谷地形十分熟悉。大王如今以他為校尉,駐於上曲陽,只需要半枚虎符,便可讓他去代地掌兵。若是立了功,大王正好可以將他提拔為代地郡守、國尉,到時候,代地邊軍,不就在大王掌控之下了?」


  「妙計,大夫真是妙計!」


  虞信說完后,趙王丹拊掌稱善,代、雁門、雲中三郡邊軍素來驍勇,若派一個他信得過的人去做郡守國尉,那些邊軍不就隨時可以聽從王命了么?


  在虞信看來,不但用兵有奇正,這政爭也有奇正。身為大權在握,名正言順的君王,要將目光放到全國,這才是該有的策略,若是在宮闈之間與長安君糾纏,反而落了小道,只要趙王逐步控制了朝野軍隊,縱然長安君有再大的野心和才幹,都敵不過這堂堂正正之勢!

  說做就做,趙王當即讓人草擬了一個從代地發偏師進攻燕國上谷郡的計劃,讓寺人轉交太后,得到她的首肯。


  等手詔送出去后,趙王又在地圖上走來走去,興奮地搓著手,這畢竟是他做大王后的第一戰,之前的自信漸漸消失,又化為忐忑。


  「虞大夫,你說,此戰趙國是否能勝?」


  「對此臣毫不懷疑。」


  虞信的笑容逐漸變得凝重:「臣擔心的不是燕國,而是秦國的反應!」


  ……


  與此同時,秦國咸陽,丞相府。


  「瞧你辦的好差事!」


  范雎跛著腳下堂,將伏地請罪的王稽一腳踢開,又舉起他代步的手杖,就要往王稽頭上砸去!


  但看著王稽面如土色,戰戰兢兢的模樣,范雎卻想起王稽救助他入秦的事,於心不忍,手杖高高抬起,輕輕落下,在他髮髻上點了點……


  「也罷也罷,此番是燕人犯蠢,不能全怪你……」


  王稽哭得稀里嘩啦:「丞相!謝丞相饒命!」


  「饒命?」范雎吹著自己的八字鬍,冷笑道:「你的生死可不由我說了算,而在秦律懲處,在大王一念之間!」


  王稽叫苦不堪:「小人這麼多年,對秦國無功勞,也有苦勞啊,小人……」


  范雎嘆了口氣:「你留著力氣罷,速速裸身負荊,隨我去甘泉宮請罪,大王處,自有我去分說……」


  等王稽匆匆退下后,范雎一瘸一拐地走到庭院里,恨恨地看著東方道:「長安君,趙光……我范雎,記住你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