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戰國明月> 第93章 荀子論秦

第93章 荀子論秦

  ps:感謝各位的打賞和關注,感謝舞動三軍的盟主,這幾天正在努力找回狀態,12點后還有一章。


  ……


  當荀子帶著他的弟子從外面進入待客的廳堂,正要向長安君道一聲抱歉時,卻見長安君正和鄒奭相對而坐,如同兩個忘年之交的老友般談笑風生。


  」後學小子,見過荀子。「明月這時候才有機會看清荀子模樣,卻見他相貌樸實,眼神慈善,卻又飽含睿智。


  而在荀子看來,長安君禮數得當,彬彬有禮,全然不似一些齊楚公子封君般高傲得意,儼然一好學少年,再加上對荀子以趙國邯鄲方言問好,讓荀子頓生好感。


  鄒奭看上去心情很不錯,笑呵呵地說道:」祭酒不在時,我與長安君說起了家叔的大九州之說,長安君則與我談起了《穆天子傳》這本書……」


  荀子也聽說過這本奇書,書中詳盡記述了七百年前,周穆王駕八駿西巡之事,不過他沒機會看到具體內容。


  「當年家叔也只是在大梁城魏襄王處看了兩遍。「鄒奭亦不免有些遺憾,魏襄王喜好收藏圖書,可惜那麼多藏書,統統隨他下葬了,如今只怕都枯朽了。


  明月只不好告訴他,魏襄王在汲邑的墳墓,會在五百年後的西晉被人挖出來,那批圖書竟還完好,晉人便整理出了許多篇章,最著名的,便是《穆天子傳》,以及魏國的官方史書,近乎於顛覆了儒家古史的《竹書紀年》。


  聽出了鄒奭話語中的遺憾,他便道:」其實趙王宮內也有,畢竟此書講述的正是周穆王與我趙氏先祖造父的事迹。我此次來齊國,便從王室的守藏室中要了一份副本,在路上無聊時翻閱過,若是二位先生有興趣,改日我再來學宮時,當親手奉上。「


  鄒奭喜不勝收,自然道謝,他們陰陽家的興趣的確是極其廣泛,上到天文地理,下到五行間的微妙關係,都有涉獵,他不免詢問起了,那書中周穆王的事迹,是否是真的?

  這就是出身王室的好處了,佔據的知識資源是稷下先生們艷羨不已的,當年墨子也得前往各個諸侯國,「請觀百國春秋」,這才有了與儒家分庭抗禮的資本。


  明月來之前也做足了準備,便侃侃而談道:「據書中所寫,這次西行的全程足足有三萬五千里!其周遊路線,是從宗周北渡黃河,逾太行,涉滹沱,出雁門,抵河宗氏,過賀蘭,經祁連,越過大沙漠,最後抵達西王母之邦……之後又北行一千九百里,至飛鳥之所解羽之地的西北大曠原,而後才歸來。「


  一向治學嚴謹的荀子卻不相信,搖頭道:」周穆王之世,恐怕走不了那麼遠。「


  明月頷首道:「的確,其實穆天子和趙造父倒不一定去過如此遼遠的西方,興許是某位經常在胡地行走的商賈,將自己的經歷寫了進去,卻假託周穆王之名。「


  所謂的託名,也就是假託他人的姓名,藉以抬高自己的話語權,諸子百家的作品里,這種情況十分常見。什麼《黃帝內經》《太公六韜》《管子》,都是戰國諸子假借古人名義寫出來的,甚至連儒家各派別內流傳的《尚書》也有不少篇章是偽造的托古之作,荀子和鄒奭也見怪不怪。


  不過明月卻並未因此看低《穆天子傳》的價值,這可是這時代難得的地理作品啊,西域乃至中亞一帶的情況,在中國視野下不再是一片空白莽荒……


  他便建議道:」鄒先生,其實小子在想,若是想要證實大九州學說,還是要實際查證過。何不效仿穆天子傳里的做法,派遣一支船隊渡海東出,沿著海岸向北向南探索,看看能找到些什麼,順便將海岸線的輪廓描繪在地圖上帶回,如此慢慢積累,吾等有生之年,興許能發現其他大洲。「


  荀子卻笑了起來:」出海尋訪,這不是方術士做的事情么?「


  明月振振有詞:」方術士的目的是尋找虛無縹緲的三仙山,以及長生不死之葯。學宮的目的卻不一樣,是為了探索,是為了求知,是為了知道九州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地域。雖然稷下諸子不治而議論,但所議論之事,總不能憑空捏造,還需憑藉事實。「


  後世一些西方史學家,為了得出為何中國在十八九世紀衰落的緣故,便尋根究底,認為中國文明太過於保守,探索慾望不足。


  然而戰國秦漢之世,可以說是一個東方的地理大發現時代,鄒衍等人提出假說,各國商賈游士從外面帶回了不知真假的傳聞和信息,引發了人們的好奇,最終由唐蒙、張騫等人實現了對傳統」九州「之外地域的探索發現。


  誰敢說戰國秦漢之際的中國人缺乏探索欲?


  齊國航海業已經十分發達,從燕國碣石到膠東、從琅琊到吳越的航線已經開通,簡直是天生適合向海外探索的國度,若能由稷下學宮牽頭,搞一次」海外科考「,或許將成為開啟東方大航海時代的先聲?

  他不由腦洞大開道:」亦或是派出一支商隊越過秦國往西方去,沿著穆天子的路線,看看西王母國等邦國是否真的存在,若是真的在中國之外發現了更廣闊的天地,大九州學說就不是假說,而是事實!」


  鄒奭對此有些心動,卻又搖頭道:「派船出海探索倒是可行,但越過秦國去西方重走穆天子路線,卻是絕不可能的……」


  明月一愣:「這是為何?」


  「秦國禁絕外國商賈、游士,沒有傳符,任何人在秦境之內都寸步難行。」


  鄒奭對秦國印象不佳,繼續道:「我還聽說,就算是秦人自己的士,不得官府之令隨意去其他郡縣,也會受到削籍的懲罰,爵位上造以上要受鬼薪之刑,公士以下則要服城旦舂之役。其國內如同一片死水,外來人休想激起半點波瀾!」


  然而荀子卻有不同的看法,他等鄒奭說完秦國的壞話后,才緩緩說道:「老朽倒是覺得,秦國此舉無可厚非!」


  明月連忙目視荀子,卻見他在談及秦國時,沒有一般六國士人那種痛恨厭惡之色,反倒有一絲興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