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孫權不由得看了一眼周泰,心想,歷史上留下名號的,到底不可小覷。片刻就想到關鍵,孫策雖然已經讓自己即位,但到底有沒有人把自己奉為主公,還是兩可之間。孫氏一族子弟眾多,兄長孫策和大喬也有兒子,僅憑一封書信就想讓江東文武俯首,恐怕是高估自己了,但,孫權有母親在。其母乃是深明大義之人,其兄長,也就是孫權的舅父吳景現在還是廬江郡的太守,若是能得到母親大人的支持,就可以得到一郡之地的支持,還可以影響到孫靜、孫賁的態度。
片刻之間,孫權就想到了事情的關鍵。
說道:「周泰、孫韶,即刻點齊500兵馬,隨我返回吳縣,事情暫時不要在陽羨縣泄露,即刻出發。現在就去。」
待周泰孫韶離去后,孫權親自為凌統砌上一壺茶,然後就靜靜的看著茶壺。這個茶葉是孫權到陽羨之後,出於自己的愛好,找到貌似是茶葉的東西,炮製而成。泡茶是孫權讓自己平靜心來,認真思考的一種方式。
凌統不是第一次見到孫權,但確是第一次面對面的交流。看著這個與自己年歲相仿的年輕人,凌統猜不到這個近在咫尺的年輕人正在想什麼,從表情上,看不到任何的波瀾,無喜無悲,彷彿深沉的大海一樣。自己的這個新主公到底是什麼讓孫策如此看重?凌統琢磨不透。
「凌統將軍。」
凌統一驚,連忙起身。
「汝父,凌操將軍也是跟隨我兄長多年的老將了,權也深感敬佩,兄長臨終拖囑言,雖然讓權為兄長悲痛不已,但為將者,身死而馬革裹屍,也為尚不是一種榮譽與解脫。」
孫權默默走到窗邊說道,自言自語到:「權定當繼承兄長遺志,掃平天下,還天下百姓一個太平歲月。」
孫權知道,屬於自己的東漢時代已經到來,他再也沒有人可以為他遮風擋雨了,他的路將是漫長的.……。
孫權看著凌統的眼睛嚴肅說道:「凌統將軍,值此江東危難局面,為江東百姓計,江東不可生亂,有很多事情就不可不防。」
凌統雖小,但也不愚鈍,知道了孫權所表達的意思,立馬抱拳說道,「權公子有所吩咐,末將萬死不辭!」
孫權走到凌統近前說道:「會稽郡太守,太史子義將軍,乃我兄長生死之交,也是志同道合之交,你即刻傳信給太史子義將軍,言我已經奉兄長遺命繼承江東之主,讓其若非我親筆手令,不可調動一兵一卒離開會稽郡!切記。」
陽羨縣城樓上,縣丞王懿看著城門處,快馳而過的整齊軍隊,若有所思。孫權只是讓人傳信給他,讓他暫代縣令之職,再無任何片言紙語。
。。。。。。。。。
丹陽郡宛陵縣是江東最先得到孫策身故的消息的。畢竟孫策大軍是在丹陽郡境內作戰的。宛陵縣是丹陽郡治所所在,已經承平多時,戰爭的痕迹也漸漸消失。宛陵以西的有一所名叫常樂布坊,是丹陽最大的布坊商鋪,聽聞官府從來不敢收稅,後台很大。當然,這只是當地小老百姓的說法,其實在官府之中卻也不是什麼秘密,因為這所布坊商鋪的主人正是丹陽郡太守的長子孫暠。
孫堅開始興兵時,孫靜集合鄉里及宗族子弟五六百人作為基幹隊伍,大家都依附於他。此後就一直跟隨孫堅南征北戰。后討伐董卓時候留守家鄉。後來孫策借兵渡江南下江東后,又迅速支持孫策,孫靜有長者風範,被人所尊敬。
建安元年,孫策擊敗劉繇,平定各縣,進攻會稽,派人請孫靜,孫靜帶著家屬與孫策在錢塘會面。當時會稽太守王朗在固陵抵禦孫策,孫策幾次渡水作戰,都不能取勝。後來王朗憑險固守城池,很難馬上攻破。往南幾十里地是查瀆,是通向會稽道路的要害之地,應當從那裡攻進城去,這就是所謂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孫靜親自率領軍隊作為先鋒,將城池攻克。
孫策平定丹陽郡和會稽郡都有孫靜的影響力在。
見過了太多的生死之後,年齡越大就越想回歸故鄉,后江東大局已經穩固,孫靜就多次向孫策請辭,一心回鄉邑,研究《詩》及《周禮》,孫策每次都請求再留任一段時間,這次孫策經過宛陵的時候就已經答應孫靜,等平定越人,就讓孫瑜接任丹陽郡太守。
孫靜愛好研究文學,只管大事,多數時候郡內小事情多交給孫瑜和孫暠打理。兄弟兩人素來多有不和,孫靜更看上孫瑜的才能,其人謙虛好學。長子為人善結交,頗有一身力氣,作戰勇猛,在早年的平定黃巾叛亂的時候,曾赤手與十幾人的黃巾賊作戰。
常樂布坊內,一個約莫三十五六歲的中年正在飲酒。這個地方不僅僅是丹陽郡最大的布坊,同時也是孫暠與其丹陽郡的眾多親信官員的聚集之地。此次最先得到孫策身死的消息的人就是孫暠了。
消息是涇縣傳過來的,以緊急情報傳達給孫靜的。之前是韓當主政丹陽郡的所有軍事,孫暠和韓當關係親密,多有書信來往。
當孫暠看到孫策身亡的書信的瞬間,孫暠心中沒有悲傷感,彷彿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小小興奮感。孫暠常年跟隨在其父孫靜身邊,與孫策雖然說是堂兄弟,但並無太多的交集。
孫暠此時正在思索。孫策和大喬有一子,但只有2歲,值此江東局面,不可能執掌江東,但孫權不也是個娃娃嗎?何以能擔當扛起我孫氏大旗?我父現在為孫氏最大的長輩,我為長子,何以不能繼承江東大業?
不安分的野心,像野草一樣在孫暠心中瘋狂生長!涇縣是韓當主政,既然消息是從涇縣傳過來的,韓當定是支持我的,只要讓韓當再去和程普黃蓋朱治等老臣商議,都支持我,則大事可定啊。
想到此,孫暠的心不由得活動開了,想到豫章是堂兄孫賁為太守,廬江也是自己舅父吳景為太守,至於鄱陽郡的朱治和會稽郡太史慈以及吳郡的呂范,都是孫氏老臣了,是不會聽從孫權的,只要自己說服父親,則大事可定亦。
孫暠想的明白后,幾立馬開始安排心腹到處送信開始聯絡。
不一會,十幾匹快馬從宛陵縣城東門出發,快速飛向四面八方,一場江東爭奪戰就此拉開……
。。。。。。。。。
此時吳郡府內,張昭程普正在勸解孫策之母,吳氏。
吳氏,是孫堅的夫人,育有四子。世居吳縣本地,在吳縣根基甚深,吳郡吳縣及周邊縣府都與其娘家有關係。其弟吳景又與淮南袁術交情頗深,所以任廬江太守。因為其人正直又好施,所以被人尊為吳國太。
此時吳國太夫人,卻是哭的一塌糊塗。可時身邊的人卻不知道去怎麼勸說她。想她早年不顧娘家反對嫁給孫堅,顛沛流離,後來黃巾起,孫堅的才能,才被娘家人接受。不曾想,中年喪夫,歷經艱辛萬苦,到處遭人白眼,終於兒子爭氣,一統江東。不想才兩三年,老年來,又喪子。叫她如何不傷心。
張昭年紀最大,不得不開口道。「國太夫人,請節哀。主公以幼年之姿,頂立江東,乃不輸霸王之才,定會流傳奇古的,我等為吳國太有這樣的好兒子而感到羨慕。」
程普也開口道:「夫人,主公天縱奇才,但天妒英年。如今,江東無主,還需早做定奪。」
吳國太接過身邊丫鬟送過來的手帕,察乾眼淚。吳國太雖然傷心卻也不糊塗。問道:「策兒不是指定權兒為江東之主嗎?怎能說江東無主呢?」
吳國太看著堂下站著的程普和張昭及呂范。說道:「你們都是策兒相信的忠貞之人,程公也是我夫君的摯友,值此局面,還是要依靠你們呀。」
程普連忙道,:「國太夫人無憂,有我等在,江東雖然說不定小有動亂,但大的局面卻是不會改變,且主公有遺命,權公子當繼承江東基業。我只是擔心其他將領不聽號令而已。」
張昭示意周邊丫鬟退下后,皺著眉頭問道:「程老將軍,不知道剛才所言的不聽好令的將軍是誰?」
程普思索道:「鄱陽郡朱治,廬江吳景,丹陽孫靜,駐秣陵的黃蓋,以及現在統領主公大軍的韓當,要不就是孫氏族人或是主公長輩,或是孫氏三代老臣,如今我唯一有顧忌的就是周公瑾和會稽郡的太史慈了。」
張昭說道:「周瑜乃品節高貴之人,其志不在權位,太史子義將軍與主公乃是志同道合之人,都定會遵從主公遺命的。戰亂自古從來都是從內部而起。」
程普和呂范幾吳國太等人聽完張昭之言,都若有所思。
突然堂屋大門被推開,老管家賈辛慌慌張張進來說道:「老夫人,權公子帶了幾百兵卒在城門口被守門的軍候攔住了,不讓進。該如何是好?」
眾人一聽,皆是大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