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漢代竹簡
在戒指空間裏麵用不著擔心竹簡被氧化腐蝕,祁景燾放心大膽地展開一冊竹簡掃視一眼,他驚訝地發現,竹卷上那些顯然是用毛筆書寫的文字居然沒有一個是被塗改過的。
這說明了書寫這份竹簡的人非常認真,又或者是抄寫了很多卷同樣的內容,最後選擇了這冊毫無錯誤的書卷作為陪葬品。
隻是,這冊竹簡上麵記錄的並不是什麽典籍,從記載的內容來看,應該是當時那些婚葬風俗禮儀過程的記錄。
祁景燾一目十行瀏覽之後就卷起來,放回布袋。這些內容他不感興趣,也沒什麽研究,但是,他知道曆史學家或者考古學家對這些民俗祭祀之類的內容會很感興趣,先保存起來,等以後機會合適的時候可以移交過相關部門研究。
祁景燾不停地展開竹簡逐一瀏覽,不停地尋找著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這位懂得使用生物武器保護自己墓地的諸侯王收集了這麽多竹簡,總會有一些古代著作或者是醫學方麵的書籍吧?
東漢末年是一個動蕩的時代,也是一個人傑輩出的大時代,中醫人才更是層出不窮,中醫發展曆上最著名的中醫代表人物就有三位生活在那個時期。
神醫華佗,字元化,沛國譙縣人,是外科鼻祖,又發明了麻沸散,還發明了五禽戲,是東漢末年名氣最大的名醫,後漢書都有華佗的記載。
據考證,他約生於漢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於建安十三年(公元二〇八年)。這考證很可疑。因為《後漢書華佗傳》有華佗“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的記載,也有說他壽至一百五六十歲仍保持著六十多歲的容貌,而且是鶴發童顏的記載。
據此,華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歲。華佗生活的時代,當是東漢末年三國初期。那時,軍閥混亂,水旱成災,疫病流行,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當時一位著名詩人王粲在其《七哀詩》裏,寫了這樣兩句:“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這就是當時社會景況的真實寫照。
目睹這種情況,華佗非常痛恨作惡多端的封建豪強,十分同情受壓迫受剝削的勞動人民。為此,他不願做官,寧願捍著金箍鈴,到處奔跑,為人民解脫疾苦。
不求名利,不慕富貴,使華佗得以集中精力於醫藥的研究上。《後漢書華佗傳》說他“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尤其“精於方藥。人們稱他為“神醫。
他曾把自己豐富的醫療經驗整理成一部醫學著作,名曰《青囊經》,可惜沒能流傳下來。但不能說,他的醫學經驗因此就完全湮沒了。因為他許多有作為的學生,如以針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吳普本草》的吳普,著有《本草經》的李當之,把他的經驗部分地繼承了下來。
至於現存的華佗《中藏經》,那是宋人的作品,用他的名字出版的。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當時尚殘存的華佗著作的內容。
醫聖張仲景,名機,南陽涅陽縣人,他最大的貢獻就是《傷寒雜病論》,對華——夏的中醫發展起到最大的作用,裏麵記載了大量的方劑,至今仍在使用,是現代研習中醫必看的經典著作。
東漢末年,不僅僅是戰亂不亂,更是疫病流行,比如建安七子裏麵四個全部死於發生在建安二十二年的疫病流行。史書上記載為:“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
“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從這些史實就知道張仲景的貢獻有多大,被後人尊為醫聖那是名副其實,實至名歸。
還有一位就是與張仲景、華佗齊名,號稱建安三神醫的董奉。
說到董奉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過,但是“杏林春暖用來形容醫生,這個應該有所耳聞吧?因為這個成語就是來形容董奉的,董奉之所以知名度沒有神醫華佗和醫聖張仲景大,主要是因為董奉是福州人,一直在南方走動,這次沒那麽大名氣。
董奉的醫術十分了得,醫德更是堪稱醫界楷模。據《神仙傳》卷十記載:君異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餘株,鬱然成林。後人就是根據董奉的傳說,用杏林稱頌醫生,杏林就是中醫學界的代稱。
在同一個時代出現如此多傑出的中醫代表人物,可見當時中醫發達到何種程度?說不定,這位懂得使用生物武器的諸侯王會收集一些中醫典籍作為陪葬品。如果能夠在這找到一本當時的中醫典籍,這次盜墓賊沒白當。
祁景燾一卷一卷地翻看那些竹卷書籍的內容,發現都沒有關於醫術方麵的書卷,其他各行各業的書籍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包括巫術,就是沒找到醫術方麵的典籍。
這讓祁景燾有些奇怪了,難道這位諸侯王歧視醫術,因此才沒用醫學典籍陪葬?
不應該啊,一個懂得使用生物武器保護自己墓地,並且用詛咒警告後人的諸侯王,怎麽可能不收集一些醫學方麵的典籍呢?
祁景燾不死心地仔細回憶在墓室中看到的情景,突然,他想起那副沒被盜墓賊關顧過的巨大石棺,裏麵可是填滿了形形色色的陪葬品。
他當時沒去翻看那些陪葬品,那是因為不想幹盜墓賊的勾搭,也看不上那些東西。莫非,他想找的中醫典籍被收藏在石棺裏麵陪葬了?
祁景燾的意念返回現實世界,用有限的全息視角探測一番,發現墓室離他現在所在的位置其實並不遠,直線距離不過兩百米,在自己的控製範圍之內。
這就用不著麻煩了,祁景燾施展全息視角穿透石棺,逐一查看哪些陪葬品。很快,其中有幾冊類似竹卷的物品引起他的注意。隻是,那並不是竹片,而是玉片,每一塊玉片都是用金絲串聯起來的,上麵還刻有文字樣的紋路。
先不管裏麵到底寫什麽內容,他知道,能夠做到這樣精致的玉片,並且用那些金絲串聯起來,這幾冊玉片書卷就是價值連城的寶貝。怪不得,這位諸侯王把這些玉質書冊放在石棺裏麵,那是當做寶貝收藏在身邊。
祁景燾集中精力鎖定這些玉質書冊,隔空取物大法祭出,玉質書冊就出現在他的手裏。
祁景燾可不擔心玉質書冊離開封閉的墓室被氧化腐蝕,漢代玉器的原料主要為新--疆玉、岫岩玉和部分藍田玉。漢代的佩飾及部分劍飾,用料大都為新——疆的白玉,玉色渾噩蒼舊,古氣十足。
和田玉也被大量用於玉衣製作上。1995年年底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金縷玉衣讓世人讚歎不已,報載這是“世界上最完美的金縷玉衣,由4000多塊玉片連綴而成,且均係和田玉,玉片晶瑩剔透,堪稱絕品。漢代貴族生活的奢侈,用玉之多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且,漢代玉器的雕刻手法多樣,不乏精雕細琢之作。在漢代的玉器中,藝術價值較高的應屬於圓雕和高浮雕的陳設藝術品,往往這類作品玉質極好,琢磨精細,造型優美,在我國的玉雕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漢代玉器出現了許多反映平常生活的題材,以玉雕牛、羊、鳥、龜、熊等為最常見,開始走向寫實,並一反平麵雕刻,代之以立體圓雕。典型的如臥牛,絲絲入扣地刻畫出牛兒辛勤勞作後疲倦慵懶的神態。這種自然主義的寫實表現手法,特征化的傳神刻畫對後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如此,一位諸侯王采用玉器雕刻一部書也就不奇怪了。
祁景燾仔細觀看手中的玉質書冊,發現每一片玉片,其長度,寬度,厚度,都是一樣的,而且被精雕和得現代那些用切割機切成的玉片差不多。
那些金絲更不用說,很細很細,和那些縫補衣服的針線差不多,現在將玉片的前後左右都串聯起來,自然是被串成一本和竹卷一樣的書籍。
祁景燾開始翻開看玉冊裏麵的內容的時候,更是讓他驚喜萬分,就差仰天長嘯以抒發自己那亢奮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