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草原乃偏安一隅
哈度發現,每次煅燒木頭制木炭、燃燒木炭進行冶鍊和鍛造金屬,都會留下大量的碳灰,這些碳灰沒有用處,只能夠進行棄置。若是直接堆在空地上,大風一吹過來就會揚的到處都是,因此只能夠挖坑填埋。而這些進行填埋的地方會逐漸長上野草——也就只有這些進行填埋的地方,野草長勢最為旺盛。
看來這就是原因了:碳灰可以催熟植物。。!(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已經是時代先驅了)
試驗田需要的碳灰數量巨大,每10步見方的田裡至少需要碳灰20捧,經頭目們牽頭試驗發現,若是能夠達到每10步見方施用碳灰100捧,那麼作物的生長將會達到最好的效果。
100捧。。!?哈度乍一聽到這個需求還沒覺得什麼,但是轉回頭想想就發現不對了:這都超過半人重了啊,這是么么作物啊,那麼能「吃」。。?不過一想到這些稻米做熟了以後那種香氣撲鼻的享受,哈度也只好捏著鼻子不多說么么了,只是命令冶鍊工匠們把每天冶鍊結束后的碳灰收集好后,都送到試驗田這邊來。
現在事農者們以100步見方的土地為單位,在靠近「ka-sin-ki」原址的平地上開墾了100單位的試驗田。在這個沒有乘法的時代,只能使用加法一個一個的進行計算,在哈度整整等了快一個整月的時間(即一個恆星月,月相從滿月到新月再到滿月的時間,約28天)后,才得到頭目們給出的計算結果——事農者們抬著計算結果,要哈度從高塔頂端望下去。
草原上使用的是100進位,每100進行一次進位,早期數字的發展非常緩慢,直到哈度這個時代也沒有出現確定的數字錶示方法,只能夠通過計數物品的個數來描述其數量。在哈度開始簡化符字后,也對數字的表示進行了規定:100以內的數字用染成紅色的木片表示數量,每進1位,就換一種顏色,以彩虹的7種顏色為7個數位。這樣一來,1~99為紅色,100~9900為黃色,以此類推直到紫色,可以表示最大1萬億的數量(只有加法,預計加到老死都加不完。。)。
哈度還規定了「木片計數法」的排列方式:木片從上到下平放在平面上,以10個為一組豎直排列,不足10個的從最上面一行向起手位(即右手,戰陣中拔刀從右側拔出)水平排開;落手位(即左手,戰陣中劈砍敵人使向左下動作)為最大數,起手位為最小數,其他數字按順序排列其中。
哈度看到是6列加2片橙色木板(為方便哈度查看,頭目們特意加大了尺寸)、5列紅色木板,也就是一共需要6250人重的碳灰,才能供給100單位的試驗田施用。。!!!
哈度真的是看傻了。。
把「shinne-nu」的族人都燒成灰也達不到這個數量需求啊。。
不得已,哈度只能「嚴肅地」命令事農者們減少碳灰的施用比例,先規劃並耕種小面積的稻穀,等以後碳灰的生成量大了再逐步擴大種植。
在暫時搞定稻穀種植的事情后,哈度難得有空餘的時間可以稍事休息。他本想再去對部落巡視一番——美其名曰「監督部落遷建工作」,實則是去看妹子。不過這等美事被「法烈」方向傳來的消息給攪黃了:據改造為高山據點的原「pu-so-hun」部落營寨中偵查巡邏單位報告,在日升的落手位方向,發現排成長龍的大型遷徙隊伍,外圍巡邏人員稱「對方騎乘著高大的馬匹,身上穿著長帶狀的衣物,頭上還裹著同樣的長帶」,為防止與對方發生接觸后可能產生衝突,特先對高塔進行彙報。
在確定了起手位和落手位這兩個方向後,哈度又規定出了四個方位,即日升/月升(東)、日落/月落(西)、面對日升/月升方向的起手位(南)、面對日升/月升方向的落手位。若是日月升至中天,則以河流走向和標誌物的位置為參照物,即河流上游與「法烈」方向(北)、河流下游與高塔方向(南)。
往「法烈」的方向一直走,會走到草原的「盡頭」:本來蔥鬱的草地逐漸開始沙石遍生,茂盛的草叢也開始逐步減少,干黃的草葉出現,越往下走,植物就越發的少,直到成為一片連綿不絕的荒蕪之地——只有石頭,無窮無盡的石頭。再往下走,石頭會逐漸開始變的細小,然後就會遇到望不見盡頭的——
沙漠。
從「法烈」上下來的河流的其中一支會向著沙漠中流去,河水流經的地方還是能看到形成了綠洲,往沙漠方向遷徙的動物只能沿河進發,一旦偏離河道就會因為找不到水源而喪命。不是沒有人向沙漠中去探尋的,但他們都像當年信仰月之神「yin-ni」的部落那樣,進入沙漠中以後,就再也沒有回來過了。
這次聽聞有人,而且是大隊人馬從沙漠中穿行過來,哈度也驚得忘掉了他手邊要做的事情,立即召來精銳騎兵向高山據點衝去。經過對功能和用途進行改良,高山據點修起了一座6人高的木質瞭望塔,底座上還壓著一塊大石頭作為配重。靠近山體的一側正有穿著厚毛皮的工匠進行開鑿工作,鑿出空洞后就可以插入木樑,鋪上木架在山體上開出棧道,以在更高的位置設立瞭望點。
哈度騎馬而來,一停下就立刻向瞭望塔上爬去,以其優秀的視力審視著沙漠中來的馬隊:馬匹數量在6000上下,人數將近8000,攜帶尖銳武器,馬匹身上有皮質護具(實則是馬鞍)。馬隊正沿河而上,先頭部隊約120人,為首的是1名老者,身下是一匹毛色以灰色和白色居多的騅,正在悠閑地往「法烈」的方向過來。忽然,那老者抬起頭,用平靜的目光掃了一眼哈度的位置,哈度突地就感覺到一陣心悸——那老者看起來慈眉善目的,眼神雖平淡卻帶有一絲少見的凌厲。
哈度知道,對方已經發現了他的存在,既然對方並沒有任何挑釁的舉動,那麼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和對方和平接觸。他下了瞭望塔,交待在一旁候著的頭目,去召集10隊騎兵過來,隨他前去與對方「打招呼」;另外還要趕去召喚1000名獵手趕來「法烈」集中,防備任何可能出現的戰事。
從土坡下來,哈度一騎在前,駕著駱往草原和沙漠的交界線走去。
兩方的人馬在草原-沙漠接駁位置的兩側停了下來,相距約有1000步。哈度已經能夠清晰的看到對方的樣貌:1名穿著罕見的紫色長衣的老人,駕著1匹騅,緩緩向哈度這邊走來,能發現他手上沒有武器,其身後的騎手們也靜氣凝神、按兵不動。哈度伸出手示意己方騎兵不得輕舉妄動,但也不能夠放鬆警惕,然後轉頭向高山據點上的瞭望塔擺擺手,示意沒有危險,然後就駕著駱開始往前移動。
顯然這位老人也看到了哈度的動作,卻是沒有任何反應,只是勻速地走上前來。兩人駕馬走到約30多步的地方停下來相互注視著,臉上都沒有太多的表情:老人是那種古井不波,而哈度卻是強自鎮定。相視一陣,他們的臉色都開始放鬆下來——對方都沒有表現出任何的敵意,那麼接下來就是使用儘可能簡單的交流方式來避免觸及對方避諱的事情。
老者先哈度一步下馬來,從馬背上取下一個厚實毛皮包裹的袋子,拿到哈度面前,示意哈度接過去。哈度謹慎地伸出手接過皮袋,打開防沙的外皮,發現其中裝著幾個一頭開著口、另一頭封死的管狀物。老者抬起一隻手臂,指了指不遠處的河流,走過去,打手勢要哈度一同前去。哈度跟上老者的腳步來到河邊,老者又指了指他手中拿著的皮袋,要哈度拿出其中的管狀物來,去河中打水。
哈度拿出這些器物,其手感和顏色已經讓他有些明白是么么東西製成的了——就是他用來燒制木炭時製作炭窯的粘土。沒想到對方居然把這種粘土用來製成器皿,這個想法是草原上的人們沒有想到的。將這些器皿按在河中,排掉其中的空氣,再拿起來的時候發現居然不會漏水,哈度臉上笑逐顏開:這東西的實用性可比長卷葉或者木管汲水要方便得多,不會像植物一樣腐爛,而且還能夠做成一定的容積,不論生活還是生產方面都能幫上大忙。
看到哈度高興的樣子,老者也微笑著回應,然後開始比劃他的來意:回到馬旁,他又取出另一個皮袋,裡面是一塊風乾的牛肉,他將牛肉放在哈度腳下,把粘土器皿放在自己腳下,然後招呼哈度定睛查看——他把器皿推給哈度一邊,然後把牛肉拉倒自己的一側。
哈度一下子就看明白了這種交易:沙漠馬隊能夠提供這種不漏水的器皿,他們的需求是足夠的食物。這個交易是哈度能夠接納的,現在正是狩獵旺季,食物非常的充足,分一部分給對方換取這種實用的器皿是非常有利於部落發展的。
統一了草原、達到了這一平台上的哈度眼界早已不是以前能比得了的了——他一眼就看出這種器皿會對草原部落造成怎樣的影響和變革:草原上長距離跋涉時的淡水攜帶一直是大問題,除非沿河補給,否則隊伍不可能長時間待在無水源的地方。需要長距離跋涉的情況很多,無論是現在正在進行的部落搬遷工作,還是採礦完成後的礦石轉運作業,亦是各宿營地間的命令和消息通報,都需要消耗一定的時間用於淡水補給事務上。若是有了不會漏水的器皿,那麼這種補給的間隔就會大為延長,相關事務的效率也會成比例的增加。同時,族人們可以摒棄易腐爛、易泄露、重量大、難以攜帶的木質器皿和石制器皿,這樣他們隨身攜帶的有效物品空間也會隨之增加。
哈度心裡已經開始琢磨著這個交易要以怎樣的方式來進行交付了:按照草原現行狩獵效率來考慮,每人每捕獲10隻角羊需要補充淡水2次來算,按5隻角羊或2隻花斑鹿或1頭野牛交換1個粘土器皿是比較適宜的。按照對方馬隊中的人數來看,至少需要準備3倍於人數的口糧才能夠滿足長途商旅的最低食物儲備需求,那麼最多可以換得逾3000個粘土器皿是目前看來比較可行的。
既然要進行交易,就需要雙方首先互相確立語言翻譯關係,方法也很簡單,只需要雙方的代表(也就是老者和哈度)指一樣事物,用自己的語言說出這樣事物的名稱即可,然後逐漸完善動作、方位、顏色、武器防具、動植物等各種辭彙,最後就能夠比較順暢地進行交流了。
想到這裡,哈度兩手向上托起,示意老者拿起地上的東西,然後跨上馬,請老者與其身後的騎手隨自己去附近的營地休息。待對方跟上來,哈度命令麾下的騎兵們排成一列長隊跟在後面,他自己則和老者並駕齊驅,在隊伍前面帶路。雙方的騎手跟著往前行進的時候也在互相打量著對方:草原騎手身上覆蓋著黃銅和獸皮製成的甲胄,看起來無懈可擊;沙漠馬隊則被厚厚的長衣遮蓋住身體,但他們的平均身高要高於草原上的人類,因此也就看起來更加的魁梧。
在營地中進行休息,哈度命人拿來羊肉、牛肉、鹿肉、魚肉、豹肉、虎肉、熊肉以及馬肉,放在寨子中部的篝火旁供老者挑選。老者挑選了風乾后易於攜帶和保存的羊肉和牛肉,然後有些嬉笑地對魚肉擺了擺手,意為「他們自己是會捕魚的」。對於其他肉類沒有被挑中,哈度反而鬆了口氣——凶獸嘛,還是有狩獵難度的。
在拿來一些新鮮的牛羊肉后,雙方安靜地飽餐了一頓,就開始進行語言交流事宜。從午後一直進行到了午夜,最為基本的交流工作才告一段落。
經老者介紹說,他是來自北方沙漠中商旅馬隊的族長,名叫思迪穆德-艾格,「艾格」是他的氏族名,表示他這一支的游牧民族分支部落。和草原部落不太一樣,游牧民族不好廝殺,畢竟他們本來就出入於危險的沙漠當中,更加知道生命的可貴。
思迪穆德說,在他們的古老傳說中出現過關於一片「豐饒的大草原」的故事,而他們也在河流生成的綠洲中看到過身著毛皮的白骨,認為在南方一定有遼闊的草原可以供人們安居樂業。在其之前,其他的氏族也向「傳說中的草原」的方向組織過多次大型探索行動,但都因為減員比例太高最終宣告失敗。到了思迪穆德這一代的時候,各種抵抗沙漠的技術工藝開始成熟,在極度乾旱條件下生存的方式方法也被研究出來。當思迪穆德坐到族長位置以後,他就決定率領族人向南方開進,尋找草原的位置。
思迪穆德還說,哈度的部落規模在北方並不少見,甚至已經算是規模較小的了。由於沙漠的阻隔和保護,草原上的部落可以免受游牧民族中以掠奪為生的部落的踐踏,實在是一件難得的幸事。他向哈度建議到,如果有能力有機會,哈度應該去北方進行一番遊歷,對見識和知識都會有長足的增長。
不過對方對「shinne-nu」能夠創造出簡化的符字體系感到非常驚訝:游牧民族還處在只有原始語言的階段中,大氏族有嘗試過進行版畫和岩雕,但是由於游牧性質的缺陷,這些原始繪畫難以進行傳播(幾十年遇不到一塊兒的),就導致符號和文字的發展緩慢。
而粘土器皿——思迪穆德將它稱為「沙瓶」,是用富含細砂粒的粘性土壤與水混合后捏製成型,經高溫燒結而製成的。老者的意思是:希望能夠將這種沙瓶的製作方式傳給「shinne-nu」的工匠,以獲得長期的食物和武器防具補給。
哈度對這個提議感到非常的開心,覺得供給6000人的馬隊並不是么么大問題——他可沒有想著要做過河拆橋的事情:對方傳過來沙瓶的製作方法后就對草原部落沒有價值了。相反,他是看到了對方擁有這草原上尚未獲得的技術和知識,而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經驗和見識將會給他的族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好處。
他也不是沒有想過要直接掠奪對方的無形財富的,但不知道為么么,他總有一種想要通過言語交流平和獲得這些財富的衝動。其實是有那麼一瞬間他都要發動掠奪能力了的,但和老者的眼睛一對視,他這種掠奪的慾望不知怎地就突然煙消雲散了。
在哈度的陪同下,思迪穆德開始了對「shinne-nu」部落新址的參觀,同時也進入了沙瓶生產工藝技術經驗的討論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