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肆夜紅樓> 第一百五十八章 中宗登基、大唐換新貌

第一百五十八章 中宗登基、大唐換新貌

  武皇逝後,登基為唐中宗的李顯對自己這位母親可謂極盡褒獎、肯定之能事!


  他充分的肯定了武皇這幾十年來為大唐所有付出、那些累累政績。讚其能在當年高宗皇帝去後、唐國憂患之時挺身而出接過大任,使唐國得以延續、政治得以複興,故而應天順人、登基為帝建立武周。


  且言著,待國祚安定,武皇即而“凝懷問道、屬想無為”,不願繼續帝位;故而召回自己,命自己登基為帝、繼承祖位。


  如此幾言幾語便兜轉了圈子為武皇全了體麵,遮掩了武皇曾改唐為周、實是篡權之事。


  這樣一來,便是在說武皇絕非躥忤,而是在國家危難時拯救國家社稷於水火、替兒子守住家業撫平險阻。禦宇之後待得一切平順,卻又毫不貪戀的將這份家業鄭重、穩妥的重又交於兒子手中,是為“在朕躬則為慈母、於庶士即是明君”!

  ……


  每個人都不能以一個單純的“是”與“非”來下一個怎樣的判定,且萬事萬物也都是存了兩麵性。中宗李顯之所以不曾對母親一一論罪,這裏邊兒固然有母子之間最本能且天然的情分存在,卻也有他自己為日後著想而留下的伏筆!


  對武皇曾阻斷唐國、橫插一杠建立武周之事,李顯這樣給予天下臣民解釋,便是為傳達“周唐一體、母子相融”之意!在為武皇邀功頌德的同時,也傳達出自己從母親手中接過江山大位乃是正統之意。


  畢竟當初李顯回都,他的弟弟李旦正是皇嗣、且也是在他當年遭到貶斥之後便正經接替他當了皇帝的人。若論道起來,李旦卻是比李顯正統了太多!隻是最終當上皇帝的不是李旦,而是李顯。


  即便這是武皇的旨意,是武皇親自將李顯扶立為太子。但時今的李唐江山無論如何都算是從武周那裏過度來的,李顯的大位是從武皇那裏交接來的,隻有武皇正統,他這個被武皇親自選中、授予的皇帝才是正統的!

  隔過層層水汽迷霧冷目忖觀,這才是李顯之所以對母親大加肯定、大為褒讚之最根本的緣由!

  武皇離世時,享年八十有二。


  是時,武皇彌留之際留下心腹女官上官婉兒,下了最後一道聖旨。


  守著武皇的婉兒心中縱該百感交集,卻不知是不是物極必反,反倒似乎沒了任何波瀾情態!武皇亦如是,她並未對婉兒再做任何怪罪,而是極清醒認真的一字字將遺言留下。


  人之將死,其形也哀、其言也善,在這油盡燈枯、孱孱彌留之際,武皇最後下旨赦免了昔時高宗時期被獲罪的後妃“王皇後”、“蕭淑妃”二族族人,並著一幹昔日為武皇所獲罪的大臣俱在此刻被她重新赦免。


  原本就是一場繁雜糾葛的紅樓飲宴,有太多內外因素縈索周遭、攪擾的人不得安寧。在這即將結束一世人世苦旅、萬般皆空的前一刻,人總會最無意的就想到很多舊事舊人,武皇也不例外。她選擇了原諒,無論如何,無論是無辜的還是罪孽的、單純的還是毒惡的,在這一刻,武皇她全部都寬恕了……


  似乎這是經年以來一直纏於心底、不得遣散的一道心結!留有這道遺旨之後,武皇隻覺自個周身內外都跟著深一籲氣,全然變得輕飄飄的了!


  這也算是了卻了心事一樁,最後武皇留有遺命:神主附李唐祠廟,歸葬高宗陵寢,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後”。


  如此。


  武皇死前之所以念念不忘那已然泛黃的往事,這也正是她的聰明之處!即便已經形容枯槁即將離世,我們的女皇也依舊保有一顆最清明且睿智的頭腦!


  這兩道遺旨的下達,她是意在為長遠身後事做一個周密的顧及……


  即便時今已經登基的中宗李顯再怎樣對武皇加以肯定,但發生的就已經是鑄成的,是怎樣都抹殺不掉的。


  武皇畢竟改了大唐的國號,組建了以她武姓為本家的大周王朝,追封了她武家先翁為太上皇等。那麽這如數的一些忤逆,若是後世之人在她去後有朝一日對她重新加以清算,那麽身後陵墓、棺槨、甚至屍身都怕會難以保全!而如果去帝號並附廟歸陵,隻要這江山還是李唐的,那後世子孫則會念及高宗而免去她這一些顧慮、不再對她刁難。


  還有,她寬恕一切曾因她之故而獲罪的人,也是為自己經年犯下的錯誤、鑄成的過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填補;她在這最後關頭充分展示了自己寬容的一麵,也是希望由此點撥天下人亦學會寬容之道,將她這個褒貶不一、是忤逆的判臣也是守家的功臣加以寬容!

  中宗李顯自然明白武皇這番心思,但依舊順應母意按著遺詔一一執行,且躬自含淚護送母親靈位回還長安,擇了黃道吉日重又開啟乾陵,將其與早已大行的高宗皇帝合葬一處。


  武皇、李顯此舉,也在有意無意間使得乾陵成為中華史上唯一一座埋葬兩位皇帝的陵寢!後世之人常於此憑吊,無不唏噓慨歎。


  李顯一幹舉措可謂保全了武皇生前身後名,令其生榮死哀、九泉之下亦可安寧了!


  就在這座史詩傳奇般的乾陵之前,立有石碑兩座:一為高宗功績之碑;而另一,則為武皇著名的“無字碑”。


  千百年來,一塊兒無字碑惹得後世不乏癡人對此大加篤猜、無不慨歎憧憬。卻其實,武皇那碑並非無字,亦不見得是灑脫瀟灑、恣意非常的“功過任人評說”雲雲!

  其實這塊兒石碑,原是寫好了碑文。但後來李顯卻不知該怎樣繼續斟酌母親這不可以常理看待的傳奇一生,故而無論怎樣的碑文都覺的其實孱弱。更有甚者,他不知道該怎樣判定母親的身份?

  母親畢竟是大周的天子,即便時今重又恢複了唐高宗皇後的身份。那碑文如果寫成是“皇帝”,便等於母親篡位屬實;而寫成是“皇後”,又顯得李顯這個自武皇手中得到江山的天子不大正統了……


  自是左左右右,怎樣都覺的不周全。


  一拖再拖、一壓再壓之後,終於,李顯下旨,隻將抒好的碑文放於帝宮陵中,而原定於石碑之上的刻撰便不寫了!將碑文留白意境、留白功過,千秋功歲、一任後人評說吧!


  。


  武皇退位後,繼位的唐中宗李顯便將大唐重又遷都長安,浩浩一族人在闊別故土經年後,重又回到長安大明宮。


  公元705年,李顯第二次即位,為唐中宗,恢複國號為“唐”,並宗廟、旗幟、百官、陵寢等,盡數歸於唐國製度。且將武皇在位期間創建新字俱數廢除不用,隻保留了武皇名諱中一個沿用多時的“曌”字。


  冊正妻韋箏為皇後;太平公主為鎮國太平公主;相王李旦為安國相王,且同時官拜一品太尉,並與太平各賜封戶五千。


  李顯是通過一場發動而起的神龍政.變適才順利的登基為帝,而李旦、太平皆是這場縝密政.變裏出力立功最多、最大的人,他自當感念。故而封賞不會少,所給予的厚重權利也是無邊。


  隻從眼下封號便可看出,一為“安國”、一為“鎮國”,李旦與其妹太平之封號相互對應;如此囂張跋扈的封號已然至為鼎盛,隱隱流露著這樣一懷心照不宣的情勢,即是:整個朝廷裏外、唐宮江山,除卻皇帝李顯,便是這對兄妹二人權勢最大、地位最高、最當尊崇了!


  值得一提的是,李旦本是皇子,所得封賞、所享權勢之豐饒即便深重倒也不算怎生出閣;但太平雖為公主,卻也絲毫不遜相王。


  太平所得到的,遠不止“鎮國”這樣一個威風凜凜的淩厲封號!


  就在中宗登基次年,便親下禦旨,允許太平公主與親王一樣獨立開府,設立屬於自己的政治官署。


  依按唐朝祖製、甚至依按曆朝曆代任何一朝的祖製,凡開府者隻有王銜加封者,公主皆不可開府。開府之後便會於府內辦公斷務。


  便在太平公主之前,放眼已曆多世的李唐皇朝,也隻有一位公主“平陽公主”有過開府的先河。那是因為平陽曾為李淵開國立了汗馬大功。


  時至如今,這樣一個罕見的特例又在太平公主身上重現,太平躬身開設了屬於自己的公主府,且公主府裏亦有官員辦公斷務;其間製度與親王完全一轍,無有遺偏!


  開府一事對於太平公主來講,不僅僅隻是一個單純的“意義重大”那樣簡單!這意味著從今往後,身為公主的她卻擁有了自己獨特的權勢體係,更意味著自此後太平公主可以光明正大的參與朝政議事,所享政治實權並不僅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封號所帶來的花架子!


  太平享五千封戶(其餘公主隻可享三百),躬自開府,且與相王李旦一樣晝夜委派侍衛自公主府旁每十步設立一崗亭、規格與皇宮一致無二……今時今刻的太平公主,可謂漸行到她人生中關乎政治權勢的一個巔峰!

  這也僅僅隻是相王李旦與太平公主兩個,事實上他們是這場政治革新裏除了登基為帝的李顯之外最大的受益者。但除去他們,自政.變受益者何其之多!

  李顯沒有在這樣的事情上吝惜,按照功勞程度一一封賞與提攜。


  神龍政.變過後的大唐時局是全新的,一切的一切全都猶如一場雨後清新的嫩筍一般飛長極快!更是不得不承認,眼下大唐重定時,這當前的格局,真可謂是諸雄競權、主弱卻臣強!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