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燕王廢政埋禍根
盤古開天,女媧造人,三皇治世,五帝定倫,桀紂暴亂,湯武弔民。卻說武王克商之後,追封上古賢君及功臣宗室,把帝堯之後分封在薊城,就是今天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其後代以伊或祁為姓;封齊太公姜子牙於營丘,就是後來的齊國;封周公旦於曲阜,就是後來的魯國,封召公奭於匽,就是後來的燕國。
燕國是公元前11世紀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疆域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和遼寧西部一代,開國國君是周文王的庶子、周武王的弟弟召公奭,當然召公奭並沒有前往燕國做國君,而是他的長子燕侯克代封。由於建國之後較長一段時間內燕國與中原各國來往甚少,所以經濟文化方面遠遠落後於中原各國,落後到什麼程度呢,自召公以下九世國君都沒有任何史料記載,一直到周厲王時期的燕惠侯才在史書上又找到了隻言片語。
公元前7世紀燕國開始向冀北、遼西一帶擴張,吞併了薊國之後,建都薊城。到了燕桓侯的時候,北方的游牧民族山戎大舉南下進攻燕國,為了躲避山戎的侵擾,燕國被迫遷都臨易,也就是今天河北省保定市容城縣。
燕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64年,山戎大舉進攻燕國,燕庄公低擋不住山戎的猛烈攻勢,忙派使者向齊國求救。齊國當時在位的國君就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他的丞相就是大名鼎鼎的管仲。當時的中原各國普遍遭到四夷的侵擾,華夏文明面臨空前的危機,齊桓公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得到了中原諸侯國的普遍讚賞。就連孔子都說,如果沒有管仲,我們這些人恐怕早就成了被發跣足的野人了,要知道孔可是沒少噴管仲啊!
尊王攘夷的口號提出之後,齊桓公代替了周天子成為諸侯國的盟主。齊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63年春,齊桓公和管仲、隰朋親自率領齊軍幫助燕國抵禦山戎。當時齊國在管仲的治理下,國力非常強大,軍力也自然非蠻夷可比,很快齊燕聯軍大舉反攻,經過將近一年的戰鬥,終於把山戎趕出了燕國地界,順手把北部的孤竹和令支也滅了。齊燕聯軍出征的時候春暖花開,凱旋的時候已經是冬雪瀰漫了,大軍迷失了路途,於是管仲放出老馬,讓部隊跟隨老馬行進,最終找到了歸路,這就是著名的老馬識途的典故。
燕庄公對齊桓公非常感激,親自把齊桓公送入了齊國境內。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心目中還是有春秋大義的,齊桓公對燕庄公說:「按照周禮,諸侯可以禮送天子出境,但諸侯之間相送不宜出境,如今燕公送我出境,我不能對燕國無禮!」於是把燕庄公所到之處全部劃分給了燕國,並勸說燕庄公繼承燕召公時候的政令,像周成王、周康王時期那樣向周天子納供,燕庄公都一一照辦了。
燕國因為齊桓公的尊王攘夷政策得以保全,燕襄公元年,公元前657年,燕國又把國都遷回了薊城,慢慢發展了起來。進入戰國時期,姜齊變成了田齊,齊燕關係一直很緊張,燕國與三晉交好,雙方在齊燕邊境長期拉鋸,互有勝負。齊威王之後的齊國整頓吏治,任用賢能,興學重教,逐漸成為東方的霸主;而燕國作為西周老牌諸侯國,建國已經八百餘年,還是承襲的西周舊制,思想觀念陳舊、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在競爭中漸漸處於劣勢。這時候一位老邁昏庸的君主繼位,更讓燕國走到了滅國的邊緣。
這位老邁昏庸的君主名叫姬噲,後世稱之為燕王噲。早在燕後文公時期姬噲就已經參與管理國政,等到自己繼位的時候年齡已經不小了,便把國政交給相國子之來處理。子之在治理國家方面也不含糊,他推崇的是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所倡導的術治,辦事果斷,善於監督考察臣屬,很快就把燕國治理的井井有條,但子之也是個野心家,很快就起了不臣之心。
與戰國時期其他國家不同的是,當時在燕國儒家思想大行其道。後人常常感嘆孔子西行不到秦,其實孔子沒去過的不止秦國,也沒去過晉國和燕國,燕國地處北方,經濟文化都十分落後,孔子自然也不稀罕去,晉國可謂強大,卻也沒去,主要是因為在強大的晉國儒學根本沒有立足之地。到了戰國時期,晉國分裂為韓、趙、魏三家,再加上秦國和燕國,所以戰國七雄之中孔子沒有去過的國家佔到了五家,而孔子去過的國家,大部分都被消滅或是弱小到不值一提了。
其實孔子也沒有想到,他的儒學思想在燕國很有市場,這是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和民眾基礎的。首先,燕國是西周分封的諸侯國,文化禮儀承繼西周,這和孔子的思想不謀而合,孔子也認為春秋時期已經禮崩樂壞,要克己復禮,就是要恢復周禮——西周的禮儀。其次,燕國境內有個孤竹國,就是齊桓公和管仲、隰朋等人伐山戎消滅的那個孤竹國,那是個殷商古國,建國比燕國還要早,武王伐紂的時候,孤竹國走出來兩位聖賢,就是大名鼎鼎的伯夷、叔齊。
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君想立叔齊為君,叔齊不想父親廢長立幼,於是等父親死後便把君位讓給了哥哥伯夷,伯夷不願忤逆父親的意思,於是就跑了,叔齊也不願繼承君位,也跑了。他們的事迹傳開之後,世人便認為能讓權是大賢,連孔子都明確表示,伯夷叔齊是古代聖賢。
周武王的伐商大軍準備東進的時候,伯夷叔齊攔在武王的馬前死活不讓武王進兵,說什麼以臣伐君,不忠不孝,以暴易暴,是非不分,最後不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上了。伯夷、叔齊死了,他們的故事卻留了下來,被後世標為榜樣,教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孤竹人,當然也影響到了後來的燕國人。
燕王噲就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中,耳濡目染便成了堅定的儒學信仰者。為了標榜自己是個賢君,他不沉迷於女色,不陶醉於絲竹之聲,在宮內不大興土木,在宮外不設圍打獵,還整日粗茶淡飯,拿著農具親自下地勞作,以為萬民表率。這事兒很快就傳到齊王耳朵里了,當時的齊王就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齊宣王,齊國一代明主齊威王的兒子,他和南郭先生共同演繹了中國一個十分重要的成語——濫竽充數!
齊宣王得知燕王噲的行徑之後覺得有機可乘,便伺機禍亂燕國,於是授命蘇代回燕國。這蘇代本是蘇秦的弟弟,東周洛陽人,看到哥哥蘇秦功成名就,也開始刻苦學習,遊說諸侯,和燕國的相國子之交往甚厚。蘇秦在燕國時,子之與蘇秦結成親家,蘇秦走後子之又和蘇代結成親家。子之想奪取燕國的政權,就派蘇代前往齊國侍奉在齊國做人質的燕國公子姬恆,蘇代由此得到齊宣王的重用,齊宣王見蘇代能說會道,便授命蘇代回燕國復命。
齊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蘇代回到了燕國,先拜見燕國執政子之,兩個人謀定之後,蘇代去見燕王噲。這時候燕王噲已經五十多歲了,見到蘇代之後先詢問了一下質子姬恆的情況,又饒有興趣的談論起齊王。這時候齊宣王田辟疆即位不久,各國對他都不是很熟悉,他的父親就是齊國一代英主齊威王田因齊。齊威王在世的時候,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推行政治改革,修立法度,選賢任能,國力日漸強盛,後來又趁魏國攻趙攻韓之際,通過桂陵、馬陵兩場大戰把戰國時期中原第一霸主魏國拉下了馬。按常理來講,齊國下一步就稱霸中原了,但齊威王卻遲遲沒有表態,列國都十分關注,燕王噲也不例外,閑談之中燕王噲就問蘇代:「齊王要稱霸嗎?」
「齊王?」蘇代故作驚愕地說。「哈哈哈,他稱霸不了!」
「嗯?」燕王噲有些疑惑。「先生何出此言呢?齊國之強,可是盡人皆知的啊!」
「唉」蘇代嘆了口氣說。「齊王不信任他的大臣!」
「那先生以為如何才能稱霸呢?」燕王噲虛心地請教道。
蘇代一看燕王噲墜入彀中,暗自得意,便侃侃而談:「身為君主,最重要的就是要信任大臣。昔日周文王信任姜尚,所以能興周滅紂;齊桓公信任管仲,所以能稱霸諸侯。古代的賢君,不必事事躬親,把政事交給信任的大臣就行了!」
「多謝先生教誨!」燕王噲送走蘇代之後,仔細思量蘇代的金玉良言,由衷的佩服,於是更加信任子之,燕國國事全部由子之決定。於是子之給了蘇代一百兩金子,還聲稱一切聽從蘇代指揮,一場更大的陰謀正在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