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孔門歇業遭爭議
中國歷史朝代歌有云: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戰國亂局收。
秦漢三國歸兩晉,宋齊梁陳北魏周。
隋唐五代分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悠悠華夏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人們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對真理的探索。古聖先賢們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感慨人世滄桑,記錄朝代更迭,總結政權興衰成敗的規律,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歷史文化典籍,也留下了光輝燦爛的思想文化典籍,其中包含的智慧和蘊藏的深刻歷史教訓是我們民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巨大精神財富。
從遠古到現代,我們的祖先以偉大的創造力、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世世代代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雖歷盡磨難,仍堅忍不拔,慢慢從蒙昧走向文明。我們經歷過民不聊生的飢餓困苦時期,我們也走過了民生富足衣食無憂的輝煌時代,時至今日,中國之所以還能稱為中國,主要歸功於先民們創立的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上長期獨領風騷。
到了近代,處於封建社會晚期的滿清政府因循守舊,閉關鎖國,處處抵制外來事物,生怕新興階級的出現會威脅滿清的最高統治,導致近代中國科技文化大大落後於西方,從此一部中國近代史變成了充滿災難、被動挨打的屈辱史。
隨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中國實現了民族解放,飽受屈辱的中國人又重新回到了復興的道路上。經過幾十年的堅持不懈的努力,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日益提高,中國文化的世界的影響力也逐漸加大,成為世界各國爭先議論的熱門話題。
1988年一月,數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集會巴黎,展開主題為「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探討,經過四天的討論,得到的結論之一就是——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二十五個世紀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為了更好的推廣和傳播中國文化,加強與各民族的文化交流,發展與世界各國的友好關係,從2004年開始,中國在海外建立起了孔子學院,在全世界掀起了漢語熱。尤其是2008年中國成功舉辦奧運會之後,全世界都開始關注中國,孔子學院在海外更是大放異彩,迅速遍及世界五大洲,孔子風頭一時無兩。
然而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順利和美好,隨著孔子學院的迅速發展,負面新聞也是接連不斷,就在第一所孔子學院成立十年後的2014年,美國兩所大學在同一周之內宣布關閉孔子學院。報道稱,美國的幾所大學對孔子學院的行為很不滿意,孔子學院傳播的理念和美國所提倡的學術自由衝突頗大,其巨額的運營費用也飽受爭議。2015年,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也宣布關閉歐洲首家孔子學院。事實上美國並不是第一個關閉孔子學院的國家,早在2013年法國里昂大學就終止了與孔子學院的合作,有史以來中國第一次大規模的主動文明輸出慘遭退貨。
相關消息傳到中國之後,中國網民都義憤填膺,毫不諱言地對美國和歐洲進行了口誅筆伐,大有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味道。其實這都是沒必要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外來文化的吸收還是排斥是有選擇的,美國和歐洲的做法也無可厚非。同樣是中國文化,同樣是傳承了幾千年的經典,孫子兵法卻在歐美享受著截然不同的待遇,美國和歐洲軍校、商學院一開始就對孫子兵法情有獨鍾,並將其列為高級人才必讀的教科書,絲毫沒有排斥之意。一種文化是好是壞,並不僅僅存在於理論上的合理,更不會主動迎合個人的喜好,而是讓人們看得到的對國家、對人民有利!
孔子生活的年代已經離我們遠去,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二十一世紀,為一個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思想家爭來爭去還有意義嗎?回答這樣的問題當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孔子和孫子生活春秋時期,那是一個定格血脈和民族精魂的時期,是我們民族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是世界民族發展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被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稱為軸心期,大約從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在這段時間內世界各民族先後產生了自己的精神領袖,如古印度的釋迦摩尼,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還有古代中國的老子、孔子、孫子、墨子、莊子等百家爭鳴,中國的三教九流就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對後世發展影響重大。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大動蕩大裂變的時期,東周天子暗弱導致諸侯並起,群雄割據,各自為政。用孔子的話說,那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社會各階層都出現了方方面面的問題,固有規律被打破,傳統文化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面對紛亂的時局,一些有識之士紛紛提出自己的主張來醫治社會問題,他們遊走列國著書立說,向世人宣揚自己的思想,希望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可。大分裂的格局造就了思想文化的繁榮,學術的自由催生了思想界百家爭鳴的歷史盛況。諸子的學說來自社會,也影響著社會,時至今日他們的思想仍然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國家法律法規的制定,小到我們日常說話的遣詞造句,都離不開先秦諸子的文化沉澱。現在就讓我們回到那個時代,領略一段真實的列國爭霸、諸子爭鳴!
諸子指的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的各派學者及其著作,涵蓋道、儒、墨、法、兵、陰陽、縱橫、農、名等數十家學說,他們的學說包羅萬象,囊括了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影響力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且說諸子之中,有一人姓王名禪,號玄微子,他被後人稱為鬼谷子。
鬼谷子出生於周安王二年,公元前400年,就在鬼谷子出生的前幾年,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04年,齊相田和自立為齊君,把齊康公放逐到海島,史稱田陳篡齊,從此姜齊改成了田齊,齊太公姜子牙的後人從此失去君位。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封之前分晉的韓、趙、魏三家為諸侯,因為這三家是之前的晉國分裂而來,所以韓、趙、魏也稱為三晉之地,從此中國正式進入了戰國時期。篡齊田氏政權,分晉的韓趙魏三家,再加上南方的楚國、西方的秦國和北方的燕國七個大國共同主導了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的走勢,被稱為戰國七雄。
為了爭奪土地和人民,獲得主宰天下權利,七雄之間戰爭不斷。鬼谷子就出生在這樣一個戰亂紛爭的年代,他也想平息戰爭,讓人民獲得安定的生活,便開始苦心鑽研。鬼谷子最崇拜的人就是西周丞相姜子牙,羨慕姜子牙有上知八百下知八百的能力,協助武王一舉平定商紂暴政匡扶天下,於是像姜子牙那樣拜訪名師修行道術,所以鬼谷子應該算是道家的人。
當時的社會已經禮崩樂壞,強者為王,大家都信仰軍事爭霸,可道家經典上卻說「夫兵者,不祥之器!」鬼谷子認為道德經可能已經過時了,轉而開始修行兵法,還收了兩個徒弟,大的叫龐涓,小的叫孫伯靈,也就是後來的孫臏,這兩個人主導了戰國早期天下的走勢。
隨著社會進一步裂變,鬼谷子也看到了兵家的局限,尤其是龐涓和孫臏的遭遇更讓他唏噓不已,鬼谷子繼續深入研究時勢、洞察人心,最終創立了縱橫之術,此後又收了兩個徒弟,大的叫蘇秦,小的叫張儀,此二人主導了戰國中期歷史的走勢。
晚年的鬼谷子隱居在雲蒙山中,潛心研究道術並大有所成,雖然還沒有達到姜子牙那樣上知八百下知八百地步,但上知八百下知五百還是做到了,他編製了一部《列國英雄譜》,把自西周以來的至聖先賢和戰國以來的列國名將全部囊括其中。與以往鬼谷子所著的兵書戰冊和縱橫之術不同的是,《列國英雄譜》更注重思想文化的影響力,在《列國英雄譜》的末尾,鬼谷子對各國政事進行了點評,傳說《列國英雄譜》中隱藏著一幅《周讖圖》,包含了鬼谷子學說的精要,更有鬼谷子對周以後五百年的歷史預測,誰得到了它,誰就能揭開歷史面紗,窺探朝代興亡更替的真諦。
傳說一出,群雄蠢蠢欲動,都想先睹為快,一場爭奪因此而起,大大小小的人物紛紛登場,精心演繹著自己的角色。正是:
豪傑千年往事,漁樵一曲高歌。烏飛兔走疾如梭,眨眼風驚雨過。
妙筆龍韜虎略,英雄鐵馬金戈。爭名奪利竟如何,必有收因結果。